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苍南巴曹阴均斗门屹立800年仍在保一方平安(转载)

(2014-01-28 22:16:48)
标签:

文化

分类: 地方文化

苍南巴曹阴均斗门屹立800年仍在保一方平安

-纪念宋朝江南垟水利先祖上阵父子兵的叔侄两

林仲彝(夷)和林居雅

林氏家族变迁史

林景熙-《阴均陡门记

元 陈高(钱库人)-《不系舟渔集》有关林居雅的记载

笔者系林居雅第30世孙

 

http://s16/mw690/693d915bg7b7320c08d4f&690

1  建于800年前的阴均水闸仍在发挥效用

阴均陡门的名字取自阴均山。说起阴均山,这得从三国时期开始讲,东吴赤乌二年(239)孙权于仙口(今平阳万全)一带建横屿造船基地[横屿(平阳)、温麻(霞浦)、番禺为东吴江南三大造船基地],派海防官员监督罪犯造船。舥艚阴均山突出海面是横屿造船基地的南翼岙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后经晋/隋唐/五代,江南海涂不断冲积,至北宋时期,江南海涂冲积平原基本形成。(注:仙口,现在平阳宋埠镇跳头山仙口村一带,离现今海岸线约1公里。)

温州地区本来就是一个台风水灾多发的地方,温州市各地平均年雨量约1800毫米,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雨量之多尤为突出,因地球上该纬度区的其他各国多为干旱的沙漠气候所占据,年雨量大部地区在100毫米以下。即使与我国其他同纬度地区相比,年雨量也是超过平均值的好几倍。浙南地区有文字记载的大水灾发生在宋乾道二年(1166),元大德元年(1297)和明洪武八年(1375),而以宋乾道二年(1166)大海啸为历史之最。据《宋史·孝宗纪》和《宋史·五行志》记载,乾道二年八月丁亥,温州大风驾海潮,杀人、覆舟、坏庐舍,溺死2万余人,江滨胔骼尚7000余。明弘治《温州府志》也记载: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八月十七日,台风挟带大暴雨,山洪暴发,夜潮倒涌入城,四望如海,漂盐场,覆海舟,拔树倒屋。潮退浮尸蔽江,稻禾不留一颗,幸存者什之一。如果用现代气象术语,这次大水灾是狂风/暴雨/天文大潮同时遭遇的风暴潮三碰头,是一起特大台风夹海啸事件。现在温州龙湾永中街道坦头村峰门山摩崖石刻的隶书“乾道二年水满此地”八字(见图2),就是这次大灾难的见证。现民间尚有水满炎亭坳,江南只留十八家之语,说的也是那次大水灾。

 

 http://s2/bmiddle/693d915bgd27fa4b3a021&690

2 龙湾永中街道摩崖石刻

温州多雨水,而苍南则是温州降雨量最为丰沛的区域。五代北宋时期,江南垟平原东濒临东海,地势西南高,东部低,山溪之水汇集平原河道后入海。刚刚形成的江南海涂冲击平原的河道及相关水利设施处于一片空白的状态,河水水流湍急,海涂东伸延长,排水不畅,成为江南平原易涝的主要根源。也就是在这个阶段,江南垟的水利事业开始起步。说到江南垟的水利事业和水利工程,就不得不提及对苍南江南垟水利事业有巨大贡献的两位林氏祖先:林仲彝和林居雅。(注:鳌江流域最早见于方志的陡门为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的云岩乡鲸头石竞陡门,由乡民陈骥所建,现遗址尚不知在何方。)

林仲彝(《弘治温州府志》作“夷”,1151-1212年),字逸林、金舟乡夏口(今属苍南县钱库镇)人。早在南宋孝淳熙八年(1181)(另一说为乾道四年1168,从年龄上推掉不现实),也就是乾道二年大海啸后十六年,30岁的林仲彝在今钱库镇夏口沿灵峰、乌屿山麓主持兴建“乌屿陡门”,这是苍南江南垟有志可考的最早陡门,地点在灵峰东北、马鞍山以南的乌屿山麓。并有铭文镌刻于乌屿山岩石上:“陵谷变迁、沧海桑田;人用智力,复归其天(一说为夭)。潴之为渊,决之为川;泽润斯民,于斯万年。”此铭不仅真实地描述了古代海湾陵谷演变沧海成田的经过,也体现了我们祖先战天斗地、填海造田、发展生产的伟大功绩。此后,林仲彝还主持建设了新潜(章均垟)、湖南(黄判桥,黄车堡一带)两座陡门(另一说林仲彝间乌屿和林头两斗门),并同时疏通河道,蓄淡水灌溉四乡之田。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 林仲彝丁未科进士及第,授宁德主簿,知信州,荐任吏部侍郎,再知台州知州(见《宋会要辑稿》 P3360),1212年林仲彝于去世,享年61岁。有一诗作存世:

双挂漂

石幽通细涧,一脉泻双流。

万斛明珠乱,飞空夜不收。

http://s5/mw690/693d915bgd27f80266124&690 

      3 乌屿山遗址(杨勇摄)       4 灵峰古井,原灵峰小学操场边(杨勇摄)

http://s6/mw690/693d915bgd27f81c53c55&690

5 乌屿陡门河道(杨勇摄)

林居雅(1162-1257),号回川,于1190-1194年前后举家由荪湖(现钱库望里)迁至舥艚港边(艾阳)。相对舥艚阴均斗门而言,林仲彝建的乌屿,新潜、湖南三座陡门属于内陆河道陡门,是小规模的水利工程。当地居民饱受水灾之苦之后,在入海口边上阴均山下到琵琶门一线海涂上开挖了一条水槽直接引水入海。宋开禧二年(1206)汪季良(原籍玉山(今属江西),寄籍广信(今广西梧州))任平阳知县,为政甚勤,倡爱民为本。莅任之初,倾听当地百姓的意见,认为舥艚是江南各条河道的入海之处。如果在阴均山下滨海之处建造大坝和陡门,可以起到挡潮御咸,蓄淡灌溉、泄洪排涝的作用。但这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所需费用相当大。除了官府拨款外,大部分需要民间自筹(跟当年温州老百姓自筹自建的金温铁路一样)。就在这关键时刻,林居雅挺身而出,毅然“毁家以相”把自己的家产全部变卖,拿出来充作工程经费。在他的带动下,乡民郑万全兄弟和陈子直等,也都倾资相助。嘉定元年(1208),也就是在其叔父林仲彝建乌屿陡门的二十七年后,林居雅继主持建造阴均陡门,一年内完成造,陡门三孔,由专人管理,按时启闭。阴均陡门的建成使江南四十余万亩农田从此长期受益。在800年前技术落后的情况下,能建造如此规模的徒门,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据说当地人报请朝廷,赠林居雅为“水利迪功郎”。当时的温州知州杨简也撰写《永嘉平阳阴均堤记》。即使在800年后的今天,阴均徒门仍在抗台风、排洪水,灌溉良田方面起到重大作用,保一方平安。[明]王瓒,蔡芳编的《弘治温州府志》有载:“林居雅,平阳人,嘉定间,玉山汪公为邑令,创阴均斗门,居雅倾家赀与乡人郑万全之昆弟倡,金舟、亲仁、(慕贤)东、西四乡之贤儒巨室陈子直等,各捐赀躬卒[率]协赞筑阴均埭斗门。

此外,按照《真州教授林思学圹志》中记载,居雅授其子林思学《春秋》,其不拘泥于文章和形式,在家父子互为师生且两人相继入太学,思学居太学十五年以舍选与廷对,赐进士第,任真州教授,不幸于嘉熙三年(1239)卒于金陵。居雅立教思学二子林果和林异使其成才。

林居雅于1257年去世,享年96岁,在人均寿命不到50岁的宋朝,这是惊人的长寿。同一时期,以胸襟开阔、豁达洒脱和注重养生之道著称的著名爱国诗人陆游(1125-1210)也只是活了85岁。而宋朝前前后后近140位宰相的寿命亦无出其右者。当地居民为了感谢汪季良和林居雅的恩德,在阴均陡门旁建了阴均庙(见图6),庙中立汪季良像(俗称“阴均大王”),并塑林居雅像陪祀,此庙至今尚存。

让我们永远缅怀这两位对为江南垟水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林氏先祖---林仲彝和林居雅。

 

http://s4/bmiddle/693d915bgd27f6d165283&690

http://s16/mw690/693d915bgd9a0716e3bcf&690

http://s10/mw690/693d915bgd9a06f8e5579&690

6 陡门边的阴均庙 (上旧下新-2013年)

 http://s9/bmiddle/693d915bgd27f602ebe78&690

图7 阴均陡门外停泊着大量的渔船

 

http://s3/mw690/693d915bgd27f52624172&690

图8 乾隆《平阳县志》水利卷中关于阴均陡门的记载

 

http://s13/mw690/693d915bgd27f56772c1c&690

 图9 民国 刘绍宽先生撰文的《重修阴均东魁两陡门记》

http://s13/mw690/693d915bgd8d306105b5c&690

图10 元陈高(钱库小河川底人)-《不系舟渔集》有关林居雅的记载

清人孙衣言《瓯海轶闻》亦转载有陈高的这篇文章

 

注-家族变迁史(有争议,1.《林氏族谱》显示为阙下林,2.但《林氏族谱》中却同时记有泰顺林氏游洋林后裔人物,如林永年,林杞,林待聘等,3.而《苍南林氏通览》则显示为九牧林六房后裔,4.只是将长溪赤岸进士林嵩视作林蕴之后,但又没有具体的证据能表明林嵩系林蕴之后,因此争议颇大,亟需考证,仅供参考,同时还可见林友培先生的评论-见本文评论):

晋朝 林姓开闽始祖晋安郡王林禄(公元274—357年,比干第83世孙),居福建福州一带                    

唐朝九牧林第六房林蕴( -826年,比干第99世孙)林披子,官至西川节度使居福建莆田                   

唐朝林嵩(848-944年,比干第102世孙)林蕴曾孙 礼部尚书 从莆田迁至赤岸(今霞浦松港街道赤岸村)    

                     为避黄巢叛将朱温之乱,辞官由赤岸迁至平阳(今苍南)荪湖隐居,系横阳林氏始祖

吴越林倪(比干第104世孙),曾仕吴越节度使。吴越归宋,辞官回荪湖山隐居,习长生久视之道,寿百有二  宋 林仲彝(1151-1212,比干第111代孙),金舟乡夏口人,台州知州                    

林居雅(1162-1257年,比干第112世孙),1190-1194年前后举家由荪湖迁至舥艚港边   

       

 

附:

《阴均斗门记》 

林景熙(12421310 宋末元初)

平阳濒海而州,水利多,斗门为大。斗门八,阴均为大。阴均斗门者,金舟东西思乡之水赴焉,嘉泰令汪季良所创也;其毁家以相,林居雅也,今故碣犹在。越百年,穿漏就圮(pi 倒塌),河流有泄无蓄,海潮不时,澎湃冲突,逆入河,皆为田害,故虽多歉而民贫,请于官,官置不问;纵有问者,吏持片纸急其都,都急其民,交相渔猎,迄无成功。

大德九年(元朝1305),(平阳)州判皮(侯)元一日公退,与客相[]略民利。有以阴均者,侯悚然曰:“吾责也。”会岁祲,又不敢震其民,展转于中,闻芦江报恩寺有讲师曰[]融,梵音精爽,实为众信。侯致尺书,词语恳笃,愿借师力以成。师得书喜曰:“成此非细利也。侯有命,其敢不承?”乃携短疏道侯意劝化。有总管汤士宣捐资为倡,义风所激,壹是乐从。

遂广置料物,以十一月经始,先筑上下堰,堰水施工,甃(zhou 砖砌的井壁)石(石达),斫(zhuó大锄)石限,更(致)版闸二十层,纤罅(xià缝隙)比窒,表里坚好。侯劝相之使旁午于道,十年二月讫工。侯视成,春波溶溶,演漾渟止,河伯宁,海若伏。父老欢相语,曰:“凡此骏功,师之力也,侯所命也。微侯,吾属且鱼,况能耕稼以食土乎?”由是三十六源得蓄泄之宜,四十万亩免于溢之患,有年将不一书,其利溥哉!

夫以利人者役人,虽出有司,法以绳之可也。侯立心仁恕,唯思行所无事,不叫嚣而集,不鞭笞(chi用鞭杖或竹板打)而办,诚动义感,匪师曷( 同何 什么)遂?不然,民方倚侯为父母,侯岂不自信而尚假浮屠以信于人也。众请勒石,属予记。歌曰:今侯昔令,前汪后皮。屹兹斗门,流德海涯,河洛之思。后有作者,其视此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