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福州大事记(公元964年-1950年)ZT

(2010-07-12 22:11:37)
标签:

侯官

观察使

都督府

无诸

王审知

福州

杂谈

分类: 生活杂谈

新石器时代

公元前5000年

据1985年9月对平潭县平原乡壳丘头贝丘遗址发掘证明,福州地区已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开始使用新石器,从事渔猎活动。
公元前3000年
据1954年以来从闽侯县荆溪镇昙石山文化遗址的8次发掘证明,闽江下游地区已有原始小村落,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父系氏族社会前期。



公元前1200年
据1974~1979年对闽侯县鸿尾乡石佛头村黄土崙遗址的多次考查发掘证明,福州已随中原地区进入青铜时代。



西周晚期(约前770年间)
闽族人已在福州中部丘陵壑地之间(今台江区吉祥山一带)活动。
春秋时期(前770年至前476年)
福州冶山北设冶灶,铸造铜刀等器物。冶灶遗址有水池,称欧冶池。
东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
越王(勾践六世孙)无疆为楚威王所败,越国瓦解,其后裔臣民散居东南一带,部分入闽,逐渐与土著闽族人融成闽越族。无疆七传至无诸,自立为闽越王。



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
秦设闽中郡,废无诸闽越王称号,改称君长。闽中郡范围包括今福建全省及浙江南部,江西、广东的部分地区。



高祖年间(前206年至前195年)

无诸大兴冶炼业,推广铁器具,发展生产。
高祖五年(前202年)
汉高祖复封无诸为闽越王,统管闽中故地。无诸在今屏山东南麓冶山一带筑城建都,称冶城,为福州城垣之始。
文景年间(前179年至前141年)
闽中已会纺织精美的麻织物——荃葛。
元光至元鼎年间(前134年至前111年)
东越王余善在大庙山临江(闽江)垂钓,后筑台表瑞,称钓龙台。
元封元年(前110年)
汉分兵四路进攻闽越。闽越内部兵变,余善被杀,闽越国亡。汉武帝迁闽越人于江淮间。
始元二年(前85年)
闽越地区逃亡山林的遗民复出,重建家园,汉廷立为冶县(县治在今鼓楼区)以治之,隶属会稽郡。后为管理方便,汉廷增设东部都尉,冶县属之。
东汉建武二年(26年)
汉廷在福建地区设立边防军指挥机构“侯官都尉”,驻地在今福州。
建初八年(83年)
东部都尉治所迁到浙南,留下“侯官”驻镇冶县,冶县遂有东侯官之名。
东汉建安元年(196年)
冶县改称侯官,县治设今福州。管辖今福建省全境。当时侯官与交趾(今越南)已有海上往来。
孙策派兵攻占东冶(即福州),从此闽江下游归孙氏。
建安十二年(207年)
分东侯官之地为建安县,属南部都尉。闽中此时有5县,侯官为其一。

两晋

吴永安三年(260年)

分会稽郡南部都尉属地设建安郡,侯官县属之,置典船校尉,徙谪徒在此造船。当时,福州和夷洲(今台湾省)已有海上交通。 晋太康元年(280年)
被尊为“杏林始祖”的名医董奉去世。
晋太康三年(282年)
分建安郡部分地设晋安郡,领8县:原丰(今闽侯县)、侯官、新罗(今龙岩地区)、宛平(今福州与南平市交界处)、同安、罗江(今罗源县、宁德市)、晋安(今南安县)、温麻(今连江、罗源及宁德地区大部分县)等。以原丰县为郡治,属扬州刺史。
晋安郡首任太守严高,在越王山(今屏山)南麓建郡署,筑子城。又于城外浚东、西二湖,灌溉农田。
在今屏山南麓建绍因寺,为福建第一座佛教庙宇。后又建城隍庙于冶山。
永平至永嘉年间(291~313年)
晋安郡改属江州刺史。中原动乱,北方汉人首次大批入闽,先后有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姓家族。蚕丝业随之传入,已能生产彩缎。
东晋元兴二年(403年)
卢循率起义军据晋安郡,东晋大将刘裕率兵讨伐,相持三年,后起义军沿海路撤到番禺。

南朝

宋元嘉年间(424~453年)

改晋安郡为昌国郡。
宋泰始四年(468年)
又改昌国郡为晋平郡,管辖侯官、原丰、晋安、罗江、温麻5县,郡治设于原丰县(今福州)。
齐建元二年(480年)
恢复晋安郡。
梁天监元年(502年) 《神灭论》作者范缜接任晋安太守。
原丰县与侯官县合并,称东部侯官。
梁天监五年(506年)
皇子萧纲在侯官被立为晋安郡王。后侯景叛乱,拥立晋安王萧纲为简文帝。
梁大通元年(527年)
金鸡山西麓建法林尼寺,是福建最早的尼庵。五代时改为报恩寺,清同治年间重修,定名古迹地藏寺。
梁太清三年(549年)
建灵山寺(今鼓楼区经院巷内),后改名龙兴寺、大云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称开元寺,为福建省五大开元寺之一。
陈永定元年(557年)
升晋安郡为闽州,管辖晋安、建安、南安3郡,福州为州治所。
陈天嘉六年(565年)
罢闽州,晋安郡隶属东扬州。
陈光大二年(568年)
又升晋安郡为丰州,州治仍在福州。



开皇九年(589年)

丰州因州治(今福州)有泉山,改名泉州。东部侯官改名原丰县,县治在今鼓楼区。
开皇十二年(592年)
原丰县改称闽县。
大业二年(606年)
改泉州为闽州。
大业三年(607年)
废闽州,改名建安郡,辖闽县、建安、南安、尤溪4县,郡治在闽县。
大业十三年(617年)
刘元进在建安起兵反隋,自称皇帝;于唐武德五年(622)降唐。



    武德元年(618年)
    改建安郡为建州,州治仍设在闽县。武德四年(621年),州治迁往建安(今建瓯县)。
    武德六年(623年)
    建州又析置泉州,州治在闽县。分闽县部分地置侯官县,治所在侯官市(今闽侯县)。
    武德八年(625年)
    泉州改名丰州,治所在闽县,领泉、建、丰3州。
    贞观元年(627年)
    丰州改名泉州,属岭南道,管辖闽县、长乐、连江、长溪、南安、莆田、龙溪7县。
    贞观二年(628年)
    建清真寺(位于今鼓楼区八一七北路),为福州唯一的伊斯兰教寺院。
    景云二年(711年)
    泉州改为闽州,设闽州都督府,州治仍在闽县。
    开元十三年(725年)
    因州西北有福山,改闽州都督府为福州都督府,辖闽县、侯官、长乐、连江、长溪、万安6县,隶属江南东道,都督府治在今鼓楼区。福州由此定名,沿用至今。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
    设福建经略使,福州属之,共领福、泉、建、漳、潮5州。福建之名由此始。
    天宝元年(742年)
    福州都督府改称长乐郡,郡治在今鼓楼区,仍辖5州。
    天宝八年(749年)
    在乌山南麓依岩刻就的佛像高2米,是福建省所发现的最早摩崖造像。
    乾元元年(758年)
    复置福州都督府
    上元元年(760年)
    福州都督府升为节度使。
    大历年间(766~779年)
    侯官设盐监,为全国十监之一。
    大历六年(771年)
    改节度使为福建督团练观察使。
    大历七年(772年)
    著名书法家李阳冰在乌山华严岩刻《般若台铭》24个篆字,为福州最早的摩崖石刻。
    大历八年(773年)
    观察使李椅在子城南建福州府学宫(今圣庙址)。乾宁元年(894年)观察使王潮在学宫置四门义学。后梁龙德元年(921年)闽王王审知扩置四门学。
    建中元年(780年)
    常衮任福建观察使时在闽县、侯官县遍设乡校,文教渐兴。
    建中三年(782年)
    福州大旱,并发瘟疫流行,居民死亡众多。
    建中四年(783年)
    灵峤法师在鼓山创建寺庙“华严台”,是鼓山兴建寺庙之始。
    贞元十一年(795年)
    福建观察使王翊挖南湖,从城西南开浚5里余河渠,引西湖水流向东南,以利灌溉。
    贞元十二年(796年)
    观察使李若初在西郊怡山原南朝梁炼丹士王霸旧居建冲虚观。咸通八年(867年)重修,定名清禅寺。后唐长兴四年(933年)更名长庆禅寺,俗称西禅寺。
    贞元十五年(799年)
    福建观察使柳冕在乌山东南麓建无垢净光塔,乾符五年(878年)毁于战事,塔碑尚存,是福州现存最古的石碑。
    贞元二十年(804年)
    日本僧人空海以遣唐使来中国,遭风在长溪登陆,进福州城,住开元寺,两月后赴长安。
    元和二年(807年)
    从福州西门至延平,沿江修筑通往京师的第一条驿路。
    元和五至十年(810~815年)
    剑池院僧人惟干修浚欧冶池,得铜刀、铜环等物,保藏于武库。
    元和八年(813年)
    福州剌史裴次元在福州冶山开辟马球场,并建有球场山亭,是福建省历史上建设的第一个运动场。
    太和三年(829年)
    闽县县令李茸修筑闽县东五里海堤,堤内所蓄溪水可灌溉水稻300余顷。
    会昌五年(845年)
    朝廷在全国设23个铸钱监,福州为其中之一,所铸钱背面加铸“福”字或“闽”字。
    大中十年(856年)
    在大庙山上建闽越王庙。宋天禧元年(1017年)、明隆庆四年(1570年)、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再度重建或修建,至民国时期毁。
    乾符五年(878年)
    黄巢农民军进入福建;次年3月围攻福州城,观察使韦岫弃城逃走。黄巢驻军福州月余,后进军闽南。
    中和年间(881~884年)
    福建观察使郑镒拓修福州子城,设5个城门:虎节门、康泰门、宜兴门、安定门、清泰门。
    光启元年(885年)
    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三兄弟随王绪农民军渡江南下进入福建,攻下泉州,福建观察使陈岩委王潮为泉州刺史。
    光启三年(887年)
    于寿山建寿山寺。自此,寿山石矿为人看重开采。
    景福元年(892年)
    王潮派其弟王审知等攻打福州城;经一年多苦战,始占领福州,各地武装势力纷纷归附。唐昭宗任命王潮为福建观察使;王潮委王审知为副使。
    乾宁三年(896年)
    唐昭宗升福建为威武军,以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和检校尚书、左仆射。
    福州人沈崧考中进士,为福州历史上第一个进士。
    天复元年(901年)
    王审知筑罗城40里,砌城墙用砖皆印有钱纹图案。城内民居逐段以高墙隔开,渐形成“三坊七巷”布局雏形。
    在闽安镇邢港上建迥龙桥,桥6墩6孔,长65.65米,宽4.46米,为福州地区现存最早的石梁桥。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改名沈公桥。
    天复二年(902年)
    王审知于开元寺设戒坛,度僧3000人。
    天祐元年(904年)
    王审知在于山南麓建报恩定光多宝塔,塔高7层41米,呈八角形。
    天祐二年(905年)
    王审知筑南北夹城,名南北月城,方圆26里,把屏山、乌山、于山围入城内。
    王审知在雪峰寺建枯木庵。庵内枯木空虚的树腹中,刻有三行柳体正书大字:“维唐天祐乙丑岁造庵子及作水池约伍仟余功于时廉主王大王”,被称为树腹碑,为全国珍罕的文物。
    天祐三年(906年)
    闰十二月,朝廷为王审知立瑯琊王德政碑,该碑仍存鼓楼区闽王祠内。

五代

    后梁开平二年(908年)
    国师馆在鼓山建成。宋真宗赐额涌泉禅院,后改名涌泉寺。
    后梁开平三年(909年)
    梁太祖朱温封王审知为闽王,建都福州。
    王审知委翁承赞为相,采纳翁关于“建四门学,以教闽士之秀者”的建议,大兴教育。
    后梁开平四年(910年)
    福州复置侯官、长乐2县。
    修浚西湖,王审知修筑月城时,在湖旁取土使湖周扩展至40里。
    后梁乾化元年(911年)
    设闽清县,福州辖10个县。
    后梁乾化二年(912年)
    在南禅山麓建南禅寺,民国6年(1917年)毁于火。
    后梁乾化三年(913年)
    在嵩山安福院建木塔7级,俗称新塔(今毁),新塔街(今仙塔街)、塔移影(今塔崎顶)之地名皆沿此。
    后梁贞明四年(918年)
    铸铜佛像1.5万公斤置于太平寺内,为当时东南金属造像中最大的一个。北宋天禧间(1017~1021年)被焚。
    后梁贞明六年(920年)
    福州升为大都督府。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
    城内(今鼓楼区)官办文绣局,聚集工匠百人以上,盛产蕉布、葛布。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
    王审知卒于福州。王延翰继位,在西湖滨建水晶宫,西湖一度成为御花园。
    后唐天城元年(926年)
    王审知养子、建州刺史王延禀与延翰之弟、泉州刺史王延钧合谋,出兵福州杀王延翰,王延钧继位。
    后唐天成三年(928年)
    十二月,闽王王延钧超度2万平民剃度为僧。从此,闽中多僧众。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
    闽王王延钧称帝,更名璘,国号大闽。升福州为长乐府。
    闽县改名长乐县,侯官改名闽县。
    为方便交通,在虎节门外筑镇闽台。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名还珠门。清康熙年间改名狮子楼,民国17年(1928年)拆除。
    后唐清泰二年(935年)
    王延钧被其子继鹏和皇城使李仿谋杀。继鹏称帝,更名昶。
    后晋天福四年(939年)
    都指挥使朱文进、连重遇在福州城内叛乱,杀继鹏,拥立王延钧之弟王延曦为闽王,向后晋称臣。
    后晋天福六年(941年)
    崇妙保圣坚牢塔(今称乌塔)在乌山南麓贞元无垢净光塔旧址建成。
    后晋开运元年(944年)
    三月,都指挥使朱文进弑王延曦自立为闽王。
    十二月,忠于闽王宗室的林仁翰联合旧臣诛朱文进、连重遇,拥立建州(今建瓯县)剌史王延政为闽王,改国号殷,改福州为东都。延政派侄继昌为福州留守。
    后晋开运二年(945年)
    在城东温泉坊(今鼓楼区汤井巷)建龙德外汤院,为福州最早澡堂。
    在福州罗山脚下(今鼓楼区法海路)建罗山寺,北宋祥符中(约1012年)改名为法海寺。
    大闽国灭亡,属南唐。
    后晋开运三年(946年)
    李弘义(仁达)奉表称臣于吴越,并遣使乞师。
    保大五年(947年)
    吴越水陆军进逼福州,与李弘义两面夹攻,南唐兵败退弃城,福州归吴越。

北宋

    乾德二年(964年)

    高惠里建河口弥勒院,后废。
    福州郡守鲍修让建越山吉祥禅院(今屏山南麓),明正统九年(1444年)改名华林寺,是至今长江以南所发现最古老的木构建筑。
    开宝七年(974年)
    福州刺史钱昱为加强防御筑东南夹城,称外城,南面扩至合沙门,即今茶亭洗马桥附近。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
    崇福院创建,后改名崇福寺,为日本长崎崇福寺的祖庭。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
    吴越国纳土归宋,福州纳入宋朝版图。
    宋太宗下诏铲平王审知所拓城垣(罗城及南北夹城)和钱昱所添外城。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
    以原闽县敦业里等9乡另设怀安县,治所在洪塘怀安(今福州西郊建新镇淮安村)。
    淳化四年(993年)
    大庙山置钓龙台院,院中有达观亭、碧光亭。
    咸平元年(998年)
    宋朝遣使到占城(今越南)求占城稻种10石,种于福建,获高产。此稻谷俗称黄占。
    天圣六年(1028年)
    废福州、连江等地官办盐场,盐田归民经营。
    景祐元年(1034年)
    嘉崇里横山置吉祥院(寺)。明成化年间重建,嘉靖年间毁。万历初年复建,后废。
    景祐四年(1037年)
    八月,朝廷许福州立学。其后,周希孟、陈烈等为州教授,大兴儒学。
    庆历二年(1042年)
    《三山志》载,官府在河口(今新港街道)弥勒院之旁造舟。
    庆历三年(1043年)
    福州府(含所属各县)建有佛寺1625处,宋诗云:“道路逢人半是僧”。
    庆历四年(1044年)
     蔡襄知福州,浚治东湖,修古五塘,以利农田。嘉祐元年(1056年)蔡襄第二次任福州知州时,命3县(闽县、侯官、怀安)疏导渠浦、兴学造林、禁迷信、倡节俭,大举整治西湖。
    嘉祐二至三年(1057~1058年)
    闽县事朱定组织开挖疏浚西湖及护城河浦176条,使福州平原3600余顷良田得以灌溉。
    嘉祐七年(1062年)
    福州郡守元绛在城郊温泉处环石开井,并筑围墙,水满后溢于墙外。宣和六年(1124年),知州陆藻重修,并建振衣亭,为福州温泉浴室之始。
    嘉祐八年(1063年)
    福州人许将考中状元,是福州历史上第一个状元。
    治平二年(1065年)
    太守张伯玉推广编户植榕制度,福州绿荫满城。
    熙宁元年(1068年)
    程师孟知福州。翌年,修复宋初所毁子城,同时兴教育、救灾荒、医贫民、修名胜,为政简严精明,称东南第一。
    元丰二年(1079年)
     福州东禅寺始雕《毗卢大藏经》,到乾道八年(1172年)刻成560函、6117多卷,称《崇宁万寿大藏》,是全国最早的由民间寺院募雕的大藏经,总称为“福州藏”。
    元丰五年(1082年)
    千佛陶塔在福州烧制成功。塔高7米9层呈八角形,塔身雕刻有千名莲花座佛及其他动物花木图案,放置城门乡龙瑞寺内(现已移置鼓山涌泉寺天王殿前)。
    闽侯上街乡建成百米长的十四门桥,为当时境内最长的石板桥。
    元丰六年(1083年)
    福州开元寺铸成铁佛,高5.3米,宽4米,重151.5万公斤,是中国东南各省最大的一尊金属佛像。
    元丰年间(1078~1085年)
    福州人口在20万以上,为全国六大城市之一。
    元祐五年(1090年)
    五月,知州柯述建贡院,为福州最早的贡院。
    元祐年间(1086~1093年)
    南台江面宽三里,江沙冲积,水流遂分为二,中成楞岩洲(一说楞严洲,今中亭街一带)。元祐八年(1093年)福州太守王祖道在楞岩洲的南北建联舟浮桥。南港(即万寿桥)用舟100只,北港(今小桥)用舟20只。崇宁二年(1103年),南台江分为北、中、南三支水道,浮桥重修,用舟102只。
    崇宁二年(1103年)
    王祖道在天宁山建崇宁寺。政和元年(1111年)改名为天宁万寿禅寺,绍兴十三年(1143年)改为报恩光孝寺,清朝时改为天安寺。宋元明时曾为南台八景之一,现仅存双江台、弥勒殿、放生池等遗迹,大殿主体已废,遗址现为天安小学。
    崇宁三年(1104年)
    福州州学在福州建稽古阁2座、今书阁3座,收藏御书。
    福州官田开始收取租课,居福建路赋税收入的六分之一。
    政和六年(1116年)
    宋徽宗多次下旨搜集道书,进行编校,在《天宫宝藏》的基础上,增补至5481卷,派人送到福州天宁万寿观,命知州黄裳监工镂板刻印,翌年刻成,分装540函,是为《政和万寿道藏》。
    靖康元年(1126年)
    八月,福州驻军叛乱,杀知州柳庭俊。
    是年,嘉崇里(今茶亭)置兴圣院,后废。

南宋

    绍兴二年(1132年)

    二月初一,福州闽县、侯官等地降冰雹,屋毁人伤,为福建省最早的雹灾记载。
    绍兴十年(1140年)
    正月十五日,南宋丞相李纲卒于福州,葬于怀安县桐口大嘉山(今闽侯荆溪镇光明村湖里)。
    六月,抗金名将张浚在福州建造海舟千艘,准备北攻山东。
    绍兴十一年(1141年)
    南台江北港(小桥段)河床增高,改浮桥为石墩桥。后改建为石桥,称沙合桥。明成化六年(1470年),福州知州周纯义将石桥改建成单孔的拱桥,俗称小桥。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
    福州发大水,洪水入城,冲走房屋,水灾殃及闽县、侯官、怀安3县。
    南宋乾道二至八年(1166~1172年)
永福县(今永泰县)萧国梁、郑侨、黄定三科连续夺魁,创七年一县三状元纪录。
    淳熙四年(1177年)
    五月,连降大雨两昼夜,冲毁民房数千家。
    淳熙九年(1182年)
    梁克家知福州,以三年多时间完成福州地方名志淳熙《三山志》。
    淳熙十年(1183年)
    宗室赵汝愚知福州,大举疏浚西湖,建澄澜阁,修梅堤、柳堤等。
    淳熙十二年(1185年)
    福州大旱,颗粒无收。
    绍熙二年(1191年)
    五月,福州发大水,水浸民房。
    嘉定二年(1209年)
    十二月,福州发生火灾,烧民房400余家。
    嘉定四年(1211年)
    十月,福州城内发生火灾,烧毁城门、僧寺及民房千余家,烧死数人。
    嘉定九年(1216年)
    五月,福州发大水,冲毁房屋、农作物。
    嘉定十三年(1220年)
    福州发生饥荒,民食草根充饥。
    嘉定十七年(1224年)
    七月,福州发大水,冲毁民房、农作物。
    淳祐年间(1241~1252年)
    朝廷敕封陈靖姑为顺懿夫人。陈靖姑生活于五代时期,传说她24岁时为缓解福州地区的旱灾而脱胎祈雨,终因积劳成疾去世。民间称之为临水夫人,其信仰在闽中等地区盛行。
    景炎元年(1276年)
    五月初一日,益王赵昰登极于福州,年甫9岁,称端宗,升福州为福安府。
    十一月,元将阿刺罕、董文炳侵福安府(福州),福建制置使王积翁为内应、闽府尹王刚中以城降。
    十一月十五日,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撤出行都福州,拥端宗赵昰由海道趋泉州,同行将士10余万,内淮兵1万人。



    元初

    船户在今中洲至仓前路口将原浮桥改建为木桥,名江南桥;明代以后又称为仓前桥。
    至元十五年(1278年)
    元朝改福安府为福州路。
    大德六年(1302年)
    五月,福州发生饥荒,官府发放救济粮。
    大德七年(1303年)
    万寿寺头陀王法助奉旨募造中洲至楞岩洲之间的平梁石桥,于至治二年(1322年)落成。桥长170丈(约570米),桥下水门29孔,上翼以石栏,称万寿桥,俗称大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称解放大桥。
    至正年间(1341~1368年)
    乡人将原建在万安境的十境祠迁往清安、清泰境。清嘉庆时,祠废。民国22年(1933年)改为藤山小学,十境祠今成为地名。
    藤山书院在清安、清泰境建立。
    至正四年(1344年)
    三月,福州大旱。
    夏秋季节,发生瘟疫。
    至正十四年(1354年)
    春,福州大旱,闹饥荒。
    为加强江防,在藤山顶设烟墩,即烽火台,用以报警,与中洲炮垒相呼应,烟台山因此得名。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
    朱元璋派汤和、廖永忠率舟师从闽江口挺进南台(台江),在南门外打败元军,福州城内元守将开城门请降。



    洪武元年(1368年)

    设福州府,管辖闽县、侯官、怀安、长乐、连江、古田、永福、闽清、罗源、福安、宁德、福宁及福清13县。
    洪武二年(1369年)
    建福州府衙门,在府衙大门外竖木牌坊,上书:“十闽首郡”。
    洪武三年(1370年)
    乡人从港头河至走马山下开凿一条内河,名龙津浦,引闽江水灌溉农田,全长5.7公里,宽8~10米。
    洪武四年(1371年)
    驸马都尉王恭奉旨主持重建福州城垣,北跨越王山(屏山),南绕于山、乌山。后人称福州府城。
    洪武八年(1375年)
    福州官府奉旨大办社学,在小岭(今仓山中藤路小岭巷)建圣人殿,方圆百亩。今已废。
    洪武十年(1377年)
    在嘉崇里建江南河舶所。
    洪武十八年(1385年)
    谯楼前街设福州府医学,谯楼东设阴阳学,后废。
    洪武二十年(1387年)
    官府在河口(今琯后街)设官营造船厂,称南台船厂。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
    琉球(今日本冲绳县)遣使来贡,朝廷派福州舟工、通译等36姓前往,为贡使往来服务。
    洪武年间(1368~1396年)
    盐商在天宁山北麓设盐仓,该地区因此成为福州食盐储运中心,被称为盐仓前,天宁山也随之改为仓前山,简称为仓山。
    建闽县养济院于法海寺前,建侯官县养济院于文儒坊,安置老弱病残,“月给米,岁给衣,病给药,死给葬”。
    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
    三宝太监郑和7次奉使西洋,均入福州港候风补给。福州驻军中卫所、千户所以下官兵随郑和出洋者颇多。从此,福州海外贸易渐趋兴盛。
    永乐十四年(1416年)
    嘉崇里汉闽越王祖庙原建于唐以前,唐大中年间(847~859年)立庙钓龙台后,祖庙渐圮,至此修复;弘治年间(1488~1505年)和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两次重建,50年代尚存。庙旁一丘,云即无诸冢,或曰王郢冢。后废。
    景泰年间(1450~1456年)
    镇守监丞戴细宝将三卫造船厂(左卫厂在庙前、右卫厂在河口、中卫厂在象桥)合并为烽火门等五水寨造船厂,设在河口。
    成化八年(1472年)
    官府在河口设进贡厂柔远驿,接待琉球国进贡船舶及其使者、商人,收受并转运贡品。
    成化九年(1473年)
    福州府所辖地改为闽县、侯官、怀安、长乐、连江、古田、永福、闽清、罗源、福清10县。
    成化十年(1474年)
    福建市舶司由泉州迁至福州。
    成化十三年(1477年)
    还珠门(在今东街北侧)失火,烧毁民房数百家。
    成化十九年(1483年)
    六月,福州受大风暴雨袭击,摧毁民房不可胜计。闽县、侯官等9县也同时受灾,山洪暴发,冲毁农田过半,沿海舟船漂没1万多艘,淹死1000多人。
    是年,翰林院编修、莆田人黄仲昭受聘在福州于山九仙观的东轩内纂《八闽通志》。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
    三月,下大雨,至闰四月不止,洪水入城,闽县、侯官、怀安县漂流庐舍、漫没仓粮、伤害田稼,不可胜计。继复大疫,死者甚多。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
    春,福州旱,小麦歉收;至秋季,又大旱,稻田颗粒无收。
    成化年间(1465~1487年)
    由于闽江上游山洪暴发,泥沙淤积,在龙潭角和苍霞洲之间的江中形成一个沙洲。当时,福州府所属的闽县、侯官县、怀安县的一些船民来此插竿围地,引起争执,由福州府判决归三县共管,三县洲由此而得名。现辟为江心公园。
    弘治十一年(1498年)
    督舶邓太监为便利琉球贡船的往来,在河口尾开凿人工河道,连接闽江。新港、水部一带华夷杂处,商贾云集。
    弘治十三年(1500年)
    闰七月,福州城楼毁于火。
    弘治十四年(1501年)
    民间织造工人林洪改革原5层之织机为4层,称为改机,能织各种花色纺织品,福州一时被誉为丝城。
    正德七年(1512年)
    督市舶太监尚春在河口进贡厂交盘厅之左建控海楼,并将楼前木桥改建为石桥(今南公园东侧晋安河渡口),称尚公桥。隆庆、万历年间,控海楼屡次修复。后废。
    正德十六年(1521年)
    福州发生疫情,死者甚众。
    嘉靖十三年(1534年)
    河口造船厂建造1艘封舟开往琉球国。万历七年(1579年)和崇祯六年(1633年),又各建造1艘封舟。
    于山定光多宝塔遭雷击,毁七层外围木构,只余砖轴骨架。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修复,因外涂白灰故称白塔。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
    抗倭名将张经先后在浙江后塘湾、王江泾大破倭寇,但被严嵩党羽诬陷,斩于北京。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
    八月,倭寇数千首次围攻福州城,搜刮财物,焚屋而去。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四月,倭寇再逼省城,福州由布政司参议宗臣扼守西门坚决抵抗后城陷,被困50天。嘉靖三十八年三月,倭寇劫焚闽县、侯官、怀安3县乡间,福州城门尽闭;幸指挥佥事黎鹏举从漳浦率水师北上,入闽江口,大败倭寇,福州解围。嘉靖三十九年三月,倭寇第四次骚扰城郊,新任巡抚刘焘出兵追至闽安镇,倭遁。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倭寇继续来犯,戚继光从浙江率戚家军转战福建沿海,平定倭寇,连战连捷。十月,班师福州。
    万历二年(1574年)
    八月十九日,福建大地震,震中烈度7度,长乐6度。
    万历三年(1575年)
    福州发大水,新港堤坝浸溃。
    万历六年(1578年)
    在福州西郊修建洪山大桥。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长乐人陈振龙由吕宋(今菲律宾)带番薯苗回福州,在南台纱帽池试种成功。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
    十一月初九夜,浙、直(今河北省)、闽(今福建省)地震,震中烈度为9度,长乐7~8度。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
    福州黄山刮大风,阳岐5舟并覆,溺死福、泉、漳3郡赴试儒生千余人。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
    闽江上游洪水爆发,福州城外水势凶猛,沿江布满浮尸败椽,五昼夜不绝,江水皆污染变色,不能饮用。
    江南桥毁于洪水,当地乡人和船户集资在旧桥址上重建九孔石木结构的江南桥。
    天启五年(1625年)
    福州第一座天主教堂——三山堂在宫巷建成。清同治七年(1868年)迁仓山泛船浦。
    崇祯五年(1632年)
    三月,福州遭受冰雹袭击,损失惨重,田间麦子颗粒无收。
    崇祯十四年(1641年)
    春,福州大旱。
    二月,地震。
    七月一日夜,福州受大风暴雨袭击,城中树木连根拔起,民房多毁,阁亭榭及近郊桥果树均遭破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