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刘根大篆二十四孝书法网络展 中国书法家人气风

(2011-06-20 13:27:49)
标签:

转载

分类: 书画欣赏

http://s12/middle/7d70dcdbta5e73b44b50b&690

艺术简介

  

  刘根,字君安,斋号铜铃书屋。1961年出生于河南叶县,现供职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工人文化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篆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平顶山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18岁学书,初习楷书。后专攻西周金文。从《散氏盘》入手,转习《虢季子白盘》《大盂鼎》,尤其对《毛公鼎》下功极深。45岁,重审自我。用最笨的方法,一日练一字,一字三百遍。对西周四大铭文进行轮回式摩临,多有受益。笔法追求劲、利、健,墨法追求干、浓、淡,章法追求大气象。勤临摩,巧结合,慎创作,作品从文里行间透出的是《毛公鼎》气息。

  王学仲称其作品“篆含草意,神彩飞扬”。吉欣章在《书法报》评其为“闲云舒卷,自在逍遥”。90年起致力于少儿书法教学,两人获文化部《群星奖》。

  篆刻得钱君匋先生恩教,尊法黄牧甫,魏碑行书取法北魏《刘根造像记》,闲暇乐于诗,词,京剧,象棋。

http://s3/middle/7d70dcdbta5e73e8463c2&690

 

 

 

 

 

平顶山晚报报道刘根

 刘根一直潜心于金文的研究

 

  刘根是我市知名度较高的书法家,记者曾在多个场合见过他,但双方都是匆匆而过,没有较深接触。数月前的一天下午,记者到市工人文化宫办公楼上找人,走错门进了他的办公室,只见空荡荡的三间大办公室里有一人正伏案写字,当时天色已晚,四下很静,余晖从窗户扫进房间,有些黄昏寂寥的感觉。他侧对着门坐,记者一直走到跟前他才抬头,发现来人,忙起身寒暄。那天记者也没有和他多聊,但印象极深:这人还有耐得住寂寞的一面!后来跟一个认识他的朋友提起此事,朋友说:“刘根的字写得好,我小时候就跟他学过。”

刘根,46岁,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市工人文化宫。刘根专攻金文,其作品曾入选现代国际临书大展、中国首届新书法大展、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展、全国首届青年书法展、第五届中国书坛新人展、全国第二届“兰亭奖”书法艺术节等。1月9日,记者采访了刘根。

  18岁起步,后攻金文。
  刘根18岁才开始学习书法,起步稍有些晚。那年他刚接父亲的班,在市工人文化宫当园林工,但刘根想通过某种渠道换一个岗位,干一项新鲜一点的工作。当时恰好市里办了一个书法培训班,我市一些老一辈的书法家都在培训班里任教,刘根就报名参加了培训。由于他抱有强烈的改变自身处境的愿望以及老一代书法家的教诲,他学习书法非常刻苦,每天临摹字帖都到深夜,虽然他的文化基础不算很厚实(高中毕业),但进步很快。1987年,凭借练就的一手好字,他调到了文化宫宣教科从事宣传工作。


  1985年,刘根习字5年,按照书法界通常主攻一家的发展思路,他开始从楷书转向篆书,主攻金文,重点临摹《散氏盘》、《虢季子》等四大铭文。据刘根本人介绍,这四大铭文特别是《毛公鼎》,他下功极深,一天练一个字,一个字写三百遍,直到字型了然于胸、完全逼真的地步。在此基础上,他的书法作品逐渐呈现出个人面貌和艺术特点,用他本人的话说,就是“追求金石感”。

  夜深人静正是创作高峰。

  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书法逐渐融入刘根的日常生活。28年来,他每天习字都在三四个小时以上,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花费的时间甚至更长,那时他也觉得枯燥,但达到一定阶段,写字就成了他的一种乐趣。他发现,书法和其他艺术一样,能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行草,笔画与字体有轻重缓急和大小之分,具有节奏的变化,写这样的字,创作者肯定是充满激情的。至于他本人,则更喜欢书法带来的平静和在清静中进行创作,他说,即便是参加书法展览,他的作品也是在夜深人静时创作出来的。为了交流技艺,刘根和书友之间有时候还用书信交流,使书法在另一个层面保持着传递信息的作用。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刘根致力于少儿书法教学。在和青少年的长期接触中,刘根对书法的作用有了清醒的认识。他认为,由于书法与实用性有距离,喜欢它的群体不大,书法在修身养性方面的作用也只有老派一点的人才更乐于接受,年轻人更喜欢通过唱歌、跳舞表达情感,宣泄情绪。

                                             (本报记者娄刚/文 李英平/图)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