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古越龙山股价已经创出1664以来的新高,与一些二线白酒相对比,黄酒古越龙山的市场表现可以说是不尽人意。但与大盘相比,无论是对比从低点以来的涨幅,还是现价距历史高点的距离,古越龙山的表现都是远超大盘的。
投资一家公司,不能不对其进行估值,以便指导自己的投资决策。尽管我们无法做到对一家公司进行精确估值(事实上也不存在一种能够精确估值的方法或模型)。但“没有方向性错误的、粗略的、有一定事实做依据数据做支撑的、推导过程严谨的”的估值工作则是必须的,这样得出结论之后,能够对自己的投资行为做到心中有数。
我在投资茅台的过程中,曾经给出了“投资茅台的五个阶段的划分”的概念,至今我仍持相同观点,无须修正,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本文后面的相关链接文章。这五个阶段中的第一个阶段,是对茅台存货(所存老酒)的估值。
今天我要表达的观点是,投资古越龙山的第一阶段也是如此,对所存老酒(原酒)估值。
先看静态估值。
对古越龙山高达26万吨以上的原酒估值,最近5年来一直是市场争论的焦点,各种网络文章也看过不少,就其推导过程和计算方法来说,我比较认可百年斯人的观点(详见其《古越龙山中央酒库陈年原酒估值》一文),他将估值细分为“凄凉估值”、“中庸估值”和“天文估值”三种可能。记得当初看到他的天文估值时,看得我热血沸腾夜不能寐。
在对一家公司进行估值时,我喜欢采用偏保守的方法,以便给自己留出更多的安全边际。对百年斯人的三种估值,我采纳其凄凉估值的数据,即309亿元。假设这些老酒某一天真的要在市场上变现,那么势必产生一些相关的税费。参照2010年中报和2009年年报中“税率”及“三费”等数据,减去这些税费后,保守计算,估值为150亿元。
按照目前6.3486亿股的总股本计算,约合每股23.63元。
再看动态估值。
与酱香型白酒一样,黄酒也是“越陈越香越值钱”,这是由黄酒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黄酒每年都升值,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到底升值多少呢?这一点可以参考古越龙山原酒供应价格表,对比2008年、2009年以及2010年的数据来看。
以2010年数据为例,对比2009年数据,其2008年产至1999年产这10年间所产黄酒原酒今年的销售价格涨幅,从45%(2008年产)到250%(1999年产)不等。也就是说,古越龙山原酒销售价格,一年后的涨幅最小也有45%左右。
这是2010年一年的数据,个案不能代表全部。假设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原酒的销售价格存在一个合理的平均的涨幅,考虑到中国GDP的增幅、CPI、原材料(糯米等)的价格上涨等等一系列因素,那么这个涨幅不应该低于15%左右。再考虑到目前普通黄酒的市场销售价格偏低(有些黄酒的售价还赶不上一瓶哇哈哈矿泉水的价格),即售价基数偏低这个实际状况,给出每年增值15%这个数据是合理并保守的。
众所周知,巴菲特喜欢用“贴现”来给一家公司估值,其计算用的贴现率数据,参考了信用评级较高的美国及欧洲长期债券利率等等一系列数据。我国目前最长期的债券期限为50年,发行时其中标利率为4.3%;30年期、20年期、10年期的国债利率呈递减趋势。
参考巴菲特贴现估值这个逻辑,给古越龙山进行动态估值。假设原酒库存没有消耗而且不再卖出,同时假设中国长期国债利率为7%(再次保守),那么相比每年7%回报的国债投资人来说,每年能取得15%回报的静态150亿元资产,他愿意以321.43亿元的价格购买。
按照目前6.3486亿股的总股本计算,约合每股50.63元。
古越龙山原酒估值还有一个无法逾越的“护城河”作为保障,纵观整个中国所有的黄酒企业,除古越龙山以外,这些企业原酒总储藏量普遍偏低,酒龄超过10年的存货更是少之又少。相比之下,目前古越龙山库存原酒中大约一半(约13万吨)酒龄在10年以上。
酒龄是一个客观的硬指标,时间过一年,酒龄增长一年,谁也不可能加速这个进程。如果仅凭自己的库存,其它黄酒企业要想大规模生产高年份酒,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这些酒企想要生产高附加值的年份酒,那么向古越龙山高价购买高龄原酒是唯一出路。
综上所述,对古越龙山的估值,目前处在第一阶段,即原酒估值阶段。关于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资产整合、未来愿景等因素,不是目前的重点,这些将在下一阶段分析和考虑。遵循保守之后再保守的估值原则,目前古越龙山静态估值每股23元左右,动态估值每股50元左右。
![[转载]首谈古越龙山的估值 [转载]首谈古越龙山的估值](//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注:
1
每个人的估值原则和方法各异,对具体某些细节看法以及推导过程中的演算也存在差异,
每一个环节的差异累积之后,最终得出的结论会有很大差别;
2
该估值没有考虑公司目前仍在继续生产经营而且经营状况正逐渐改善的现状,也没有考虑
品牌价值、商誉等因素,仅仅考虑库存原酒;
3 以上数据,仅供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