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视通--大数据、新媒体、新期望
(2013-06-14 22:05:57)分类: 百视通 |
总结下来:SMG对于百视通就是新媒体、新期望。
-----------------------------------------------
6月12日上午,作为本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论坛之一的“大数据背景下的新媒体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本次论坛由百视通新媒体(600637.SH)承办,上海广播电视台台长、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总裁、百视通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裘新出席论坛并发表了讲话。裘新台长表示,过去30多年,全球多次重大产业变革都与TMT领域的潮流有关。大数据有望成为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智慧地球等之后的新一轮发展驱动。SMG作为中国名列前茅的媒体集团,虽然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新媒体业务均有相当竞争力,初步完成了全产业链布局,但必须进一步加快新媒体发展,才能适应竞争。
专家盛赞百视通引领大数据服务
相关专家则从大数据时代的新媒体内容生产与运营、大数据技术、平台运营、新媒体传播渠道、新媒体广告经营等方面做了精彩发言。
MangoSolutions 资深顾问林祯舜在大数据支持下的内容生产方面给与观众启发。ICS高级记者孙彦峰的主题发言“7年后电视台会消失吗?”引发现场公众深思。
上海交大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国家973重点项目首席科学家张文军则表示,SMG新媒体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尤其是百视通“一云多屏”模式、全产业链布局特点,备受关注。他认为百视通具备真正实施大数据战略的条件,即以内容运营为核心、拥有覆盖广泛的平台与规模化用户。至少在电视新媒体领域,百视通大数据战略已走在行业前列。
百视通确实以内容运营为核心。截至2012年底,百视通版权节目已累积40万小时;2012年,百视通建成“百视云”平台,实现了“一云多屏”的运营模式;8年来,百视通累计了1600万IPTV用户,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网络视频等领域布局完善。
这为大数据挖掘奠定了基础。首先,依托40万小时节目、1600万用户、全业务平台,百视通在样本采集、样本准确性与客观性、有效覆盖方面,较传统电视收视数据统计优势明显。此前,百视通已推出新媒体指数服务,既可为内容合作伙伴、观众提供服务,也可以为广告主提供投放参考。而百视通广告业务2012年年度超过100%的同比增幅,验证了大数据服务的成效。
大数据挖掘反过来也能推动内容创新。百视通目前正强化“内容颗粒化”业务,依托平台、终端用户的收视、消费特点,然后有针对性地分析内容,通过“一云多屏”模式精准匹配、分发。同时,大数据挖掘也让百视通及时抓住了非视频类内容与应用的消费特征,构建出基于电视端的应用平台与电商平台。
裘新阐释SMG发展路径:开放发展 或设新媒体基金
裘新台长表示,SMG将进一步加快新媒体转型步伐,现阶段,将以百视通与看看新闻网为两大平台,前者为产业平台,后者为舆论平台。而在SMG整体转型思路上,裘新强调,将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实现:一、立足自身特点与优势,嫁接新媒体。广播电视最大优势是视音频,SMG会将旗下资源与新媒体平台嫁接,创新传播与运营机制,融合发展;二、遵循产业规律,走开放之路。SMG将引入互联网巨头、PE、天使投资人等力量,研判发展方向,选择投资与发展目标;三,打造产业基地,借力资本整合。
据悉,为整合内外部资源,SMG将牵头发起成立两只新媒体基金。其中一只为新媒体引导基金,由 SMG联合旗下业务板块共同出资设立,旨在鼓励内部节目制作团队、传统媒体部门进行新媒体转型的探索和尝试,鼓励将商业计划孵化为商业项目;另一只则是新媒体创投基金,由SMG联合社会第三方机构共同发起设立,专注于内外部初具雏形的新媒体技术、应用、服务和新商业模式项目。同时,裘新表示,SMG将依托百视通上市公司平台,通过战略投资、收购兼并等手段,增强SMG现有媒体平台的吸附力,推进新媒体产业布局。
最后,裘新也公布了2013年SMG新媒体发展目标,将推动落实重点项目,打造传统广电的“升级版”。
其中,最重要的项目是百视通新媒体,今年要实现“五个突破”。即将IPTV、OTT、手机、平板等平台整合为一个“云平台”,实现技术突破;聚合海量内容,实现内容突破;打造“一云多屏”、端到端服务的商业模式,实现模式突破;通过资本手段,在国际、国内布局产业链上下游,尤其积极渗透移动互联网和游戏市场,实现投资突破;总结“印尼模式”,依托技术合作与输出,从国际业务布局阶段进入本地化深耕、运营阶段,逐步拓展香港、印度、罗马尼亚和巴西等市场,实现国际市场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