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风景如画,古道、树林、溪流、村落,一起走进仙霞古道,探寻千年古道 .
锦绣江山。

古时候,没有现代便捷的交通枢纽,然而古时勤劳智慧的百姓们为了经济的疏通,为了生存,一条条古道便应运而生。




在拥有着丰富历史的小城江山,仙霞古道或许是为了经商,或许也是为了运输。它们藏在深山里,或是躲在山水之间,那里鸟语花香、空气清新,仿佛如同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这里就是唐末黄巢义军所开辟的仙霞古道,位于浙江和福建交界的江山市境内。古道起自浙江江山清湖码头,南段福建浦城南浦码头止,分别是钱塘江和闽江水运的起讫点,中间需跨越仙霞六岭。

江山清湖码头

古道起自浙江江山清湖码头,南段福建浦城南浦码头止,分别是钱塘江和闽江水运的起讫点,中间需跨越仙霞六岭。仙霞古道因战事而起,因商贸而兴。由唐末黄巢义军开辟,宋室南迁杭州后,出于保护临安需要,区别对待浙江和沿海的开放政策,从而刺激了内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浙江到福建的物资,便要经过仙霞古道。运输量之大,以至于有了“江山船帮”、“挑浦城担”这两个响当当的称呼。到明清海禁,愈发使得仙霞古道成为浙闽乃至中国南北大宗出口物资的重要陆上通道。

江山三卿口


穿着统一的军装,站着整齐的队伍,等待着出发的“号令”。随着一声响亮的号令声,大家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仙霞古道,举起红旗,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前进,跋山涉水追寻先辈足迹,重温当年革命豪情。巍巍的仙霞岭是历史的见证者,红军挺进师在浙西南的不朽功勋将永远载入历史史册。仙霞古道关雄峡险,为浙闽赣三省要冲,素有“两浙之锁钥,入闽之咽喉”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自古道修筑以来,战事频繁,烽火不断。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粟裕、刘英率领的工农红军挺进师在仙霞岭建立根据地,组织山区农民开展斗争。

江山廿八都古镇


如今茶马古道的丝绸瓷器早已不复见
但繁华盛世下催生出的古镇依旧鲜活如昔
大概在清末明初,由于东部沿海地区近代工业的萌芽和发展,仙霞岭山区与钱塘江下游地区之间,形成更为明显的经济互补关系。廿八都由此成为仙霞古道上规模最大的集镇。时间的流逝没能带走老街的繁华,街道两旁依然是鳞次栉比的店铺,老街的青砖黛瓦如同水墨画般清晰。

江山浮盖山

浮盖山是闽浙两省界山,是仙霞岭山脉跨越闽浙两省的一座大山。主峰海拔1146.4米,峰顶盘石垒叠,下者如盘,上者如盖,所以叫“浮盖山”。徐霞客经仙霞岭入闽时曾登上浮盖山,在山中寺庙留宿两夜,写下游记《游浮盖山记》,其中赞道:“二十八都东南有浮盖山,危峙仙霞、梨岭间,为诸峰冠。”奇形怪状的巨石,挤挤挨挨,层层叠叠,互相支撑,形成了曲曲折折、忽明忽暗的岩洞。巨岩天然累叠而成的棋盘石俨如一座巨大的城寨古堡,夜的幕布下,漫天繁星璀璨深邃。

枫岭关始建于五代,是浙闽分界处,也是上山路和下山路的中转站,过了枫岭关就是福建了。
在仙霞古道运输业兴旺时,凡是路过枫岭关的人,不管是挑夫、商人,抑或是香客,都会在枫岭关边的宝华寺稍作停留,“寺僧指点门前道,枫岭南头即故乡”

古道边即故乡,落叶怀故土,羁鸟念旧林。岁月是一程程山长水远的行走,改不掉的是乡音、抹不掉的是记忆。揉一揉腿,换一换肩,古道边的雾岚在身后升起,挑夫们的脚步声渐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