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投资者对中葡的研究、分析
(2011-10-02 23:49:21)
标签:
转载 |
大家有空多研究ST中葡,虽然我从没碰过ST股,但这一个已经是例外了。就这么多了,记住永远要自己拿主意,不要人云亦云。
看过一些分析报告,其中对其估值的问题。个人觉得还是有很大一部分的资产没有算进去,一部分就是12万亩葡萄园的价值没有算进去。还有就是其存酒的价值的估值的计算。
其中,虽然本人对新疆的土地价格没有太多的了解,但最近由于农产品涨价的原因新疆的土地价格已经大幅的上涨,估计也有四倍有余。就连比较差的枣地,就种了四年不到的时间,稀稀拉拉的一片三十亩地,出价27万都未必有人卖,而两年前这样的价格却机多六,七万而已。那这十几万亩种了近十年的葡萄地该值多少钱呢?
话又说出来,假设把12万亩的葡萄园里产的葡萄拿到市场上卖,算10块一公斤,每亩产1000公斤。10*1000*120000=1200000000,算算是12亿。
另外就是十万吨的原酒的存货,其中有人把它算成了5.5元一公斤。(其中20%是优质的原酒)我个人认为这样的估值太粗略了,也是极为不负责任的。看看96,97的价格差就知道这些酒的价值了吧,具体的估值就不用算了(当然得卖掉才行)。
其实中葡酒的品质是不错的,一个有不错的产地,另外就是技术也不差(所获的奖来看,不比张裕差多少)。而今一次又一次的食品事件,我想每个人都不想自己吃的喝的东西不安全吧!(我也不想)新疆有一个好处就是不用怎么打农药,而且农业的生产成本也低,农业基础设施是比较好的。(去过,所以有一些了解,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四川人放着老家的地不种跑到新疆去种地了)在新疆搞种植的成本是比内地低不少,而且水源的确是很好,自来水都可以直接喝(不好意思,我好像尝过,还不错)
另外就是根据种种情况显示中葡的生产能力很强,很大部分的产能浪费了。说明了公司的销售的滞后,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如果销售做上了,那么公司就不会因为生产不出酒而发愁了。
再看公司去年的动作,其中有几个重要的动作。
一是中信集团对中葡的控制,想想中信的实力……(大生意最怕的就是利润率太低)。做生意很多时候得有关系的,而中信的介入能有利于品牌的推广(各种媒体关系呀,银行关系,政府关系呀),也容易使其在销售过程中容易打破地方保护(在我们国家各地的地方保护是比较严重的,别太小看)。另外有这么一家大老板在,资金是不用愁的,不住去查查。也因此,公司就更不可能破产了(关系呀)。
二是公司砍掉产地产业,集中做葡萄酒。一则可以集中公司的注意力,二则也可以获得资金来减轻公司的负债。(银行利息也是钱呀,而且对它来说还一少,一个多亿)这些都是有利于公司的发展的。专注的力量是强大的。(这样也有利于股票的上涨,很多人都不喜欢业务太杂的公司作为“投资”对象)
三是公司通过集资,卖地(可以想像,不可能把好的葡萄地给卖了),偿还银行贷款等方式减负……这也是对公司的进一步的发展是有利的。
四是从一些资料中知道,以前公司的酒主要是新疆销售。其实新疆是很穷的,而我国绝大多数的葡萄酒市场还是在东部的(自己查哈),难怪卖不掉,还得靠卖原酒来维持生计(该不会把好的原酒卖了吧,我估计以前的管理层要么是书呆子,长虹的掌门人换成了博士后之后就开始破落了,不懂游戏规则,以前技术好了就能卖得好,结果卖场里的电视就让商家给人为的把效果调查,就是因为卖它的彩电不如卖其它的彩电的利润高,扯远了。要么就是搞工程出来的,很多工程师们是不善于搞关系的哈
)。近年公司已经把销售的总部搬到北京来了(多么明智哈),说明公司的酒要进入真正的“绿洲”了。同样的东西放在不同的地方的价格是不一样的,放在新疆来卖,一则卖不出去,也卖不出好的价格。但在大城市就不一样了(就看这些人会不会做生意,会不会包装了),这个得看以后的情况哈。不过从去年下半年的报表中看得出,这样做的效果。(销售上升了不少,虽然报表显示有些不太合理的地方)
公司也早已经具备了成长的条件,就差销售这一块短板了。而这正是公司最近在做的。从以下可以粗略的看出来,一是加强对销售的投入(做广告是一方面,而且也很有效,以前的哈药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二是挖张裕的人来做销售(张裕在红酒的销售渠道上是做得很成功的,强于王朝,长城,这也是让张裕做到老大的关键原因),对于一般的行业来说,销售是最重要的部门,东西再好,卖不出去也只能烂在地里。
另外就是目前东部的一些城市还看不到中葡的酒,一方面说明销售还没有真正的跟上。而从反面来看的话,这也是极好的机会呀,如果等它什么都跟上了,品牌上来了,销售认知上来了。那还投什么资呀,就等着高价买吧。机会呀!!!!!!!!!
总结得比较乱,写得也不祥细。而且本人的能力也很有限,希望谅解哈。
而且在电脑面前坐太久也不是一件好事,其实就是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