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腊月二十三小年过后还有什么风俗你知道吗

(2018-02-08 19:08:43)
标签:

杂谈

http://s1/large/0017eeT8zy7i11lGxFwb2

 今儿个就是腊月二十三,

  就是小年儿了,

  过了小年儿,离春节就只剩下六、七天了。

  传统节日中,

  还没有谁能比得上春节的分量。

  但是近些年,总有“年味越来越淡”的声音萦绕耳畔。

  为什么感觉年味变淡了呢?

  小时候一到小年儿,就开始念着年俗歌、掰着手指头盼着过年。

  过年活动很多:贴对联、穿新衣、走亲戚、逛庙会……虽然那时物资匮乏,但是乐得屁颠儿屁颠儿的。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宿。”

 

  腊月二十三,祭灶是这天最重要的活动。

  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

  为了能让灶王爷美言几句,

  要供奉糖瓜等贡品,

  吃人家的嘴短,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

  小年祭灶,家家户户就真正进入过年的气氛了。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

  按早年间民间的传说,“尘”与陈旧的“陈”是谐音,

  农历正月新年前,扫去家中的一切尘土,

  意味着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以此来迎接新的一年。

  这一习俗充分寄托了人们破旧立新的美好愿望和辞旧迎新的强烈祈求。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前吃豆腐渣的风俗。

  究其因,是当地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

  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

  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

  不过传说归传说,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没有那么多好吃的。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

  将“割年肉”放入年谣,

  是因为过去普通老百姓的日子比较穷苦,

  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看来在过去的人们眼中,

  “硬菜”才是年夜饭的最高境界。

 

  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

  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上店、集中采购。

  那么为什么要在二十七杀鸡呢?

  这其实还是取的谐音,“鸡”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

  这样一说大家就好理解了吧。

  其实,腊月二十七杀鸡也是有讲究的。

  杀好的鸡,不在当天吃,要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

  而且不能吃完,要留一点。

  因为代表大吉大利,所以节日期间,天天都要在餐桌上见到鸡,这样才算圆满。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腊月二十六、二十七要准备好过年要吃的肉类,

  到了二十八这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

  各家各户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了。

  除了发面以外,还要“贴花花”,

  也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

 

  腊月二十九,蒸馒头。

  二十八发完面,二十九自然就要用来蒸馒头啦。

  蒸馒头在过去不是随随便便做的,而是要精心准备,

  因为做出来的馒头是要跟乡亲邻居交换的。

  因此,一定要做得又好看又好吃,

  这才有面子,也才吉利,非常有讲究。

  除了蒸馒头以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民俗,那就是“上坟请祖上大供”。

  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

  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

  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

 

  腊月三十,除夕。

  农历年的最后一天,为"月穷岁尽之日"。

  在这天家人团聚,亲朋见面,共同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这一天的传统民俗活动很多,有放鞭炮、贴春联、贴挂千、摆供桌、吃饺子、守岁、迎岁……

  除夕夜的年夜饭是最受中国老百姓重视的一顿大餐了。

  说到年夜饭,一般都少不了两样东西,一个是鱼,一个是饺子。

  “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年年有余”。

  而饺子,则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

  又因为饺子的形状很像一个个的小元宝,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的好兆头,

  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在这天吃上一顿饺子。

  午夜一到,腊月就结束了,迎岁完成,新的一年开始了。

  ……

  然而,现在的我们这么过年:

  大部分人还要等到大年三十才能放假。

 

  三十当天一票难求,

  真羡慕早早回家的人。

  假期短,还没休息好又要上班。

  吃着年夜饭,也不忘忙活着刷手机、抢红包。

  是什么让我们感觉年味变淡了?

  工业化、城市化带来大量的人口迁移,一家人聚少离多,

  年前一起大扫除、办年货,为过年而忙碌的场景一去不返。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值得期待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少,

  吃顿好的、穿件新衣服已变成日常了。

  吃喝以外的文化传统少了、淡了,仪式感缺失了。

  春节成了“突击花钱”的节日,年轻人压力山大。

  一到年节,就被七大姑八大姨“围攻”,学习、恋爱、结婚、生子,一个也落不下……

http://upload.mnw.cn/2018/0208/1518052020507.jpg

  那么,年味还找得回来吗?

  在这个经常分离的年代,每个重要的节日都需要我们花时间和心思去表达重视。

  年味,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团圆喜庆的气氛,

  是归乡的游子给家人讲讲外面的新鲜事,

  是吃团圆饭时晚辈敬长辈一杯酒,

  是放下手机,多和父母聊聊天,多陪伴陪伴孩子。

  让重要的人更加被珍视,让重要的日子变得与众不同。

  年味,其实就这么简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