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我带领孩子们学习朱文君老师编著的《小古文一百课》。今天学到第四单元的开篇文章——《读书》。
小古文的学习感觉很难,其实如果运用各种小技巧,还是能够化难为简,化呆板为有趣的。
一、利用文字演变来学生字
    文中的“禽”与“兽”,查看了字的演变,发现“禽”字的甲骨文就是一张竖立着的网,专门用来表示擒拿鸟类。“禽”原意是“擒”,后来被表示“鸟类”后,捉拿的意思就加了提手旁。“兽”的甲骨文是一头猪外加一根长杈子,表示“狞猎”。“兽”意即“狩猎”或“野兽”。在黑板上,画一画甲骨文,让孩子们列举说一说有哪些属于“禽”哪些属于于“兽”,“禽”“兽”的区别就一目了然了。
    本文中还有两个字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学习和理解。下文中的“巢穴”,我让学生根据字形猜一猜“巢”的意思,大部分孩子说是动物的家。看来对于这句话的大意是明白的,但对字形还是没进行揣摩。张耀文冒出一句:“是鸟类的家。”我让他说理由,他一板一眼地分析:“巢的下面是一棵果树,上面是鸟的凌乱的窝。这样的地方只能让鸟类居住,兽类是住不了的。”孩子们听了心服口服,情不自禁地给耀文以掌声。有了“巢”字的分析,“穴”字就迎韧而解了,自然指的就是山洞,是兽类居住的地方了。
二、利用分枝剪叶来学句段
    小古文虽然篇章简短,但文句用语距离现实太远,孩子们朗读、理解都有难度,尤其是扎堆出现时,更显力不从心,不知所云。
如何化解难度呢?对小古文进行分枝剪叶,一句一句地出示,一句一句地朗读,孩子们就能欣然接受。学习第一句时,我先出示“飞禽走兽,”理解了禽兽之后,接着出示“饥知食”。提问:“给饥组个词?”“饥饿、饥肠辘辘、饥民、饥寒”等都出现了,那么在文中的饥指的是什么意思呢?“是饥饿”孩子也会根据上下文理解,“知”组词知道,“食”组词食物(此时提醒孩子们古时表示动作“吃”),“饥知食”连起来的意思就是“饥饿了就知道去吃东西。”下句亦然。
三、利用营造情境来学朗读
    《读书》中的最后一句“人不读书
,则与禽兽何异?”,这句是反问句,语气强烈,颇有点老夫子气呼呼地骂不求上进的顽皮儿童的感觉。孩子们因为遵循吟诵的平长仄短规律,读这句话时,也如上文一样不紧不慢,有停有顿。我就引导孩子们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师:人饿了知道吃饭,渴了知道饮水,飞禽走兽呢?
     生: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
    师:人,会建造房屋住里面休息,动物呢?
    生:飞禽走兽,又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
    师:人,会用语言交流。
    生:飞禽走兽,其异者,能为人言。
    师:人,会读书,积累知识,不断创新。
    生:飞禽走兽……不知读书。”
    师:这正是人和禽兽不同的根本所在,所以作者说——
    生:人不读书,则与禽兽何异?
    师: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
    生1:人不读书,跟禽兽没什么两样。
    生2:人不读书,跟禽兽一模一样。
    生3:人不读书,就是禽兽。
    师:那么,这句话是呵斥不读书的顽皮学生用的,是吧?就像朱老师严厉批评作业不完成的同学时,你们觉得是和颜悦色的,还是怒气冲冲的?
    经此一点拨,孩子们再读这句话时,有的愤然而起,怒气冲天;有的紧绉眉毛、哀其不争;有的长吁短叹、怨声载道……把这句“人不读书,则与禽兽何异?”演绎得神形俱备了。
 
附:
读书
     飞禽走兽, 饥知食,渴能饮,
又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其异者, 能为人言。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人不读书 ,则于禽兽何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