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题为什么还会错呢?

(2011-12-29 19:03:34)
标签:

育儿

小论文

错题

建构

分类: 三年级,小转折

前一段时间,老师要求写数学小论文。当时,帮助小马根据刚刚做过的一道题,写了一篇文章——《关于长方形周长变化的对话》。这篇小论文主要分析了在一个长方形上剪下一个小长方形,原先的长方形的周长会有什么变化。

 

前两天,开展了第四届“小数报杯·小小数学家”第一轮推荐评选活动。活动方式是完成一张数学卷,用试卷上印着的卷首语来说,那就是“让我们来一次快乐的数学文化和思维之旅吧”。

试卷上有一道题:

图4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从中去掉一个小正方形,余下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这题为什么还会错呢?

小马这样解答:

1×2=2(厘米)

1×6=6(厘米)

(6+2)×2=16(厘米)

答:周长是16厘米。

很明显,小马只考虑了一个情况,从角上去掉一个小正方形。他遗漏了另外一种情况,在边上去掉一个小正方形。结果15分,老师给了7.5分。

当我把这题给小马看时,小马还不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里。当我把这题和那篇数学小论文联系起来后,他才恍然大悟。

敢情小马并没有将论文中论述的知识和那道题建构起来。


 

附录: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来自百度百科)

任何学科的学习和理解都不像在白纸上画画,学习总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即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因此,学习不是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建构主义者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