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有感乡音

(2017-07-04 21:42:54)
标签:

时评

杂谈

【原创】有感乡音
       前几年,由于参与编写志书,在收集有关人文地理、经济社会等资料的基础上,也收集了本地一些方言,并结织了本地人士、上海作家、学者褚半农先生,及惠赠褚先生著的《莘庄方言》等书籍作留念。另外,自加入“春申晚霞”网宣队以来,赏读了师友们乡音味十足、图文并茂的佳作,尤其是拜读了与褚半农先生“其乃吾亦友亦兄亦师”相称,我的师友嘉敏兄发表的《滚铁环》、《“老布”含情》、《车水》、《瓜棚望夜》、《竹席瀴嗖嗖》等十多篇乡音色彩极浓的美文佳作,倍感一方水土一方人,乡音亲切。
【原创】有感乡音
       农业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商贸、交通、交往不发达,所以往往一方水土一方语言,方言不易改变。过去年代,自南向北,老闵行、北桥、马桥、颛桥、莘庄,甚至七宝……这些地方,人们说话的语言语调以及方言词汇,似乎趋同,差别不大。比如普通话中的“你、我、他(她)”,往往称“侬、阿奴、阿伲、直伊”。又如“买菜购货、洗菜煮饭、洗涤衣被”,方言称为“买汰烧”。……上述这些区域的俗语以及口音声调趋同,探究其原因,可能也是与地理、交通、水系和人们交往的联系紧密有关。如隔条黄浦江的浦东农村和浦南(塘南)农村,人们说话的语音、语调及词汇用语与浦西、浦北(塘北)的人就有较多的不同。
       往古说,“云间志”有“秦皇驰道”条,称“相传有大堽路,西通吴城(今苏州)”。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经上海县清丈大队测定,闵行老镇西侧,从黄浦江边始往北确有一段“秦皇驰道”,宽1至2米,长约275米。当年为浦南各地通往上海县城。上世纪五十年代,出颛桥镇北街,有一条“官路”(俗称),宽约三、四米,往北通莘庄镇,长约四、五千米,也许就是秦皇道。 “官路”途径春申塘河,河北建有春申庙,供春申君,这是纪念春秋时期属地领主黄歇的。莘庄往七宝方向据说也有秦皇道,据老辈人说,秦皇道往北通到诸翟、纪王。也许这条“官路”促进了南北沿路区域人口的语言交融。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由老闵行民国名人李英石发起,组织股份公司修筑老沪闵路,从老闵行经北桥、颛桥、漕河泾到上海斜土路,1922年通车,一天6班。北桥至松江的公路建于1931年,次年有上海至松江的长途车开通。这两条公路的建成与通车,同样促进了农、商、手工业物资的贸易交流,也促进了线路区域人的交往和语言的交融和趋同。上世纪六十年代,上海县广播站及各公社广播站、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有一档节目叫“阿富根谈生产”,讲的就是地地道道的上海闲话。
【原创】有感乡音
       现在,随着改革开放进城务工的人群越来越多,人们的交往也越来越趋同于用普通话交流,尽管说得不标准。不管来自何地,入托的幼儿从四、五岁起就学普通话讲普通话;在家庭,不仅父母与孩子用普通话交流,连爷爷奶奶与孙子外甥交流也学用普通话,于是上海方言不再,本地乡音也渐趋消逝。然而,各地方言、乡土语言,承载着各地特有的生产生活社会文化信息,方言灭则历史信息也灭。所以保存方言也是当务之急,方言应与普通话共存。方言不可丢失,这是上海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结晶。

【原创】有感乡音


【原创】有感乡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