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提早教孩子认字,我看有必要

(2009-06-08 22:16:21)
标签:

育儿

分类: 生活杂感

今天突然发现了新浪为近日大家都在议的话题——要不要提早教孩子认字特别制作了专题页面。但不知道为什么整出了12个观点,个人认为,关于这个话题,只有两条选择,要,不要。至于其他的N个观点,无非是从其中的某个观点进行延展。

 

观点1:要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避免儿童教育以成人为本。
点评:这个似乎有些跑题,提早教孩子认字就是幼儿教育小学化吗?就是功利化的教育吗?
观点2:遵循人类儿童的自然成长规律,不主张过早认字。
点评:不明白为什么提早教孩子认字就是不遵循人类儿童的自然成长规律,这个规律是否有科学依据,是否经过实践证实?
观点3:引导孩子对识字发生兴趣,早识字没什么不好
点评:这算是鲜明的观点——要
观点4:不主张刻意提前,在生活和游戏中学习
点评:什么是刻意提前?我打算尝试一下孩子是否到了学认字的时候,这种尝试就是刻意吗?提早认字当然是要把认字的过程化为乐趣,如果是死学硬记就是提早识字,想必就不需要在这里进行辩论了吧!
观点5:对起跑线的质疑
点评:关于起跑线,已是老生常谈了吧,在这里再出现,似乎跟不上形势。
观点6:阅读不等于识字
点评:阅读当然不等于识字,阿甲老师的文章与这个辩题之间好像没有什么太多的关联吧!
观点7:教0-3岁孩子认字很必要
点评:这与观点3相同吧——要
观点8:不盲目攀比,也不要期望值过高,因材施教
点评:因材施教的提法,无疑是对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一双无比敏感的眼睛,如何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否为“识字”之材呢?
观点9:过早过强的智力开发危害大且没必要
点评:过早识字就是过早过强的智力开发吗?实在是想不明白啊!呵呵
观点10:以认字等为主的“传统早教”对孩子有害
点评:这个观点本身就已被大多数现代父母所共识,在这里拿来当作观点之一是否有凑数之嫌?
观点11:不主张让孩子过早写字
点评:这里是否在“偷换概念”?不,是“明换概念”!呵呵,我所理解,这里辩论的“提早”应该是三岁之前吧,“识字”也不是指“写字”吧!三岁之前就要写字?的确太早,我也不赞成!
观点12:早认字不等于早教
点评:早识字当然不等于早教,这句话似乎是fei话,呵呵


一一一路点评下来,有种眩晕的感觉,在讨论什么?呵呵,对了,在讨论是不是要提早教孩子识字,那么观点呢?上面洋洋洒洒列出12条之多,佩服编辑们的耐心。姑且不论“要”或“不要”是否过于极端,要不要因此而衍生出中庸派——“根据兴趣而定”“根据孩子自身情况而定”“要在快乐中学,不要死记硬背”……这些纯属理论层面的争讨,对于我们这些新手妈妈们来说,更想知道的是:是不是真的压根就不让孩子在3岁前识字(姑且把“提早”的界线定为3岁)?还是要在3岁前就开始尝试让孩子识字?如果是前者,到了3岁再开始会不会让孩子及家长感觉到来自周围环境的压力?如果是后者,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会让孩子对识字产生兴趣,快快乐乐地走进中国文字的神妙世界?

 

我想,大部分的家长在实践中更倾向于后者吧!注意,我说的是实践,而不仅仅是看了各路文章而发出的字面感叹。

 

在这个专题里,列出了许多文章的标题,有专家的,有草根的,有提倡的,有反对的。有两个有趣的现象,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


一、站在反对早识字队伍中的,基本上都是理论型,例举的事例也大多来自国外实验,没有见到哪一篇是由亲尝早识字害处的家长发出的肺腑之言,有的也只是孩子虽然没有早识字但到了上学的年龄能够正常识字的文章;而站在支持早识字队伍中的,大多来源于家长的亲自实践,偏偏是这些令我看了之后热血沸腾。


二、关于如何让孩子快快乐乐学会认字的文章,更加吸引家长们的眼球。我曾把这个网页发给了群中几位3岁以下孩子的家长看,排在前三名被点击的文章标题顺序竟然如此巧合,依次是:“快乐童年:识字与识趣”“无法阻挡孩子认字的兴趣”“谈幼儿识字早教问题——豆豆识字历程感悟”。这一巧合最起码说明一个问题:关于提早识字的坏处,理论性的文字不用看也知道个大概;关于提早识字的好处,不用解释,但如果能有成功的例子,还是一定要看一看。


持“因材施教”观点的张思莱医师的博文中的一段话我很认同:“一个具有较高敏感性和洞察力的父母,善于捕捉孩子特有的第一次,并且创造条件鼓励和诱导孩子反复练习进行强化他们特有的“第一次”,以便加强相关的神经连接,成为一种永久的能力保留下来,最大程度的发挥了孩子的潜能,对于学习认字也是属于这种情况。”

 

失去上下文,这段话可能理解起来有些费劲。简单来说,就是要想知道早识字是不是适合于自己的孩子,需要家长具备高度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善于捕捉孩子特有的第一次。

 

为什么喜欢这段话,很简单,因为它恰好有力地驳击了持中庸观点的人们——你有那么高的敏感性吗?你有那么强的洞察力吗?你怎么知道孩子是否到了可以识字的年龄?你不去尝试,你怎么知道孩子是适用A方法还是B方法学会识字呢?是否非得等到突然某天发现孩子抱着图书自己指认其中的文字,才认为时机已到,可以开始实施识字教育吗?

 

我一直抱这样的观点:在美国培养中国式的孩子不适合,在中国培养美国式的孩子同样不适合。我不知道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家长能够坚定不移地让自己的孩子原生态发展。没错,孩子有兴趣,就培养,没兴趣,不强求。那么,家长不加引导,能知道孩子是否对**感兴趣吗?是否有兴趣,孩子是否能适应,我想不是凭空猜测来的吧,是要经过一定程度的尝试的吧!

 

在“应试教育”制度下成长起来的七零后八零后家长,痛恨无情的教育体制的同时,也无不为当前的中小学生面临的“教科书越来越简单,考试题越来越难”而感概,同时也为孩子将来能否适应更为白热化的竞争而忧虑。“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历只能吃半年”“走上工作岗位后,决定成败的是情商而不是智商”……这些浓缩的精华几乎在每一位七零后八零后家长的脑海中都留下了深深烙印,那么下一代呢?又会有怎么样的精辟总结在等待着他们?

 

我不奢求我的后代能够做到改造社会,但最起码要能够适应社会,不为社会所淘汰。

 

我没有那么高的敏感性和那么强的洞察力,但我认为我的孩子智商正常,对于不少孩子都能够顺利掌握的快乐有趣的识字方法,我的孩子应该不至于无法接受。我羡慕那些从小就培养起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孩子,钦佩那些为了孩子的成长而用心研究各种实用的早教方法并无私地拿出来与大家一同分享的家长!

 

我的苗苗现在1岁8个月,在许多有经验的爸爸妈妈的提醒下,我开始培养她的阅读兴趣,初见成效;
我的苗苗即将2岁,我也会继续向更多有经验的爸爸妈妈取经,并开始尝试培养她的识字兴趣,是否有效,未来作证。

 

最后,感谢新浪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让我们能够学习他人,相信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生日快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