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期刊收藏价值探析

标签:
民国期刊收藏价值文化 |
民国期刊收藏价值探析
作者:彭绪洛 (作家、收藏家)
人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其实读古书旧书也使人明智。
特别是民国时期的期刊,因为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特殊的历史背景,使那个时代的期刊具有了许多使命性,在历史上具有功不可没的贡献。
民国时期的期刊,除了内容中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外,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背景下的创刊和停刊事件,本身也承载着大量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每一份期刊的创刊到停刊的过程,都是一个传奇故事。
民国时期的期刊,现在保存完好至今已经为数不多了,所以其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也就慢慢高涨起来了,但是因不同期刊创刊的背景和时期不同、时任主编的知名度以及当时产生社会影响不同,以及出刊的时间长短不同,导致现在其收藏价值也有所不同。
民国期刊中,其收藏价值最高的主要是其每本杂志的创办第一期,即创刊号,以及民国时期某一本期刊的全套本,这些创刊号和全套本中,如果有首发名家名人名作的,其收藏价值就更高了。
一、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许多期刊杂志因为战争和动荡以及政治等原因,只办了几期就停刊了。如《文学界》、《中华公论》、《小说月刊》等。
1、周渊任主编的《文学界》杂志,创刊于1936年6月,当年创办地址为上海,可惜只出了4期,于当年9月就停刊了,此杂志存在的时间之短,并且史料性之强,成为了现在收藏的精品。其创刊号价值现在两千元左右,如果全套4期完整的话,其价值在八千元左右,当然其准确价值,因杂志的品相不一,价值也会有所浮动的。
2、郑振铎等六位名人合力编辑的《中华公论》杂志,创刊于1937年7月20日,是一本学术类的综合杂志,当年创办地址为上海,其撰稿作者有巴金、茅盾、夏衍、冰心、周作人等一百多位全国顶尖影响力学者,其刊物因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呼吁团结抗战,收复国土的文章,而遭到了投降派的反对被停刊,其共出刊两期。其创刊号价值现在在两千元左右,两本全套其价值在五千元左右。
3、由刘龙光、俞亢咏编辑的《小说月刊》,创刊于1939年11月15日,办刊地址也是上海,创刊号上面有长篇连载俞亢咏翻译的荷兰空军名将福克自述小说《飞将军》,可惜的是只出刊9期,就于1940年停刊了。其创刊号现在价值在一千五百元左右。
二、创刊号、停刊号、终刊号、绝刊号为一体的期刊
有一些期刊只办了一期就停刊了,创刊号成为了停刊号,又是终刊号,也是绝刊号,这样一来,这本杂志数量就极少,并且保存下来的就更是寥寥无几了。如《沙仑》、《粮》等。
1、1930年6月16日由上海北新书局发行,沙仑社出版,由夏衍任主编的集戏剧、美术、电影、音乐、文学为一体的综合性杂志《沙仑》,就是只出一期即停刊了,这本杂志现在保存量极少,已经难得一见了。其市场价值在三千元左右,如果是拍卖,有可能拍到更高的价格。
2、还有1945年10月20日由北平群力社出版的纯文艺半月刊《粮》,也是只出一期即遭停刊,刊名“粮”不是指我们平日所吃之粮,而是寓意书刊是精神之食粮,刊名意义深刻,是珍稀的绝刊号。目前在部分图书馆和收藏家手上还可以看到《粮》,其市场价值现在一千元左右。
三、停刊后又复刊的期刊。
还有一些期刊是中间停刊一段时间后,后来又复刊继续出版的,如《文学杂志》、《大众生活》等。
1、1937年5月在上海创刊的《文学杂志》,朱光潜先生为编辑兼发行人,在创办了4期后,于同年8月停刊,但是此刊后来又于1947年6月在北平复刊。卷期续前,最后于1948年8月停刊后再未出刊。其创刊号市场价值目前为一千五百元左右。
2、1935年11月16日创刊于上海的的综合性时事刊物,当年由邹韬奋任主编的《大众生活》,当年极力宣传“一二·九运动”,热情支持爱国运动,批判妥协论者,积极提出“结成全国救亡联合阵线”的口号,影响力很大,于1936年2月19日因查封而停刊,共出刊16期。1941年5月17日,邹韬奋又在香港将其复刊,期号另起,同年12月6日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而再次停刊。
更奇特的是,《大众生活》自创刊开始,一直到16期的终刊号,其内文页码一直是延续的,从第1页到最后16期的410页,这是期刊界难得一见的与众不同的现象,甚是新奇。《大众生活》复刊后因为期号另起,再加上当年香港期刊能够流通到大陆的不多,所以收藏界一直定论为全套册为16册。目前此刊全集16册完整收藏的数量极少,如果能够收藏到整套那就是珍品了,其市场价值在一万元左右了。
四、现存罕见的期刊。
指因当年特殊历史时期背景下,保存至今数量极为少见的期刊,这个资料记载主要是根据全国图书馆记录,以及全国收藏品市场流通记录为准。如《文曲》、《创世》等。
1、1939年2月由云裳先生主编的《文曲》杂志,是集文艺、戏曲为一体的综合性刊物,当时只出了两期就停刊了,据有关资料记载,目前创刊号全国只有上海科技图书馆一处有藏,成为了精品中的极品了。其全套市场价值在万元以上。
2、1947年9月创刊的半月刊《创世》,于1948年7月停刊,共出刊19期,据目前相关资料显示,馆藏全份的仅有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以及上海图书馆三处,存于民间的全份不得而知,但可以想像得到数量肯定不会有多少,因为许多民国珍贵文物史料,在文革时期遭到了惨痛的破坏和焚烧,仅存于世的也只可能是寥寥无几了。其创刊号市场价值在一千元左右,整套价值在一万元左右。
五、百岁期刊。
期刊又名杂志,起源于1665年的法国,中国最早的杂志目前存在争论,有说是1854年美华书馆在宁波出版的《中外新报》半月刊,也有说是1862年英国传教士麦嘉湖等在上海创办的《中外杂志》,但是不管怎样,中国第一份杂志的诞生到今也才150年左右的时间,这样看来,民国初期快近百岁的期刊,已经算得上是老古董了。如《大中华》杂志、《少年进德汇编》等等。
1、1915年1月20日出版的《大中华》杂志,其主编是赫赫有名的梁启超梁任公,创刊号的《宣言书》由陆费达撰写,发刊辞由梁启超撰写,还刊登了袁世凯就任大总统时的近照,以及大量的辛亥中国陆军大操练时的照片,以及我国最早自主建设的京张(北京至张家口)铁路的大量照片,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记载着当年许多不为人知的真实历史事件,为我们研究民国初期的历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证据,是现存不多的罕见收藏品。因其年份久远,再加上特殊的历史实物价值,其一份品相上好的创刊号市场价值已经在五千元以上。
2、1917年5月出版的《少年进德汇编》杂志,属于青年教育刊物,是俞复在上海文明书局任经理期间,与当时旅沪的无锡同乡廉泉、丁福保等人发起成立“少年进德会”,而创办的会刊《少年进德汇编》季刊。由大藏书家、书目专家丁福保撰写的绪言,时隐撰写的发刊词,此杂志的创刊号后来再版多次,目前北京大学图书馆有藏,其原版创刊号价值现在三千元左右。
六、名人任主编的期刊和影响较大的期刊。
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期刊的还有1928年3月由“新月社”创办的《新月》月刊,最初由徐志摩任主编,第二卷起由梁实秋、罗隆基、叶公超主编,后“新月社”因徐志摩坠机身亡而衰落,1933年6月停刊,其创刊号市场价值在三千元左右
还有1933年7月1日出版的《文学》,郑振铎和茅盾是发起人,郁达夫、胡逾之、洪深、陈望道、鲁迅等都是初期编委,《文学》是30年代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文学期刊,1937年因上海沦陷而停刊,其创刊号市场价值在三千元左右;
还有1934年4月创刊的《人间世》半月刊,林语堂为主编,是有名的小品文杂志,1935年12月停刊,原版全套现在极少,其价值在八千元以上;
还有1934年9月20日出版的《太白》半月刊,时任主编是陈望道,刊名是鲁迅所取,1935年9月5日停刊,共出2卷24期,其创刊号市场价值现在在两千元左右,全套价值在万元以上。
还有1935年4月出版的《儿童之友》,为申报所办,是当时为数不多儿童进步刊物,其影响非同一般,其创刊号市场价值在两千元左右;
还有1936年9月5日出版的《中流》,时任主编是黎列文,主要撰稿人有鲁迅、茅盾、巴金、叶圣陶、张天翼、萧红、胡风、刘白羽等进步作家,其创刊号市场价值在三千元左右;
还有许多名人任主编,影响力也很大的期刊,无法在这里一一列举了,这些期刊的创刊号其收藏价值现都在一千元至三千元左右。
大家都知道,物以稀为贵,民国时期的杂志经历了战争动荡、历史岁月的洗礼之后,能够保存到现在的已经为数不多了,再加上那个年代的造纸技术有限,所生产的纸张质量也不会像今天的铜版纸、蒙肯纸这么好,那些毛边纸、甚至是当年最好的道林纸,能够经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考验后还很好的保存至今,真是极为难得的。
所有收藏品中,只有纸质类收藏品是最难保管了,也只有纸质类收藏品是最怕岁月流失了。纸不像金银铜铁那能坚固,也不像瓷器那样耐潮,纸质印刷成的期刊,易破、易潮、易被虫腐蚀,易火烧,更怕传阅率太高。所以一本纸质的书,要想保存几十上百年,甚至是几百年,真是十分的不易。
这样一来,就更显得民国期刊创刊号收藏品的珍贵了。
民国期刊中,虽然很多期刊创办的时间短,所出杂志期数少,但是要想收集齐整套的杂志,还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这样一来,那些整套全册的期刊其价值就翻倍增涨了,很多整套全册的民国期刊,在拍卖会上还拍出天价出来,这样一来也就见怪不怪了。
民国40年,是一段有着特殊历史背景的时期,在这多事之秋的年代里,作为知识载体和政治舆论的期刊,一直没有消失,反而是十分的繁荣,品种之多,涉及面之广,让我们后人不得不惊叹。
这些珍贵的期刊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雨后,已经惟存不多,目前有一批民间的收藏者,保存着一些那个时间段的孤本、珍本,这些有着几十上百岁大龄的期刊,他们在诉说着曾经的过去,他们在保留着曾经的记忆,他们一起汇集成了珍贵的文史遗产,这是一部在逐步消失的文化遗产,再过三十年、五十年,甚至是一百年后,我们的后人能够见到的民国期刊将会更少,到那时,这些期刊也就成为了货真价实的宝贵文物了。
可是,有多少民国期刊能够保存到几百年以后呢?
这样想来,民间收藏就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公益事业了,难怪会有人说:真正的博物馆暗藏民间。
http://s10/middle/3d010e56ga6455b50c3e9&690
http://s5/middle/3d010e56ga6455d0b4ef4&690
http://s14/middle/3d010e56ga6455ec5c28d&690
http://s2/middle/3d010e56ga64560bd4d61&690
http://s7/middle/3d010e56ga6456507fbe6&690
http://s3/middle/3d010e56ga64565ce3b92&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