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亲历从“吃大锅饭”到土地延包

(2018-07-06 00:10:57)
标签:

改革

历史

杂谈

【原创】亲历从“吃大锅饭”到土地延包
       我是1967年初中毕业回乡务农的(年仅16岁,因“文革”),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农村改革四十年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四十年前,全国农村“农业学大寨”“斗私批修”,割资本主义尾巴,“吃大锅饭”“出工不出力”的大寨式记工评分,成了“大概”式记工评分。粮食匮乏、单调,各种如粮票、肉票、油票等票证名目繁多。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原创】亲历从“吃大锅饭”到土地延包
       中国农业的发展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1996年始实行“两田”分离。2000年实行土地延包合。
       一、联产承包制
       1983年,上海市上海县北桥公社96个粮棉油夹种生产队实行联产承包,同承包户签订合同,落实公社下达计划指标和上交产品、积累等。对19个蔬菜生产队实行按品种定产量、定产值计酬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此责任制具备分田到户雏形。同时改变了原有集体所有、按劳分配的形式,实行小段包工、定额计酬、联产计酬三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即农活承包到人:初期拔秧讲板头(行)、插秧讲行头、割稻(麦)讲块头(田块)、捉花(摘棉花)讲斤头,包干到人,单独劳动,完成任务计报酬,早完成早收工,多劳多得。后期发展到凡能够包干的农活均实行包干到人,改变吃大锅饭”“出工不出力”“的现象,调动了农民劳动积极。
       二、分田到户责任制
       1984年秋,全公社(乡)推行分田到户形式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根据生产队的土地总面积(扣除自留地)和全队劳动力,按平均数量分配到每个家庭。分田时考虑田块远近优劣,做到公平合理。土地承包责任制实施后,改变集体劳动和集体经营方式,售给国家的(国家征购),留足集体的(储备粮、饲料粮),余下自己的(口粮)。卖给国家的粮、棉、油,开始时采用户售队结方式结算,收购部门先把钱款汇到生产队账户,再由生产队扣除农业税、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等费用后发放给农户。此后,实行户售户结的结算方式,由收购部门直接与农户进行现金结算。
       1985年,被延续了10多年的费工多、成本高、米质差的双季(后季)稻被淘汰,全乡粮食生产实行“三熟制改为二熟制”种植。1993年全镇以“寒优湘晴”为主的单季晚稻亩产526.4公斤。1993—2000年,粮食单、总产年年超历史。
       1990年,农村人口与分田初期发生变化,死亡、出生与婚嫁人口的增减,对土地承包责任制带来矛盾。为此,全乡进行了一次微调,把土地分为口粮田和责任田两种,并把“两田”分离开来。口粮田按农业人口分配,责任田按劳动力分配,人均面积因各村各组土地数量不同而有所区别。土地承包到户,农民有了种植和收获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更有效的提高。1992年,全乡12983亩单季晚稻,亩产达523.6公斤,实现了北桥历史上单产超历史、年亩产超千斤的“双超”目标。土地承包到户,土地成了大部分农民的业余责任田和“小三产”,农村劳力的从业结构悄然起了变化,由一产纷纷转向二、三产业就业。土地联产承包和以后推行的规模经营,使农村剩余劳力有条件外出打工。
       多年实践证明,联产承包、土地分散经营的模式,同时也产生了不少弊端,家家粮棉油,户户小而全,土地好与差、远与近均等分配,多数农户要耕种大小不等的七、八块土地。那种小型、分散、简单的生产经营方式,带来了不利于统一布局、统一播种和科技种植的矛盾,制约着农业生产的更进一步发展。
       三、“两田”分离
       1996年5月,北桥镇政府为贯彻中央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方针,发出了关于《加快我镇“‘两’分离”、推进农业适度规模化建设的意见》:农田要向适度的农户和合作农场集中,形成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格局。镇政府在“两田”分离和经济田集中的试点基础上逐步推开。
       1997年4月,镇政府召开村民组长以上和农业系统干部大会,并发表“告全镇农户书”,提出两年内完成“两田”分离工作,以建立都市型一流农业为目标,实现“‘两田’分离”(口粮田、经济田),以村为单位,打破村民组之间界线,实行户茬口为组茬口,腾出成片规模土地。至1997年底,全镇实现了“‘两田’分离”,除保障农户口粮田、部分经济田及自留田外,共分离出成片土地5000亩,占当年全镇可种植面积的57%。此举,为农业规模经营奠定了基础,并随即出现了一批农业承包大户。同时,北桥镇(乡)投入资金建成“高优高”农业示范区33.34公顷。
       “两田”分离,既保证民农户自身的口粮田,同时也使分离出的规模田逐渐转向承包大户和合作农场。1983年第一个本地人承包大户为光明村沈介组朱云熙、潘桂珍、杨洪芳,承包面积28亩,先是种植繁育制种稻,1985年后改种桔子10亩(套种草莓)。1996年起,全镇承包大户不断增加,承包面积不断扩大。第一个外来的浙江上虞金姓承包大户,位于光明村三联组,承包面积149亩。1996年,全镇承包大户37户,承包面积3947亩。2009年,建立上海元江稻米专业合作农场和上海兴泉稻米专业合作农场。
       四、规模经营
       农田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1987年秋播时,光明村以村服务队名义为进行适度规模经营,重新划分调整部分土地,划出连片土地140亩,种植免耕麦(扬麦一号),增产效果明显。此举,在农业规模经营上,对全乡产生了积极的辐射影响。
丰产方的建立,给全乡农业起到示范推动作用。1992年,全乡农田分为四个片,建立四个乡级百亩丰产方,并指定专业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和督促。丰产方示范田的单季晚稻最高亩产达到577公斤,平均亩产523.6公斤,比面上平均亩产提高10.2%。
       五、土地延包
       1999年7月10日,北桥镇政府成立了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领导小组。镇长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分管经济副镇长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2000年9月,北桥镇召开了土地延包工作会议,根据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开展政府与农户签订土地延包30年合同。全乡各村层层发动,召开专题会、座谈会,村党、政领导组成工作小组分工包组(村民小组),做深入细致的工作。2000年下半年,完成延包工作。
       2011年,北桥地区(颛桥镇)只有耕地1200亩,并从农户手中全部流转出来,组建上海元江稻米专业合作社、上海兴泉稻米专业合作社和上海颛桥农业科技试验场3家企业,并申请成功“金颛牌”蔬果商标专利,成为集观光、生态、休闲于一体的都市农业。
【原创】亲历从“吃大锅饭”到土地延包
       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田被工业、房地产业开发而征用,目前北桥地区农业已成为历史。但总结农村改革经验,特别是发现农村改革与国民经济整体改革之间的关系,对于开拓新的改革思路,推动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原创】亲历从“吃大锅饭”到土地延包

【原创】亲历从“吃大锅饭”到土地延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