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医大师陆广莘
陆广莘,男,1927年1月生(颛桥镇西街98号),汉族,上海市闵行区颛桥镇人。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创始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中医科学院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央保健局高级顾问、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
陆广莘1945年初师从家乡老中医马书绅学习中医,后又从师陆渊雷、章次公、徐衡之等中医名家。1948年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952年考取中央卫生部中医药研究人员,录取后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学习西医五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央人民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从事中医科研、临床、教学工作。1983年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心实验室副主任、基础理论研究所副所长,1996年受聘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咨询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在几十年的从医生涯中,他潜心研究中医学理论和实践。他早在一流西医院里开设中医门诊,创建中医病房,扩大中医临床领域,并于1958年秋在北京医学院创建了病房设置了全国第一个西医医院开设《中医学概论》课程,以及利用中医临床病例编写教材,推动了医院临床各科更广泛的中西医合作。他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制的阑尾合剂和肺炎合剂等处方,使用后取得了比西药显著的效果。他的中医理论认为医学模式转变的根本在于诊疗思想的转变。医生应该“从实际出发,究天人之际明乎物我之相分;实事求是,通健病之变以训环境利害药毒;有的放矢,循生生之道发现发展人的生生之气;讲求实效,用生生之具谋求天人合德生生之效。”这种深邃精辟、一针见血的见解,在当代哲学界、社会科学界、医学界引起了广泛反响。在不断进行中医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由他主持的“肝血风瘀”和“脾津痰湿”两大系列“七五”攻关课题,先后获部级一、二、三等奖。他发表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论文百余篇,并出版了中医理论专著《陆广莘论医集—中医学之道》。他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传统医学》卷编委会副主任,是首批赴坦桑尼亚参加防治艾滋病研究的专家组成员,并多次应邀到香港、美国等地讲学,他为中医学继承与创新发展的事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2009年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同年5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选为“国医大师”。
陆广莘曾当选为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他履行职责利用一切机会为中医药发展建言献策。

1987年,陆广莘(中)在坦桑尼亚防治艾滋病时和同事合影

陆广莘阐述中医药理论

陆广莘阐述中医药理论

陆广莘应邀演讲


《陆广莘医论集要—中医学之道》,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05

《国医大师临床经验实录—国医大师陆广莘》,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1.01

国医大师合影(陆广莘左)

著名中医理论家、哲学家、临床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首届国医大师陆广莘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9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