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脑科学,学习科学用脑——《脑科学与课堂》读后感
(2020-12-31 17:50:45)
标签:
原创教育健康育儿情感 |
分类: 读书感悟 |
读一本书,必须动笔去勾画,去写下自己的随想,这已经成了习惯。再翻看时,我已把书勾画的花花绿绿——因为读书的时间地点不固定,所以坐在桌前读书,可能书写就更认真一些;坐在地板上,趴在床上读书,可能书写就凌乱一些。更别说随手抓过一支笔就写,所以铅笔,钢笔,红色的、蓝色的、黑色的墨水,各种随性都有,不是不爱惜,而是应了那句“处处读书皆学问”。觉得书就应该读到这样凌乱,然后整合为我要的系统的内容。
努力看这本脑科学与教育挂钩的专业书籍,书中对于脑子的结构我做了了解。大脑组织结构分为间脑,边缘系统和大脑三部分。间脑又分脑桥、延髓、小脑三部分。边缘系统又包括丘脑、下丘脑、海马、杏仁核等四部分。海马和杏仁核具有处理情绪的功能。大脑又分为枕叶、颞叶、顶叶、额叶等四个部分。脑科学普及之后才能学习科学用脑,看不懂的研究,但来自于实践的实验案例可以看懂,可以拿来应用。
一、为学习营造情绪氛围。
营造班级的基本学习氛围:快乐、充满创造并且安全的学习环境;有目的地在一个学习计划中设计活动,让学生与内容建立情感连结。
积极的语言评价,公平温和的策略,鼓励差异,关注所有学生,提供辅导与合作的机会,创造舒适自在自信的情感氛围的课堂,能为孩子的成长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学校如此,家庭也一样,氛围很重要,当父母面对学习一直不优秀的孩子,如果能以鼓励为主,辅加帮助,就会给孩子以正能量的导向。让孩子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面对学习,效果会远远大于在压抑的氛围中学习。在压抑的氛围中持续性的压力会影响认知效果。
在与家长沟通交流时,也要告诉他们:适当的压力有助于学习,但压力过大会适得其反。
二、为学习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
老师进课堂的状态:发型的改变,穿着的变化,都能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新鲜,能够增强学习兴趣。
学习环境的经常性变化也是有效的工具:收拾你的书桌,物品摆放整齐;座位的经常性调换;给教室提供自然光:拉开窗帘,让自然映入学生的眼帘;古典背景音乐的介入;安静时刻的保留;清新空气环境的营造等等,都是有利于学习的外界可调试的因素。学以致用,可以从教室拉开窗帘开始。
三、艺术与体育对学习的积极作用。
作者用大量的语言与篇幅展现了艺术和体育对学习的积极作用。我是这样认为的:艺术可以给人愉悦的情绪氛围,体育能让人体魄更健全,一个身体情绪都正常的人,必定是有利于学习的。艺术和体育修养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能够磨练人的意志,手脑的合作必定对人体协调性有所促进。另外,实践的力量不容忽视,与自然相连接,必定能促进学生身心的成长,对脑子的开发和利用一定会有积极的作用。
而现实中,为了文化课的学习,我们减少又减少音体美信息课的课时。为了文化课的学习,我们压缩又压缩课外对艺术的修炼,锻炼身体更是放到了最末的位置。而这些从脑科学的角度看,是非常不利于学习的。我们这些本末倒置,缘木求鱼的做法,什么时候才能够有所警觉呢?好在整个的社会,整个的教育界都已经对此引起了关注,未来一定会有所改观的。
班里有一个孩子,因为成绩下降,他的父亲严令他不能再用周末时间去学画画了,说是耽误学习。小孩子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和我哭诉,我用书上的理论,对他的父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为他争取来继续学画的权利。没想到这一争取,孩子的成绩竟然蹭蹭地向上涨。我分析这争取来的机会他在珍惜,还有就是艺术类的练习,尤其是画画这项技能,能磨练人的性情。“那些长年累月练习和演奏乐器的音乐家的脑容量和脑结构与音乐界以外的人是不一样的”,那么,那些长年累月练习绘画的人是不是也有不一样?他们的思维是不是更严谨一些?他们的性情是不是更安静一些?
同理,读书能陶冶心情,让人安静下来,从脑科学的角度看,读书总是好的,应该也是更好地促进学习的方式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