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治平帖》卷,宋,苏轼书,纸本,行书,纵29.2cm,横45.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治平帖》是苏轼书写的信札,内容主要是委托乡僧照管坟茔之事。根据帖后赵孟頫、文徵明、王穉登三人之跋可知,此帖当是苏轼于北宋熙宁年间在京师时所作,时年约30余岁。该帖笔法精细,字体遒媚,与苏轼早年书法特征吻合,正如赵孟頫所称“字划风流韵胜”,并誉之为“世间墨宝”。本卷引首有明人所画苏轼像及释东皋妙声所书《东坡先生像赞》。鉴藏印有“商丘宋荦审定真迹”、“吴江张荃德载图书”二方。
此帖署月、日,而未署年.帖尾文徵明跋论证甚详:“右苏文忠公与乡僧治平二大士帖,赵文敏以為早年真跡。按公嘉祐元年擧进士,六年辛丑举制科,遂為凤翔签判。越四年,治平辛巳召判登闻鼓院。寻丁忧,还蜀。至熙寧二年己酉始还朝,监官誥院。四年辛亥出判杭州。此书八月十六日发,中有‘非久请郡’之语,当是熙寧居京师时作。盖公治平中虽尝居京,然乙巳冬还朝,而老泉以明年丙午四月卒,中间即无八月。又其时资浅不应為郡,故定為熙寧时书无疑。於时公年三十有四年矣。”唯跋中“治平辛巳”有笔误,应为乙巳。考熙寧四年四月,东坡有通判杭州之命,故此帖必书於熙寧二年与三年中两八月之一。
赵孟頫跋此帖时为二,想后散失。此一纸元末為吴僧九皋所藏。“九皋尝住石湖治平寺,以此帖亦有‘冶平’二字遂留寺中,且刻石以传。”帖中“治平”乃东坡家乡眉山县的僧寺。受信人史院主、徐大师乃二乡僧。文中程六,乃东坡母程氏之姪程之元。东坡信中拜託二乡僧照看坟塋,还流露归乡之意
“非久求蜀中一郡归去。”
文徵明评此帖不如晚崴之“特劲健浑融”,赵孟頫也认为“字画风流韵胜”。
释文:
轼启:久别思念不忘,远想体中佳胜,法眷各无恙。佛阁必已成就,焚修不易。数年念经,度得几人徒弟。应师仍在思蒙住院,如何?略望示及。石头桥、堋头两处坟茔,必烦照管。程六小心否,惟频与提举是要。非久求蜀中一郡归去,相见未间,惟保爱之,不宣。轼手启上。治平史院主、徐大师二大士侍者。八月十八日。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轼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