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老底子的闵行过年习俗

(2017-02-04 08:49:59)
标签:

杂谈

情感

【原创】老底子的闵行过年习俗
        过年,过个好年是老百姓的一种共同愿望。闵行传统的风俗习惯,从农历腊月十五就进入过年状态,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告终。辛苦一年、盼望一年,大人小孩最盼望的就是过农历新年。几千年坚固深厚的风土习俗和民族文化,农历新年的延续是年年不息的。 
【原创】老底子的闵行过年习俗
       农历腊月三十年夜之前,家家户户一定要“掸檐尘(大扫除)”,把蜘蛛网落丝、灰尘打扫干净,清理杂物、祛除龌龊,露清新之貌。还有就是要把被子洗干净。洗衣粉没有问世的年代,条件好的家庭,买块固本牌肥皂刷被子,家境差的泡点老碱水将就洗刷。许多家庭都用土布做被单,棉布碰到阴天就要凉好多天才能干。因为害怕把财神财气扫掉,新年里不能动扫帚扫地,更不可理发、向外面倾倒脏水。 
【原创】老底子的闵行过年习俗
       二十四是民间祭拜灶君公公的日子。记得母亲一清早就在灶头上的凹格里点上一根蜡烛,燃上一把香,两边放上饭菜贡品,带我们磕头行礼,求灶君公公保佑全家平安健康,灶火烧得旺,灶锅不断米,饭菜糯而香。
【原创】老底子的闵行过年习俗
       各家人最开心的事是春节过年蒸糕做圆子塌饼,自家牵石磨、打石臼制糯米粉。一般蒸糕有方糕和桶蒸糕两种,在四四十六格的活动木头糕模型里放进糖糕粉和豆沙,用木尺刮平拿到锅中蒸,蒸好后放到桌子上把糕模向上一拎,糕已成形再用筷子点上朱红。桶蒸糕则是在圆形糕桶中把拌好的糕粉蒸一层放一层,蒸糕时大人规定旁边的人不许乱说话,不然要蒸不熟甚至糕粉要塌掉,不过也只是说说而已。经过年代的磨炼,颛桥桶蒸糕松软、香糯、清甜,已成功入选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成为名扬四方的重阳糕。 
【原创】老底子的闵行过年习俗
       做圆子也是每家必做的年事。蒸糕是讨口彩,万事要高兴,做圆子是希望一家人团圆。圆子有干蒸圆子和下汤圆子。最好吃的是绿草豆沙圆子。我们到田园里挑一种叫绿草的野菜,洗干净放到烧开的锅里,看到母亲用石灰水点搅撩起糅进糯米粉里,成为绿色的粉团就可以做圆子了。野菜的原汁原味和现在的所谓青团根本就是两个味儿。 
【原创】老底子的闵行过年习俗
       年夜饭是百姓过年的重头戏,至今还是。各家长幼齐集,在外面做工的人也一定要回家和家人吃年夜饭。灯光下,同吃年夜饭,共饮团圆酒,狂吼畅言,发泄日常的辛苦劳累,这是一年到头的“合家欢”。 
【原创】老底子的闵行过年习俗
       我家的年夜饭一般都是到亲如母亲的姑妈家去吃。年夜饭菜肴都是上海地区的硬八样,加些热炒菜和八宝饭、甜热炒。我记得硬八样中最好吃的是方蹄,把五花肉切得方方正正,酱油红糖慢火炼成。吃起来筷子一戳就酥,油而不腻。我平时喜欢吃肥肉,一次年夜饭竟然肥肉吃得晕头转向,引得家人哄堂大笑。 
【原创】老底子的闵行过年习俗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没有收音机,更不用说电视机。1958年,第一次看到电视机里《我的一家》。所以那时的年夜饭家家户户都拖得很长。饭后喝喝茶、吃吃瓜子、嘎嘎讪胡勿困觉。 
【原创】老底子的闵行过年习俗
       正月初一一般是全家晚起,说是“窝白米囤”。起床后先在自家客堂里上拜老祖宗。家堂上有几代老长辈的牌位,叫神主牌。上香磕头,祈求老祖宗保佑全家平安健康家景兴旺。
       年初一早上要吃糖小圆子。大家喜欢穿上平时舍不得穿的新衣服新棉鞋。其实囡道多(多子女)的人家都会把棉衣拆开翻过来,再铺棉花又成一件新衣。一件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缝缝补补老三穿。50年代小孩冬天基本上穿长衫棉袍。气温高或下雨,用根绳子把长衫棉袍一折向上撩起往腰里一扎,就成了一个大口袋,糖果花生瓜子弹子香烟牌子都可以放。
【原创】老底子的闵行过年习俗
       年初一出门,看到长辈要拱手拜年,先叫称谓,嘴巴要说“恭喜发财”,长辈就会给一个“压岁钿”。“压岁钿”本称为“压祟钿”,“祟”有不吉利意思,给压岁钿是希望晚辈“除邪保平安”。岁祟同音,后来就讲习惯了“压岁钿”。
       50年代老版人民币100元就是现在1分,长辈一般给你包2000元也就是现在2角。小辈一定要双手接红包,不然就觉得小孩没有教养,小孩在新年里能收到四五个红包就开心得不得了。
【原创】老底子的闵行过年习俗
       春节里所有商家都关门打烊,偶有几个货郎担在镇上卖玩具,生意特别好。2分一张画面纸(脸谱)、3分一张一百响百响纸、1分一个洋泡泡、1分五个小炮杖……吸引着小孩花掉压岁钿。
【原创】老底子的闵行过年习俗
       过年一般要过到正月十五。当天各乡镇都有灯会。解放初期,百姓追求新生活的意气和精神特别高,游街的灯也格外多。龙灯、狮子灯、蚌壳灯、摇溏湖船等随着锣鼓穿街而过,现在“出灯”场景也只能在记忆中寻找了。
【原创】老底子的闵行过年习俗
       当天晚上,家家户户要吃圆子,叫“定心圆子”,过了十五要“出田”。吃过夜饭,许多小孩拿个沾着桐油的火把,在自家田里边跑边叫“大家好大家好,人家田里出棵草,阿伲田里出棵稻”。现在想想应该叫“大家田里都出稻不出草”。
【原创】老底子的闵行过年习俗
       正月十五元宵节一过,新年也就过完了。文/吴凯年
 【原创】老底子的闵行过年习俗
【原创】老底子的闵行过年习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