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敦煌,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敦煌石窟”和“敦煌壁画”。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到“敦,大也,煌,盛也”,这片大漠之州寄托着人们盛大辉煌的希冀。敦煌作为中西交通的枢纽要道,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近日,被称为敦煌第一道,也是最后一道的绿色防护林遭遇了大面积砍伐,由此撕开了沙漠通往敦煌的道路。此次事件一经爆出,立刻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敦煌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的交汇处,在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其内部地理环境是南为高山,北为戈壁,中间则为党河下游冲积而成的一片平原。
敦煌作为中西交通的“咽喉锁钥”,人们为了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于是就在敦煌的附近设置了玉门关和阳关。玉门关主要扼守的是西去吐鲁番的北路,而阳关扼守的是西去南疆的南路。
由于地处亚洲内陆,常年干燥少雨,年降水量还不足50毫米,生态环境很是恶劣。就在敦煌不远处有一片干旱的沙漠,名为库姆塔格沙漠。此沙漠在我国八大沙漠总面积中排名第六,流动性排名第一。

阳关林场与敦煌的关系
起初人们为了保护敦煌,就在1963年,在阳关的脚下经过敦煌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最终建设成了一条长约5公里,宽约2公里的防护林,名叫“阳关林场”。阳关林场作为敦煌唯一的一道防线,人们深知它的重要意义。大家可别小看这一绿色屏障,它是经过子子孙孙坚持不懈地改造而形成的。据说当时的人们大大小小移走了300多个沙丘和200多万立方米的沙石,并且还开垦了2万多亩的平原以及栽植各种各样的树木,高达400多万株。林场17平方公里的绿色屏障阻止了风沙向灌区面积40万亩的党河水库和敦煌蔓延。

作为人工灌溉林场,整个阳关林场面积高达2.57万亩,林地面积高达2.05万亩。大肆砍伐的树林
然而近十年来,这条西锁沙龙,东保绿洲的防风固沙生命线持续地在遭受人为的“剃头”砍伐。自2000年到2017年,阳关林的万亩林地由2万亩变成了5000余亩,而四分之三的防护林被人们残忍地锯断。据记者现场发现,林场内随处可见底部被砍伐的树木,有的树木皮层还有水分存在,由此说明树木还是健康无病的。这个是有人故意制造树木枯死的假象,如剥掉树皮的胡杨林,还有焚烧树木的根部。其目的就是为了在死亡干枯后焚烧它以“斩草除根”。

原本该地区就非常干燥缺水,再加上没有防护林的保护,最终库姆塔格沙漠更加能够”顺利地”进入敦煌。罪魁祸首的葡萄
人们大肆砍伐树木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大面积种植葡萄树。根据2017年的卫星图显示,阳关林场葡萄的面积竟然已达到了上万亩。
我国葡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张骞通史西域后,它是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了我国。因为葡萄十分地味美可口还可以酿酒,所以人们为了更多地享用它,于是就在很多地区种植了葡萄树,甚至不惜占据本土的灌木,乔木,或草本植物的家园。

葡萄是属于一种藤本植物,植株低矮瘦小,完全不能防风固沙。而且葡萄对于水分的要求十分严格,尤其是在葡萄的生长初期和营养生长期,其对水的需水量更是庞大。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当地人们经受不住利益的诱惑,于是就残忍地砍伐了“抢水”的防护林。看似人们换取了经济利益,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最终这一行为也会造成葡萄园的沙漠化。敦煌会成为下一个“楼兰”吗?
楼兰这个国家想必大家都已经听过。在很久之前,敦煌的西边曾有一个国家,随着河流的改道以及水源的匮乏,该地区逐渐地面临严重干旱的境遇,最终人们不得不遗弃楼兰而向南迁移。

现在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大肆砍伐敦煌附近的防护林,结果使得沙漠咄咄逼近。如果人们继续任意妄为的话,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周围所有地区将会遭受风沙埋没的风险。

总结在过去人们为了建设防护林倾洒了无数的汗水,每块树林都是来之不易。但是现在的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在肆意的破坏树林。结果生态环境遭受了重大的破坏。环境一旦受伤,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恢复的,且恢复的代价远远高于破坏生态所带来的利益。所以阳关林场的生态问题如果不能尽快地解决,那未来河西走廊西北端将会面临一场风沙侵蚀绿洲的生态灾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