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下第二泉正门出来右转,往黄公涧方向步行百米左右便能来到碧山吟社。
在百度上搜索,可以了解到:北宋文学家秦少游后裔无锡士绅秦旭(1410—1494年),是地方上有名望的文坛耆老,自幼博学强记,每日读书后作札记数千言,诗有陆游风格,喜山泽之游。儿子秦虁,是秦氏迁锡后的第一个进士,出任武昌太守。秦旭在成化年间择地惠山寺龙泉精舍处,建造十老堂,筑“捻须、流馨、借山、濯缨”四只亭子,凿“涵碧池”,开“芙蓉径”,堆“古木坡”。形成长杉落荫、修竹茂林的景色,同无锡的十位老人在此结社吟诗作词,初名“十字社”,后改名“碧山吟社”,是无锡历史上较早的一个诗社,也是后来无锡东林书院的先声。(百度贴吧-梁溪吧)
这次碧山吟社吸引我们,主要还是因为它曾是惠山小学的旧址。
一进碧山吟社大门,眼前就是大礼堂原址,现有礼堂中间举办活动的高台。高台一边便是十老堂。


据邵宝记载,这十位老人是:秦旭,字景旸,号修敬,85岁;李庶,字舜明,号絅庵,86岁;陈履,字天泽,号逊庵,83岁;陆勉,字懋成,号竹石,82岁;高直,字惟清,号梅庵,79岁;黄禄,字公禄,号杏轩,73岁;杨理,字叔理,号听玉,72岁;陈公懋,字行之,号玉溪,69岁;施廉,字彦清,号北野,61岁;潘绪,字季方,号玉林,未及60岁。(百度贴吧-梁溪吧)
沿着走廊往后走,曲径通幽,来到别有洞天之处。山坡的岩石上刻着“瑕岩”两字。岩前有小池塘,据说那是同学们曾经的洗砚池。我想十老们也曾在这里洗过写诗的笔吧。池塘边,四株古老的桂花树依然飘香,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米的树阴。
道听途说,无法将碧山吟社中的每一处与当年的学堂对上号,留待以后一一考证。



不过身处碧山吟社中,看着周围的碑刻、竹林,仿佛呼吸之间都能感受到浓浓的书卷气。如果现在有学生能于此读书、嬉戏,该是何等的幸福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