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出版行业真的是暴利行业吗?
前些时日,许多媒体上公布中国十大暴利行业,中间就有中国的出版行业,我当时心里就没有想明白,怎么经营艰难、风险巨大的出版行业成了暴利行业了?不知是写这篇文章的人不懂也不熟悉中国的出版行业,还是没有经过调查就胡乱拼凑了十个行业来充当行家了。下面我就目前中国的出版行业常规给大家来算一个细账。
比如一本定价25元的书,按照外面经常说的印刷费标准是25%左右就是6.25元,作者稿费在10%左右就是2.5元了,再加上5%的发货费用,总成本就到40%,一般出版社和发行单位对外发货是50折和55折左右,然后就是下面的分销商和零售价占有40-45%左右的毛利润空间。这样算来出版发行方中间还有10-15%的利润。这样一看,大家可能认为利润不菲,确实是暴利了,可是大家知不知道更多的细节和情况呢?
一是发货不是现款,是赊销制。就是代理商卖完了再结款,这个账期短则三五个月,长则九十个月,有的甚至一年之久、两年之久还结不回来这笔应收账款,本来应该是利润的,如果一年两年后再收回来,中间的费用和银行的利息也已经把利润冲减的所剩无几了,这就哪来的暴利可言呢?
二是书出版的中间费用。一本书的出版需要编辑的修改、编辑、策划等,还需要画手为书配插图、画封面、设计封面等,这都需要成本,因为编辑和画手也要吃饭,也要拿工资,也要生活,可这些成本都只能在余下的10-15%的利润里来扣除了,再剩下的肯定也就没有这么多了吧?
三是退货。既然现在都是赊销制,肯定就是卖完了再给钱,那卖不完的就全部退回来了,卖一本书毛利润是10-15%,可退一本书回来的损失就是40%,如果发出去的是四本书,卖了三本书总利润就是30-45%之间,再退一本书回来的成本可是40%,那这个账就是平账了,并且前提还是账能够平安收回来,不发生呆账死账情况。
四是推广成本。比如为该书举行的一些推广宣传活动,肯定是需要投入人力和物力,再就是每年开图书交流会时的会务费用以及相关的人员开支,这也是成本开支,只是经常不是为了某一本书而进行的,所以很少计算到直接的成本中去。
五是分销商和零售商的利润空间计算。一般出版发行方是将书发给省级代理商,折扣假如是50-55折左右,那么省级代理商会加10折左右,也就是60-65折再发到地市级代理商,然后地市级代理商会再加10折左右批给零售商,这时就已经是70-75折了,余下的25-30的毛利润空间就是零售商的了。省代理商和市代理商他们的利润空间一般是10%左右,这中间就包括了他们的短途运费、人工费、仓储费和办公费用了,虽然利润空间最后不高了,但他们风险小,卖不完的书可以退回出版发行方。这时大家就有可能在抱怨零售商的利润空间怎么可以这么高呢?可是你们想过没有?零售商开店有租金、有水电费、还有人工工资和税收等诸多的开支,这和服装业、餐饮业等行业的高利润相比,已经是微不足道了。
六是税收。出版发行业的税收比例是13%,是根据结算开票额的13%计算,相当于一本书定价的5%左右,这样算下来最后的利润究竟还剩多少,我相信读者朋友们比我更清楚了。
现在的出版行业也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作的,不像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那时的计划经济,是求大于供,并且是需要多少就供应多少,由政府来控制把关着,所以不会出现过剩,当然也就没有退货没有亏损了。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是完全以市场运作规律和体制来运作的,出版社方和出版方之间是公平竞争、激烈竞争的状态,这是政府不可能出面去控制的,何况现在所有出版单位全部改制成独立的法人企业,也就意味着更不可能享受财政拨款,政府也不会去出面填补亏损,这就注定了中国的出版行业必须冒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同时艰难、辛苦地运营着,在这之外还要承担业外诸多媒体的暴利舆论和消费者的不理解的压力。
出版行业的利润空间由书的定价决定,可这些年来,还总在听到“书价过高”的声音,可是大家想过没有,这些年来,消费水平提高了多少?工资涨了多少?大米涨了多少?汽油涨了多少?菜市场的菜又涨了多少?这些都涨了,为什么书价不能涨呢?
更何况这些年来,出版行业所需要的纸张一直在涨价,这是因为木材的紧缺,导至木浆上涨,以后还会继续涨上去,因为木材是一天比一天少。再就是印刷厂的人工工资也在上涨,这直接影响到印刷成本的提高,还有汽油的上涨和高速公路实行按实际重量收取过路费的政策,导致出版业的物流成本提高了许多,比如原来发一件货的运费是20元,现在已经番了一倍到40元的样子了。这些直接的成本都在上涨,如果书的定价不涨,那就意味着书一出厂就面临着亏损,如果是这样那又有谁会去从事出版行业的工作呢?没有利润和回报的工作是永远不可能存在的,因为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也是普通的人,也得生活,也得养家。
通过目前的物价来算,书的定价还应该上涨才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市场规律的平衡,保证出版行业应有的利润空间,保证出版行业辛苦的劳动者们的待遇和福利。否则,知识就廉价了,我们去读书也就没有实际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