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笔记
			
					(2015-11-25 17:56:22)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老课文了。它是总分总结构,具体描写段落中,有总分段式,并列段式的,是三年级学写作文的最好的模仿文章之一。
       拿着文章跟孩子说总分段式、并列段式,他们听得模模糊糊,不清不楚不说,还很乏味,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怎么办?
     
做课件时,看到结构层次图,我有了灵感。 我把文章的行文结构用班级的管理级别作比方。题目是班主任,班主任统领全班;中心句就是班长,与中心句呼应的就是副班长;每一小节算一个小组,小组长就是小节里的总起句。如果没有小组长的小节,就是优胜小组,由每个实力很强的组员组成。这样一打比方,孩子们都乐翻天了。
 
     
中心句在第一自然段,中心词是“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副班长自然是结尾,“更加美丽,更加富饶”与开头遥相呼应。女生呼,男生应;男生呼,女生应,在一呼一应当中明白了首尾呼应必须在内容上有所关联,又有所提升。 
 
     
 那么如何理解具体描写的内容呢?班长对“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这两方面内容有是否一视同仁?有没有偏心呢?随着这个问题,引导孩子们逐段看过去,梳理出第二段是写“风景优美”,第三到第六段都是写“物产丰富”,当然其中也有写优美的成份在,但侧重点是写物产丰富。
        
先来看看描写海水这一段。这一段有没有统领全组的小组长呢?在请一位小朋友朗读之后,有同学举手,表示第一句“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是组长,也就是总起句。是这样吗?有不同意见吗?在老师的再三质疑下,孩子们再次深入文本去细究了。
   
 ”老师,这个组长的权力没那么大。它只管到有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为止。下面的不是写海水漂亮,而是写海水这么漂亮的原因。”找到答案的孩子特别兴奋,大声地叫道。
   
 
 掌声鼓励!这个可是非凡的发现,不是一般人能看得出来的。也就是说,在这一小节里,前半部分是写海水五光十色,后半部分是写海水五光十色的原因,这样的段式叫作”因果段式“。通过先因后果,先果后因的换序朗读,让孩子们认识了两种顺序都是可以的,这样的段式属于”并列段式“的一种。并列段式里没有小组长,大家都是具有很强实力的组员,不用组长管的。板书也是蛮有意思的,有红色粉笔在海水下面划两个实心小长方形,表示并列。
   
 
 那么像这样的并列段式还有吗?一浏览,就看出第三、第五段也是。第三段是由”珊瑚、海参、龙虾“三方面内容组成。那么把龙虾可以换成贝壳吗?有说可以,有说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呢?通过辩论孩子们明白了原来这三方面是独立存在,但它们又都是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生活在海底的。这样一来,并列段式的内容特征、形式特征,小朋友就理解得很清楚了。
   
 
 接着出示公园里的一幅画,让孩子们用并列段式来写一写,当然也可以写其他的。在反馈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总分段式。这样的问题出来非常有价值。把总起句划掉,下面几个方面的句子加以具体化,这样,总分段式与并列段式的异同更加深入孩子们的内心了。
   
 
把生活中的层级关系,用于文章结构的梳理,效果还真不错!
							
		 
						
		
        	
            
	        	
	            	
	                 喜欢
喜欢
	             
                                
                    0
                     赠金笔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