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信心 敬畏感 幸福感

(2008-05-02 15:05:50)
标签:

育儿

德育

文摘

南京师大朱小蔓教授谈探索德育新模式

                 

    朱小蔓认为,德育的本性在于培养有社会生活能力、有主体精神、能主宰自己的“人”。个体的德性形成,是不可能仅仅通过认知层面即“关于道德”知识的掌握而实现的。对于个体而言,其道德知识能否成为道德观念,主要取决于其情感的投入程度。

  研究发现,对婴幼儿依恋感的培养,有利于其自我认同感的形成,从而进一步有利于他们自信心的建立。而孩子的自信心,是他建树德性的最基本的情感品质。研究者因此也提出,目前我国幼儿园的许多“规矩”,容易使孩子对幼儿园产生恐惧心理,对儿童道德成长的负面影响值得注意

    朱小蔓还提出,要加强对中小学生敬畏感和幸福感的培养。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认为,“凡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不仅吸引着我们,同时也会形成一种距离感。有谁想要接近它,会为自己的卑微而觉得形秽;有谁想要远离它,却又深感与所悦者分离有怅然若失的感觉。”培养孩子的敬畏感,包括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崇高、敬畏美好等,也就是要培养孩子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对自然的亲近,对崇高事物的追求和对美好的向往。如果青少年没有这种敬畏之情的话,就很可能成为一个无法无天的人,一个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约束的人,一个缺少憧憬与精神追求的人。

    朱小蔓认为,在中小学阶段,应该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成长是幸福,不断超越自我是幸福,克服困难实现了教育目标同样是幸福。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一些孩子往往仅仅满足于物质的幸福,而家长给他们的也往往只是物质的幸福,这样,即使他有了很多物质的幸福之后,仍然体会不到精神的幸福。还有一些孩子,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变态的心理,他们也很难体会到学习的幸福。如果学生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总是痛苦和心灵扭曲,那么这肯定是一种没有被学生认可的教育形式。

    …………

     读后感

    以上文字谈的是如何探索学校德育的新模式,其中的一些观点,对于幼儿的家长如何引导自己的孩子走好人生之路也有指导意义。

    学习之,思考之,实践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小马做早饭
后一篇:小马爱读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