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从张先生为公司以及小额贷款行业争取政策及业务合作伙伴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其作为投行人士所拥有的深厚人脉关系,很多关系是建立在二三十年前,从大学时代及央行工作时代就建立起了。书中提到的关系如下:
卢新 XX大银行副总裁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校友
马蔚华 招商银行行长 中国人民银行同事
洪崎 民生银行行长 中国人民银行同事
尚福林 银监会主席 中国人民银行同事
郑松兴 民生国际董事长 UBS客户
李朝明 广东省供销合作社领导 湖北财经学院同学
兰奇 招商银行董事会秘书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校友
张先生大概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了三、四年的样子,却认识了日后一大批金融界举足轻重的人士,这既是张先生的厉害,又是时代赋予了当时在那些岗位上的人的各种机遇。
不过,即便关系如此深厚,张先生推行小贷相关业务仍然困难重重,监管与限制魔掌无处不在。
第三,从该书中可以一窥小贷公司几个业务发展方向。例如,小贷证券化,小贷公司承担银行小额贷款外包,小贷同业托管、小贷经营网点合作等。张先生还有很大精力花费在了游说政府放宽对小贷行业的限制,例如负债的限制、股东的限制、利润分配的限制以及开展上述业务的各种限制。我不惊感慨,原来公司高层是站在如此的高度去开展业务和做出相关决策。
第四,很遗憾,全书通篇没有介绍到小贷公司经营的细节,小贷公司是如何能够比银行更具优势地进行小额贷款呢?不知道。小贷公司在市场营销、渠道、风险控制、定价机制等问题上如何比银行做的更好,这是我蛮好奇的地方,可惜书里没有提及。或许,这也就是投行人士的短板所在。
第五,书中提到张先生的人生经历,其中有段文字是这样的“1979年,我勉强考上了大学(湖北财经学院,后来它改成了一个听起来更大但没有实质意义的名字。)”呵呵,好吧,让我来告诉大家,这个学校现在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没错,我也是那毕业的。张先生的这段言论恐怕令很多该校校友感觉不太舒服,但大家可以当成一个鞭策来理解。以我自身的经历来看,母校所教给学生的东西确实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这也是整个大学教育系统存在的共同问题。
前一篇:育儿经之二:黑白颠倒缓解法
后一篇:投资中的时点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