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晚,在深圳香格里拉二楼的外厅走廊上,鹏华基金副总裁高阳用淡淡的东北口音,对南方基金投资总监邱国鹭说:“2307是低点,从明天开始胆子要大一点儿。”
“要再大一点。”邱国鹭对视着微笑,略带鼓励。
“再大一点儿。”高阳也鼓励了一句。
“再大一点。”邱国鹭再补一句。
“再大一点儿。”......
在理财周报2011基金峰会上,中国基金业的三大投资标杆人物——南方基金投资总监邱国鹭、广发基金投资总监易阳方、鹏华基金副总裁高阳碰到了一起。记者与其一一交流,发现三位大腕的市场判断、投资思路、青睐板块既有惊人相似之处,又有相互挑战、质疑之处。
邱国鹭易阳方说在筑底,高阳说2307就是底
10月24日开始,大盘连拉三根阳线,上涨120个点,上证指数一下子从2307点回归到2435点。而据记者了解,本周以来,各大基金公司已经开始纷纷加仓。南方基金、广发基金、鹏华基金的仓位均提高超过3个百分点。南方基金目前仓位约为84%,广发仓位已经达到90%,鹏华也在80%以上。
“现在是加仓的时候,A股已经在底部区域。”易阳方如是说。而南方基金邱国鹭也同样认为“A股正处在一个筑底的过程”。
二人判断底部的逻辑基本一致。“第一,政策还有非常大的空间。目前实际贷款利率是6.75%,存款准备金率是21.5%,存款共有80万亿。也就是说,至少有16万亿准备金在央行。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下调5个百分点,至少能释放4万亿资金。”易阳方说,“第二,企业盈利在三季度保持了良好的增长。一季度企业盈利增长24%,二季度21%,三季度18%。第三,高铁、水利、安居保障房等国家大项目也在建设中。”
这三点分析与邱国鹭的观点一一契合。“树在动,风在动,心在动。树是基本面,风是政策,心是信心。现在政策有松动的感觉了,口头上都说要支持中小企业,进行货币预调微调,风已经在动了,心还有点犹犹豫豫。”邱国鹭说。
但是,对于易阳方的政策松动可带来增量资金的说法,邱国鹭却有不赞同。“A股市场不缺资金,缺信心。政策只是一个催化剂,疑虑需要逐步被打消。”
而一向不喜欢公开下判断的高阳,这一次则直接点出2307就是底部。“2307是今年的低点,但要涨到3000点,那是天方夜谭。”高阳说,“这两个月还有一些机会。我预测市场一向比邱国鹭胆小的,今天都下了这个判断了,从明天起胆子要大一点。”因此也有了报道开始的一幕。
尽管高阳也看多,但他对市场的乐观程度显然不及易阳方、邱国鹭,高阳甚至否定了增量资金的作用。“一、二、三季度企业盈利分别增长24%、21%、18%,虽然是增长,但环比减少了,增速是在下降的。而且,靠现金投资是拉不动A股的。”
而各大基金公司集体加仓的原因,据业内人士分析,可能跟公募基金排名压力有关。“现在是年底的最后一次机会,如果错过这一波,今年就等于白做了。反正是底,晚加仓不如早加仓。”华南区一位投资总监直言,“个别公司的单个股票型基金最多加仓10%。”
高端消费、快速消费有分歧
邱易捧高铁,高阳反对
邱国鹭和高阳看中的板块颇为不同。据了解,2011年以来一直看好白酒的邱国鹭,在第四季度开始减少高端消费品的仓位,转向啤酒等快速消费品。
“通胀的时候,高端消费品如白酒,会有定价权,净利润可以有提升的机会,啤酒这一类快速消费品就不行。但通胀回落以后,快速消费品的成本降低,净利润会相对增加。”邱国鹭说。
但高阳的判断刚好相反。“通胀下来了,可消费的资金多了,高端消费品就有机会了,这时候快速消费品反而可能不行。”
高阳与邱国鹭更大的分歧在于高铁股。邱国鹭看好高铁、寡头制造、工程机械、白色家电,易阳方也表示看好投资松动的高铁板块。
谈到高铁的投资机会,高阳轻轻地叹了一口气。“看好就是一阵子,不值得长期投资。”据高阳推算,2007年的投资概算是2209亿,实际成本应该是大幅超出,一半左右依赖银行贷款,即使按优惠利率计算,每年的利息支出至少50-60亿。设备折旧按3%的年折旧率计算,每年逾60亿。此外,每年还有约60亿的委托运营和电费等支出,这意味着一年的运营支出最少也要180亿。运营初期,票价收入每年不会超过180亿。
激动之时,高阳敲着面前的茶几,用带着东北味儿的普通话连发三问——“没有现金流的公司能看好吗?只有一堆应收账款,那能当利润吗?斗地主不能现金支付,谁愿意跟你玩?钱多你就去投呗。”
在高阳看来,消费品在短期内有最大的投资价值。“之前消费品投得多,也没什么问题,不需要作太多调整。”
易阳方则同时综合了邱国鹭、高阳的喜恶,看好消费、高铁。据了解,广发的股票型基金多数以内需消费品为压仓板块,包括食品饮料、医药、零售。个别基金对消费品的仓位配置超过三分之二。此外,易阳方也赞同邱国鹭的观点,看好高铁、水利、核能、安居保障房、环保、新能源等投资放松的板块。“有机会我就加仓。”易阳方坚决地说。
“我们的仓位会慢慢加起来。2012应该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候。”
邱国鹭说。2011年以来,尽管邱国鹭旗下基金的仓位一直较高,但其业绩亏损较微弱,重仓的品牌、资源垄断、银行地产股跌幅均较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三位投资总监几乎一致看好食品饮料、医药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