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编辑】卖笋记

(2019-03-28 16:21:29)
标签:

历史

情感

杂谈

分类: 神州风采

卖笋记
作者:沈园琴
(2017年3月)

【编辑】卖笋记

       每年三四月份春笋上市的季节,品尝着雪白鲜爽的春笋的时侯,就会瞬间唤醒我记忆深处童年时遥远的回忆。
       我家有一个较大的竹园,每年春天都会长出不少竹笋。我们是舍不得吃的,拿到镇上换钱,以贴补家用。那时家里人口众多,父母兄弟姐妹加上年迈的奶奶有十来口人,父母是农民,土里刨食,没有经济来源,家里的油盐酱醋肥皂糙纸的日常开销都挺困难,只能靠出售一些土产品来维持日常生计。
       我虚岁十岁那年,父親摔伤了脚,卖春笋的任务就落在了我和十二岁的姐姐身上。
       一、第一次上镇卖笋
       那时上早市都特早,都在天亮前就开市了,七点以后基本落市了。我家离镇远,小孩子走得慢,更得早些。凌晨三点半爸爸就把我俩叫醒了,睏思懵咚起来洗把脸梳把头,提着竹蓝出发了,我人小拿得少些,姐姐比我拿得多一些。
       三月份天气春寒料峭,咋暖还寒,跨出大门不禁打了一个寒颤,脑袋一下就清醒了不少。外面一片漆黑,那时农村没有电灯,更没路灯,只有天上微弱的星光。出大门上老沪闵路往东走一段,左转往北就是一条去朱行镇的土路,说是三里地其实不止。我们经过的第一个村庄是祝家塘,这村庄很大,沿春申江北岸一字排开,粉墙黛瓦,措落有致,十分气派!这时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沉沉的梦乡之中,万澜俱寂,连狗吠声也没有一点。土路很宽很平整,过祝家塘往北有一个小村落叫楊家塘,其实就是一个四合院。路边有一口椭圆形的池塘,再往北就是石家弄,石弄有一条南北向的小河,整个村庄倚河而建,三三两两的散落在小河东西两侧,看上去很不规正,过了石家弄就是北石家弄。到这里向右拐,一抬头东天的启明星又大又亮,天开始由黑转灰了,有几个中老年男人背着手,胳膊上挎一个空的杭州篮,匆匆从我们身边走过,他们都是一些茶馆的常客。这时我们都快走不动了,手中的篮子越来越重,不断从左手换到右手,又从右手换到左手,汗水不断的从额头上冒出来。再左转弯朝北时,朱行镇西面的桥堍就在前面不远了。
       终于快到了,这时镇上已是人声嘈杂,所有店家的牌门板已经卸下,从屋子里透出昏黄色的灯光。朱行镇只有一条东西向的街道,就数茶馆那地方最闹猛,茶馆座北朝南,紧邻茶馆东隔壁是一爿鲜魚店。这时的茶馆已是座无虚席,有的茶客在高谈阔论,有人在底声攀谈,各种声音汇成一片嗡嗡之音从茶馆里转出来,回荡在街道上,老虎灶上白色的水蒸气从屋檐下冒出沿着瓦楞飞向灰蒙蒙的天空。我和姐姐是第一次卖笋,心里又紧張又害怕,象两只流浪小猫怯生生的在茶馆和渔摊的交界处蹲下,因为父親说过茶馆旁市口较好,把大人隔夜一斤一把扎好的笋整齐的排列在地上,也不敢台头看人,也不敢吱声,只看见赶集人的一双双大脚匆匆从我们眼皮底下走过,时不时有人弯下腰来看看问问价钱,或嫌贵不要,或有人很大方的买上一斤两斤。
       第一次卖笋还是比较顺利,在七点钟之前已全部卖完。急匆匆回家,吃点稀饭赶去上学,已经快迟到了。不过卖笋不是每一次都是很顺利的,有时会剩下很多,父親跟我们说起过,让我们把卖剩下的笋寄在旁边的渔摊上,让伯伯帮我们代卖。卖渔伯伯是个四十几岁的中年人,中等个头,看上去很壮实也很干练,穿一身毛蓝布粗布中装衣衫裤,人很和气,跟父親相熟。我们跟他一说他很爽快就答应了,这样也就免得我们上学迟到。
       二、恐怖的池塘
       有一天去卖笋,天气不太好,暗得没有一点星光,伸手不见五指,偶尔从天边划过几道闪电,远处不时传来隆隆的雷声。当我们走到楊家塘路边那口池塘边的时侯,突然间从池塘里发出轰隆一声巨响,同时水花就溅到了身上和脸上。在那漆黑的凌晨,四周寂静的情况下发生这种事,对于我们两姐妹那种恐惧无疑是要命的,以前鬼故事听太多,以为是落水鬼拖人。姐妹俩顿时吓得灵魂出窍,头皮发麻,两人提着蓝子没命的往前奔,直到跑不动为止,在确保背后没什么东西追来才放慢了脚步,汗珠子顺着头发丝直往下淌。用一句现在的话来讲,那恐怖指数绝对是五颗星。
       从这天开始,再也敢走从池塘边经过了。怎么办?第二天我们就决定从祝家塘东面的农田田梗往北走。其实走田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十几公分宽的路面,再加上不平坦,呈鲫鱼背形状,就算白天走也要有模特走猫步的功底,更别说黑夜里提着重物了,姐妹两一脚踩在田梗上一脚闯进田沟里,就这样一脚高一脚底的往前闯。尽可能离池塘远一些。直到长大后才知道,池塘里根本没有落水鬼,只有很大的大鲤渔,每到桃花盛开的时候,是魚儿们的繁殖季节,大魚们会相互追逐,跳跃和拍击水面所发出的巨大声响。
       三、囧
       五十年代,家境不好,吃穿都挺困难,我有一件红底子小黄花的大襟棉袄,跟红灯记里李铁梅穿的式样是一样的,都穿了好几年了,这种式样五十年代中下期已鲜有人穿,好在我有一件蓝卡其对面襟罩衫罩着也没人会发现,可唯独只有一件罩衫。
       有一天凌晨准备出门时,却发现隔天洗的罩衫没干,只能穿着那件红棉袄出门去了,奶奶怕我着凉,追出门来,给我套了一件她平时穿的黑色直贡呢棉背心,由于天黑也没在意,急匆匆上路,到了镇上刚把蓝子里的竹笋拿出来放好,突然有个女人尖声叫了来,‘’这两个小姑娘是江北人网船浪上来的",众人纷纷围上来,象看西洋镜似的看着我,我有点莫名其妙,可低头一看才发现,我那小小的红棉袄外面套了一件又长又大的黑背心,简直象个怪胎,难怪别人会这样看我,一时间我真是无地自容,小小的心灵受到了大大的伤害,恨不得有个地洞钻了进去,那种窘迫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心里直怨奶奶多事。
       那天回家心情很不好,但奶奶是长辈,我也不敢跟她发作。就在心里暗暗发誓,奶奶的衣服我以后无论如何也不要穿了。一个多月的笋期在一天天的赶早市中慢慢的结束了,那时的我们跟本不懂得什么是苦,心中唯一的愿望是什么时侯能我舒舒服服睡个夠,直到不睏为止。现在想来,在难苦的环境下成长也不一定是坏事,至少我们这一代人成适应各种残酷的环境,能吃苦耐劳。能成为七八九十年的社会中的中流砥柱……
       光蔭如箭,日月如梭,当年买竹笋的小姑娘,如今已是进入故稀的老年人的行列了。在这几十年的岁月里,一切都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从前卖笋走掼的这一段老沪闵路已经被废弃,在这一段被废弃的路基上盖起了豪华的梅陇镇政府大楼,并在大楼南面:新筑了一条四车道的银都路,连接着四面八方。曾经是粉墙黛瓦、宁静祥和、被田园风光所包围的美丽村庄祝家塘已变得杂乱无章,面目全非。虽然建有楼房和别墅,但她早已失去了昔日画卷般的迷人风采。总给人有点不土不洋不伦不类的感觉。
       南石家弄和北石家弄早已踪影全无,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春申路和拔地而起的住宅楼,朱行镇已经多年未去,镇上的变化是可想而知的。如今人们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小孩子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飞了。总之社会在发展,人们的幸福指数也会越来越高。(作者系上海闵行颛桥中学1967届初中毕业生)



【编辑】卖笋记

【编辑】卖笋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