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目的纯净,让精神富足 ——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有感
(2017-12-02 23:13:40)
标签:
原创读书教育育儿 |
分类: 读书感悟 |
读书是我喜欢的事,教书是我喜欢的事。
能够一边读书,一边教书,更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事。
我读书肤浅。喜欢文字,但大多是不动脑子的小清新格调;教书敬业,但极少读教育类的书籍。就这样昏昏噩噩了好多年。
敬业,是的,满腔热情,把自己的热情付诸于实践中,貌似敬业,实则肤浅。跟上叙事者的步伐后,一步一步紧跟,也愣啃了十几本教育书籍。依旧肤浅,但读书却颇有所获。
读《教育的目的》,看怀特海简介,看到了罗素。而正当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对罗素的仰视自然很高。看怀特海简介,他曾是罗素的老师,后来他们成为同事和朋友。罗素是数学家、哲学家和作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我拿着这本书读简介给孩子们听,然后和孩子们分享我的收获:
一个真正的人才必然是各方面都优秀的人。罗素是数学家、哲学家,很有建树。但他的文字功夫一定也非常不得了,他获得的却是诺贝尔文学奖。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拉得非常好,但是他在物理学上非常有建树。那么,加强个人修养,各方面都要用心,你规范自己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
罗素的《为什么而活着》,说三种感情充斥着他的一生,这是一个伟大的人,他为人类而伤心,为人类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居里夫人也是这样的人,她过着清贫如洗的生活,却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全部奉献给了社会,用来救助战场上的伤员,挽救了无数的生命,一个伟大的人物是很少计较个人得失的。
两个人的友谊亦师亦友,他们一起工作,一起学习,这样的朋友志同道合。交朋友是有标准的,朋友是你的一面镜子,真正的友谊是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
这些,用于我的课堂,达到了学科德育的效果。
读《教育的目的》,这本书语言逻辑性之强,思考之深刻,冷静思维之睿智,真的让人备受吸引。
我精读的是第一章教育的目的。一则这就是书的名称,一定是书中最精髓的所在;二则读书总是开头读的最精细,也就二者合一,多读了许多遍,尽管依然不知所云,但也足够震撼自己。
第一章仅仅二十二页,中间还有大页大页的注解,所以文字大约也就十七页左右。字数不多,但字字珠玑,句句经典。这已是读它的人的共识,信手拈来都是名言。
怀特海说:当一个人全面考虑教育对一个国家民族的年青一代是如何重要的问题时,对那种处理教育问题时轻浮、迟钝的态度所造成的破碎的生活、受挫的希望、民族的失败,真是让人难抑心头的愤慨。
他说:教育的本质在于它那虔诚的宗教性。谆谆教导,我们要有责任感和敬畏感。责任来自于我们对事件发生过程的潜在的掌控能力,当习得的知识可以改变结果时,无知就成了罪过。敬畏的基础在于这样一种感觉:现在包含着全部的存在,向前——一切的过去,抑或向后——一切的未来,直到永远——直到永恒。
一个人考虑教育对国家民族年轻一代影响的时候,应该是一个人思想渐渐趋于成熟深化的时候,这种考虑不是指手划脚的空谈,而是根植于教育的现实土壤中艰辛跋涉之后的反思,对孩子负责,就是对教育的负责,就是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
这种责任感在教育者身上,尤其可以体现。忧国忧民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的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忧国忧民的屈原,哀民生之多艰。他们一直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我没有济世之才,但我一直在尽我的力量,思考我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我是加在他们身上的教育是否有效,这种有效不是分数的体现,而是对他一生发展是否有利,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觉得自己也是伟大的。
我们希冀在孩子生动活泼的大脑中唤起美好的品性,但是如果我们自己对此品性却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就盲目地推行教育改革计划,结果是毫无用处的,如果你没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你的一切教育方案都是徒劳。
所以对教育目的把握,应该是所有教育的前提。
怀特海说: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对于他的说法,我这样理解:教育的目的,狭隘一点说,就是让孩子将来离开父母之后能用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不给社会添麻烦;高尚一点说,就是通过自己的自我发展,为国家为社会贡献一点力量,为他人谋幸福。当然,如果你是一个济世之才,能够为人类的未来幸福出一份力更好。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更倾向于对成绩好的孩子相对苛刻一些,因为未来国家的建设,社会的发展,都是需要这批人效力的。所以,他们全面综合发展,尤其是个人综合能力以及个人品格的修养在教育的过程中尤其重要。
所以,和我打交道的“好”(成绩好)孩子,开始总是很委屈:先前的老师都是惯着捧着,一点半点的小毛病,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受到的都是表扬;和我打交道,一星半点的小毛病,老师从来都是苛刻地不放过,所以在我的手下,挨批评的机会非常多。但是,三年相伴结束,他们离开我的时候,他们都会说:幸亏老师对我苛刻,让我成长得如此迅速,我不再惧怕困难和挫折,因为这些我都经历过……
每个教育人都有自己对教育目的的自我认知和评判标准。社会大方向的标准,左右着教育的发展;个人独特的评价标准,左右着相伴的孩子的发展。所以,教育不易,教育者不易,唯有以真心对待,让良心安寝;唯有多读书,熏陶自己的人格。一个精神上伟大的教师,才会影响学生也成为精神上伟大的人。
我在努力,我们都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