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玉具剑及玉剑具名实图文汇记

(2016-04-17 16:51:00)
标签:

转载

这是一篇对题述内容阅读学习的图文汇要和简记的整理。


 

一,玉具剑和玉剑具名实(文献记载和实物遗存)辨识


今天通识认为:完备的玉具剑是在剑柄和剑鞘的四个相对固定的部位装具了四件玉饰,即玉剑具,这四个相对固定的部位是:剑柄顶端,剑柄末端,剑鞘一面,剑鞘末端。


但在今天能读到的汉代及之前的古代文献中涉及服佩刀剑的礼玉制度的,如《诗经》、《礼》、《说文》、《释名》等,大都说到饰玉的“佩刀(容刀)”及其玉具,却较少言及今天所见遗存更多的“玉具剑”及其玉具;历代官方记载的服佩制度中,如《后汉书-舆服志》,也见不到“佩刀(容刀)”之外可以对应“玉具剑”及玉剑具的具体记载,以至于南北朝时参与该书“补志”的刘昭记下了这样一段“未解之疑”:

“臣昭案:自天子至于庶人咸皆带剑,剑之与刀形制不同、名称各异,故萧何剑履上殿,不称为刀,而此志言不及剑,如为未备。”


“玉具剑”及玉剑具诸名的历史记载,较之“佩刀(容刀)”之名,不仅要晚,而且确实少得多。据孙机先生考证,“玉具剑”之名早见于《说苑-反质篇》,四种玉剑具名称即“摽、首、镡、卫”详见于《汉书-匈奴传》唐代颜师古转引三国时曹魏中书令孟康所作的注解。然而,正如孙机先生所言:“自先秦讫汉、晋,男子法服盛装时均须佩剑”,玉具剑实物最早出现的时间应该并不比“佩刀(容刀)”名称见诸载籍的时间晚得太多,何以两者的名与实存在一种相反的不对称?


关于“玉具剑”,《前汉书-九四下-匈奴传》的记载如下(据上海古籍《二十五史-汉书》影本标点):

“明年(即汉宣帝刘询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此注),呼韩邪单于欵于五原塞(师古曰:欵,叩也。)愿朝。三年正月(师古曰:会正旦之朝贺也。),汉遣车骑都尉韩昌迎,发过所七郡、郡二千骑为陈道上(师古曰:所过之郡每郡为发兵,陈列于道,以为宠卫也。)。单于正月朝天子于甘泉宫。汉宠以殊礼:位在诸侯王上,赞谒称臣而不名。赐以冠带衣裳、黄金玺盭绶(师古曰:盭,古戾字,戾草名也。以戾染绶亦诸侯王之制也)、玉具剑(孟康曰:摽、首、镡、卫,尽用玉为之也。师古曰:镖,剑口旁横出者也;卫,剑鼻也...)(、?)佩刀、弓一张矢四发(服虔曰:发,十二矢也。韦昭曰:射礼三而止,每射四矢,故以十二为一发也。师古曰:发,犹今言箭一放、两放也,今则以一矢为一放也。)、棨戟十(师古曰:棨戟,有衣之戟也,棨音启。)、安车一乘、鞍勒一具(师古曰:勒马辔也。)、马十五匹、黄金二十斤、钱二十万、衣被七十七袭(师古曰:一,称为一袭,犹今人之言一副衣服也。宋祁曰:注文之字,服字当删。)、锦绣绮縠杂帛八千匹。礼毕,使使者道单于先行宿长平(师古曰:道读导。长平,泾水上坂道也,解在宣纪。)。上自甘泉宫宿池阳宫。上登长平,诏单于母谒(师古曰:令拜也。)。其左右当户之群臣皆得列观,及诸蛮夷君长王侯数万,咸迎于渭桥下夹道陈。上登渭桥,咸称万岁。单于就邸留月余,遣归国。单于自请:愿留居光禄塞下。...”


一般印象:作为礼仪服制,佩剑似乎应该比“佩刀”等级更高,至今出土的玉具剑也要比“玉具刀”要多得多、等级也要高得多;但文献记载却表现出相反的趋向,而且具有一种似乎是“不约而同”的普遍性,以“如为未备”一语解释,难以释疑。然而,另一方面,就零散的玉具“摽、首、镡、卫”而言,分辨其中哪个属于玉具剑、哪个属于玉具刀或者“佩刀(容刀)”,或许也还无法确定可以准据的标本。


但相信玉具剑和更早些的文献记载中的“佩刀(容刀)”一样,也应该是一种沿袭自“礼玉”传统的、严格制度化的等级地位的象征。唯有,这种想见的严格制度和历史的缺失记载间,出现了名实对应的迷离,因此,至今异说纷纭。


以剑柄顶端在上、剑鞘末端在下立置一柄完备的玉具剑,从上到下依次四件玉剑具的名称可以读到的现代著述有如下的不同:

1,琫,璏,璲,珌。--见《古玉概说》(滨田耕作著,胡肇椿译,1992)(图1);

2,首,格,璏,珌。--见《文物鉴定指南》(朱凤瀚 等编著,1995)(图2);

3,首,格(镡),璏(卫、璲),珌(摽)。--见《文物收藏图解辞典》(李缙云、于炳文主编,2002)(图3);

4,首,镡(剑珥),璏(卫、剑鼻、剑扣),摽(标、镖)。--见《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玉具剑与璏式佩剑法》(孙机著,1990、1996)(图4)。

也有“搁置争议”、并存各说的(图5)。


所见上述各说,以孙机先生《玉具剑与璏式佩剑法》一文据古代文献和出土文物对证考述得最为详赡。

《玉具剑与璏式佩剑法》(载《中国圣火:中国古文物与东西文化交流中的若干问题》孙机 著,1996)摘记如下:

“自先秦讫汉、晋,男子法服盛装时均须佩剑。而玉具剑是其中最豪华的一种。《说苑-反质篇》说:‘经侯往过魏太子,左带玉具剑,右带环佩,左光照右,右光照左。’则战国时可能已有这一名称。剑上的玉具最完备时共有四种,即《汉书-匈奴传》颜师古注引孟康所说的‘摽、首、镡、卫’,其中首和镡装在剑上,而摽和卫装在鞘上。已经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玉具剑是春秋晚期前段的,那上面只有玉首和玉镡,春秋晚期后段才出现玉卫(璏)和玉摽。...一剑而四件玉具齐备的标本要到汉代才出现。...

(一)首,...‘摽、首、镡、卫’的句读断为‘摽首、镡卫’,各误连为一词,造成的(错误)影响较大。

(二)摽,或作标、镖。《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摽,刀鞘末铜也。’又同书高注:‘标读刀末之标’。《说文-金部》:‘镖,刀削末铜也。’...《说文-木部》:‘标,木杪末也。’...《梁书-侯景传》:‘景所带剑水精标无故堕落。’...它本用铜制作,玉具剑代之以玉。...

但有研究者称玉摽为(玉+卑)。...则摽可作为刀剑鞘末之包尾的通称,而(玉+卑)只用于刀,不用于剑,因为在古文献中还没有发现过‘剑(玉+卑)’这种称谓。又有人称玉摽为珌,这种叫法来源于《诗经-小雅-瞻彼洛矣》:‘鞞琫有珌。’...即使撇开刀和剑的区别不论,这首诗的小序说它是‘刺幽王也’,则应作于西周末年,那时玉具剑尚未产生,更不必说玉具中较为晚出的摽了。《说文》虽然收了珌字,谓‘珌,佩刀下饰,天子以玉。’其实沿袭成说讲解经训而已,并不表示当时尚通用这一名称。所以对于玉具剑来说,此物仍以定名为摽较妥。

(三)璏,《汉书-匈奴传》颜注:‘卫、剑鼻也。...卫字本作璏,其音同耳。’《说文-玉部》:‘璏,剑鼻也。...’《仪礼-士冠礼》‘清(糸+句)’,郑玄注:‘(糸+句)之言拘也,以为行戒,状如刀衣鼻。’(糸+句)是勾曲的屦头,刀剑鞘上的鼻即璏侧视...正和屦(糸+句)的形状相像。而剑格却和系钮即屦(糸+句)完全联系不上,所以璏只能指剑扣而言。...”

(四)镡,《考工记-桃氏》郑玄引郑众注曰:‘茎谓剑夹,人所握,镡以上也。’《急就篇》颜师古注:‘镡,剑刃之本,入把者也。’《汉书-匈奴传》颜注:‘镡,剑口旁横出者也。’

镡又名剑珥。《庄子-说剑篇》释文引司马曰:‘镡,剑珥也。’《楚辞-九歌》:‘抚长剑兮玉珥。’王逸注:‘玉珥谓剑镡也。’...《释名-释天》:‘珥气在日两旁之名也。珥,耳也,言人耳之在两旁也。’剑格的形状正向两旁横出...

《庄子-说剑篇》谓:‘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晋、卫为脊,周、宋为镡,韩、魏为夹。’锋、锷、脊、镡、夹,乃是自剑末至剑首循序列举。...锋刃毕露的剑,自当不在鞘内,所以此处并不涉及鞘外的剑扣即璏。因之,脊与夹之间的镡,也只能被认为是剑格了。...日文(刀剑之格)的汉字是镡,...也是被这样理解的。

...琫,...乐浪古墓中出土的环首刀,有的还保存着完整的刀鞘,为了加固鞘口,在口沿镶有一道箍,(《释名-释兵》)所谓捧束室口之琫,应指此物而言。因而,琫并不是剑格。

《释名-释兵》说:剑‘其旁鼻曰镡。镡,寻也,所以贯寻也。’则把剑扣即璏叫做镡。这种说法不正确。可用铩反证。《说文》铩的形制是‘铍有镡也’,(出土研究证实)铍是一种长刃矛,确有在喉部装镡的,应即是铩。...铩是长兵,无法装扣贯带以佩,所以它的镡只能是...相当于剑格之物。又《说文-金部》:‘镡,剑鼻也’。则误以剑珥(即剑格)为剑鼻(即剑扣、璏、卫)...何况《说文》已训璏为剑鼻,一剑之上不能兼存两鼻,因知镡字所训剑鼻当为‘剑珥’之讹。后人或弥缝诸说,如《战国策-赵策》宋-鲍彪注:‘镡,珥鼻也。’直不知所云。”


---看来,玉剑具古来歧说已多,有趣的是,‘镡,珥鼻也’若合耳鼻、镡璏为一,似殊可笑,然,接着读下去就可以看见,后世的“附耳佩剑法”就愣是在原先按“鼻”子的地方换上了“耳”朵!


名实之辨,辨而知变,斯辨也。


说起刀剑诸具的“文名物实”,在此还要记上另一例“从有到无,又,从无到有”的文物名实,和剑(或也应该包括刀?)及其“镡、格、珥”一实多名直接关联的又一异名:“推”,及“推处”。

古有相剑师,但其典籍散佚。多年前,内蒙居延甲渠侯官遗址出土了数枚汉简,专说相剑刀之“利善”与“凶敝”。据其内容命名为《相利善剑》册(马明达先生名之为《相剑刀》册,盖以此册虽尽道剑之利敝,亦有一言曰:“刀与剑同等”,是以知其说不唯剑也。因就此名)(图6)。

马明达先生在其《说剑丛稿》(增订本)“居延汉简《相剑刀》册初探”一文中对简册中一个不见于其他文献的词汇“推处”,以其“视身中无推处者,故物也”为线索,钩沉缉熙,一时豁然:

“简册中,‘推处’一词凡两见,这个词过去未见于有关剑刀兵器的文献记载中,不搞清楚它的含义,就很难通解全册内容。我初步认为,简册中所谓‘推处’,就是剑格,...

剑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由短而长的过程。...剑的形制也随之发生变化,并逐步趋于定型。就剑格而言,春秋战国的青铜剑,有的无格,有的虽有而体积甚小,往往与剑体一次铸成,与剑身同宽窄。...体积增大,并且是另外铸成套在剑茎与剑身之间的格,似乎最早春秋晚期就已出现,...及至汉代越来越多,汉以后遂成为剑的定制。

...《中国兵器史稿》的作者周伟成先生曾有论述,他认为‘古剑无剑格’,直到战国以后,‘剑格渐次独立,自成一体。’正是根据同样的认识,简册才彰明较著地指出,与‘新器’相比,‘故器’最主要的形态特征是没有剑格。

...古人有时直接称刺为‘推’。《晏子春秋-内杂篇上》:‘曲刃钩之,直兵推之。’...相同句式亦见于《新序-节士》:‘直兵将推之,曲兵将钩之。’...此外,《公羊传》宣公六年何休《解诂》有云:‘进君剑当拔而进其首,灵公因欲以推杀之。’这是说晋灵公企图乘赵盾因君臣之礼必然将剑柄交给自己的机会,就势刺死赵盾。《新序-义勇》载白公胜将弑楚王条云:‘子胡不推之,白公胜乃内其剑。’也是以推代刺。正是由于‘推’字经常被代用为‘刺’,是故有时又引申为剑的代称,例如《吕氏春秋-荡兵篇》云:‘援、推,兵也。’‘援’指戈...‘推’则指剑...。此外,如诸‘推锋’、‘推刃’一类词语,古籍中屡有所见,很可能也都源自于剑的‘推’这一技术动作。...剑在用于突刺时,剑格的阻挡起着使执剑之手得以毕其全力的作用,所以古人把它又称为‘推处’。”
 

罗列如许,然而,玉剑具的种类和定名,或许不止于此,因为就在最近,已经发现了“第五种”。

 

二,玉具剑与“佩刀(容刀)”源流待辨


前引孙机先生说辨“摽、珌”时道:“《说文》虽然收了珌字,谓‘珌,佩刀下饰,天子以玉。’其实沿袭成说讲解经训而已,并不表示当时尚通用这一名称。”
同一词汇所涉名实,或因时变事迁而发生概念周沿内涵的变化。《说文》“沿袭成说讲解经训”,就可能是在用“古名述古物”,可能的不同,不仅在于前世的刀“珌”不等于今世的剑“摽”,也在于前世的“刀”不一定不涵括了前世的“剑”。


参与《后汉书》补志的南北朝梁剡令刘昭在他的时代已很明确“剑之与刀形制不同、名称各异”,而怀疑补志所据前代遗文“言不及剑,如为未备。”但这一“未备”,不仅仅是《舆服志》中,而是之前文献和文物的全部不对称。这需要解释,无论是文献理据的,还是考古证据的。


这又让人想起居延汉简《相剑刀》册中通篇论剑而又仅存的那一句:“刀与剑同等”。


在整理这篇笔记时,恰好看到2013年12月31日cctv10一个节目,说近年在重庆出土于疑似战国时“巴王”墓中的一柄青铜剑,圆茎剑柄上在首和镡之间等距装饰有两枚环形的玉箍,被称为:是在玉具剑全付“摽、首、镡、卫”四件玉具之外,首次发现的“玉具剑的第五种玉饰”。(图7)

这“第五种”玉剑具显然不属于今天据三国孟康之言指明说道的“摽、首、镡、卫”中的任何一种,就今天所见文献古“名”,似乎只能用“刀”或者“佩刀(容刀)”的“环”或者“琫”命名其“实”。


还有一点或许是不容忽视但又常被不意忽略的就是古今(“古”指汉及之前,“今”包括远起南北朝梁剡令刘昭)对刀剑外观的可能的不同印象:

汉代刀剑大都是直脊直刃,分别只在刃脊单双,入鞘后,如不从装具外饰,如,刀之环首、剑之玉首,两者几不可别(图8);后世,至迟自南北朝,显著者至若唐刀,刀的曲刃乃成大宗形制,与剑的直刃外观,不论出鞘入鞘,皆得一望可辨。然则,史实世事又终有个别例外:近年安徽有一幅汉画像石刻现世,那上的人物手握肩扛的乃是一柄其时或属罕见的弯刀(图9),仿佛自另一幅汉画的“虎纹刀室”出鞘(见图8),刀首也不是环首,而是颇似双螭俯首探鼻的玉剑首(如曾侯乙墓出土的“玉剑”首,见图3)。当然,还有“环首的剑”、“装璏的刀”这样听似错位的“名”,却真“实”存在的汉代文物(见图4);以及,盛行了附耳佩剑法的唐代,也个别地保存着璏式佩剑的“古法”。


逝川如斯,不舍昼夜。苍茫与之,抽刀断水,刻舟求剑,似欲谨密而尤愈空疏。


迷离之际,试溯源来:

《释名-释兵第二十三》(据《释名疏证补》祝敏徹、孙玉文点校):

“刀,到也,以斩伐到其所,乃击之也。其末曰锋...其本曰环,形似环也。其室曰削。(毕沅曰:说文‘削,鞞也。’‘鞞,刀室也。’)削,陗也,其形陗杀,裹刀体也。室口之饰曰琫。(毕沅曰:说文:‘琫,佩刀上饰。天子以玉,诸侯以金。从玉,奉声。’)琫,捧也,捧束口也。下末之饰曰(玉+卑),卑也,在下之言也。(毕沅曰:说文‘(玉+卑)’作‘珌’,云:‘佩刀下饰,从玉,必声。’)短刀曰拍髀,带时拍髀旁也;又曰露拍,言露见也。(露拍又名露陌)

佩刀,在佩旁之刀也。或曰容刀,(毕沅曰:公刘诗云:‘何以舟之?唯玉及瑶,珌琫容刀。’毛传:‘舟,带也。’郑笺:‘民爱公刘之如是,故进玉瑶容刀之佩。’)有刀形而无刃,备仪容而已。(毕沅曰:‘仪容’之‘容’字本作‘颂’,说见前。王先慎曰:容刀,刀室也。刀有室乃可佩,非佩刀之旁另有刀也。成国所释殊误。)

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又敛也,以其在身拱时敛在臂内也。(苏兴曰:《御览兵部七十三》‘拱时’作‘拱持’。)其旁鼻曰镡。镡,寻也,带所以贯寻也。...其末曰锋,锋末之言也。”


关于“拱”,《尔雅今注》(徐朝华,1987):“释诂第一。秉、拱,执也。注2:拱,两手在胸前相合。引申为两手合围,两手共持一物。”

这让人想起那幅流传久远的剑履深衣拱手前揖的孔子像(图10)。


《释兵》所释刀、佩刀(容刀)、剑,显然是从外观装饰和服佩“仪容”即封建礼仪着眼的,而其原本生动的“仪容”已不复存在于今人现实生活的视野之中,其间区别也显然不同于今人仅仅出于实用角度的分类。


刀“其本曰环”,似指刀柄之环,为之特征,即有“环首者刀”的意思,尽管今天知道也有“环首剑”即如汉代环首刀一样在柄端装有环状剑首存在,却似乎为作者视为“非主流”而忽视。重庆“巴王”墓出土的、剑柄握持部分装有等格玉环的剑,又为“其本曰环”做了另一种解释。


《说文-卷四》(据《说文解字新订》臧克和、王平 校订):

“刀部:刀,兵也。象形。凡刀之属皆从刀。
刃部:刃,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凡刃之属皆从刃。
      劒(繁體:劍;简体:剑),人所带兵也。...籀文劒从刀。”


上引《说文》,刀和剑名下几乎没有可区别的词义,仅有一个“带”字。
这和《释名》,刀和佩刀的区别在“佩”字,相仿。
“佩刀”、“带兵”,不应当简单等同于今天“携带”之意的“佩、带”。


说文“佩”:“大带佩也。从人从凡从巾。佩必有巾,巾谓之饰。(臣铉等曰:今俗作“珮”,非是。)”

说文“带”:“绅也。男子鞶带,妇人带丝。象系佩之形。佩必有巾,从巾。”


与“巾”、“带”关联的是“巿”。
说文“巿”:fu2,“韠(bi4)也。上古衣蔽前而已,巿以象之。天子朱巿,諸侯赤巿,大夫蔥衡。从巾,象连带之形。凡巿之属皆从巿。篆文巿从韋,从犮。”(韍fu2)

“巿”就是一条腰带上系挂着一条垂饰的丝巾。远古时仅仅是“衣蔽前而已”,发展到后来,不同色彩成了不同等级身份的标志,以至又及于所佩戴饰物,包括玉饰、“佩刀(容刀)”,等的数量、组合、纹样、质地等的不同,形成了一种严格的服饰等级礼仪制度。

有趣的是,也许在古代玛雅人和今天的美洲印第安人的服饰上,还可以依稀见到中国远古之后、阶级初分时的“巿”的服饰状态。(图11)


“古者,君臣佩玉尊卑有度。上有韍(徐广曰:韍,如今蔽膝。),贵贱有殊。佩,所以章德服之衷也;韍,所以执事礼之共也。故礼有其度。威仪之制,三代同之。五伯迭兴,战兵不息,佩非战器、韍非兵旗,于是,解去韍佩、留其系璲(徐广曰:今名璲为繸),以为章表。...韍佩既废,秦乃以采组连结于璲,光明章表,转相结受,故谓之绶。汉承秦制,用而弗改,故加之以双印、佩刀之饰。至孝明皇帝,乃为大佩冲牙、双瑀璜,皆以白玉。...”以及所谓“四者人之盛饰”即最隆重的礼服形式是:“剑之在左,青龙之象也;刀之在右,白虎之象也;韍之在前,朱雀之象也;冠之在首玄武之象也。”“盛饰”四者,有三要系佩于带。(见《后汉书-舆服志》引《春秋繁露》)。

因之,至少在汉代,“佩、带”仍然是关乎封建等级礼仪的服饰制度的重要部分。
在“礼玉”式微乃至用玉平民化的后代,“玉带”应该是先古“玉饰佩带”的一缕不绝遗响。

综述之,“佩、带”的礼玉之要,不在是刀还是剑,而在于玉饰,及其不同的质地、颜色的玉的装具与佩带。刀剑本身的区别并不重要,就像说文古字“剑”从刃也从刀,虽有双刃特征区别于刀,却在古人眼里也是可以“从刀属”的。

这样,去理解《释兵》所谓:“佩刀,在佩旁之刀也。或曰容刀,(毕沅曰:公刘诗云:‘何以舟之?唯玉及瑶,珌琫容刀。’毛传:‘舟,带也。’郑笺:‘民爱公刘之如是,故进玉瑶容刀之佩。’)有刀形而无刃,备仪容而已”,就不会纠结于:这到底是把刀,还是剑?是把什么刀?何以“有刀形而无刃”,说的是鞘、还是“无刃的刀”?

这样的“佩刀(容刀)”可以是饰玉的剑,也可以是饰玉的刀,而“备仪容而已”的“有刀形而无刃”的“唯玉及瑶,珌琫容刀”,按图索骥能找的最贴切的标本就是曾侯乙墓出土的那一组五件玉饰装配起来的纯粹的“玉(具)剑”。


这一“柄”玉剑,出土时见其原“置于曾侯乙的腰间,长约一尺有余,共分为五节,各节之间用金属物连接,其中剑首透雕成双龙形,两面分别阴刻出龙的眼睛、鳞甲和爪等。通体用玉的玉剑,过去以为始于汉代,实际上战国早期就有了...”(引自《打开曾侯乙墓》邵学海著,2003)

这是一例确确实实的仅“备仪容而已”、“有刀形而无刃”的“唯玉及瑶”的“佩旁之刀”,既无“刀刃”,也无“剑锋”。

虽然,前引《春秋繁露》“盛饰四者”云:“剑之在左,青龙之象也;刀之在右,白虎之象也”,但实用而饰玉的刀剑并佩的形象眼下还没有见到,倒是另一例左右并佩的记载可能说明一些问题,就是前面引述过的《说苑-反质篇》中经侯“左带玉具剑,右带环佩”。两相对照:“剑之在左”就是“左带玉具剑”,而这右边佩带的不是实用的刀,而是环佩玉饰,两文附会,也许那“白虎之象”的“刀”,就是“有刀形而无刃”、“其本曰环”的玉质佩饰,即如曾侯乙墓出土的色白质纯的“玉剑”,亦即是“佩刀(容刀)”的原本真相?

至此,觉得应该查看一下曾侯乙墓“玉剑”的考古发掘报告,因为知道一同出土的还有一件玉首铜刀。
不知道这两件刀剑出土时的服佩状况能否为上面的猜想提供什么帮助,或者另有其他玉具的贴身服佩的刀剑出土,也可以直观那时的玉具刀剑是否存在上面记述的左右服佩的制度。


不知是不是出乎意料或者恰如所愿,反正“巧合”出现了:“玉剑”和“玉首铜刀”确实同出于墓主的腰际。

《考古学专刊-丁种第三十七号:曾侯乙墓》(1989):
“图三四(B)墓主内棺第二层器物分布图(编号标注,约当腰部--此注):...92玉带钩,93金带钩,94玉带钩,...97玉带钩,98玉首铜刀,99玉剑,100玉环...”(图12)

“玉剑,一件,完整。青白色。出自墓主腰腹间,是一把带鞘的剑。有首、茎、格、璏、鞘、珌等。分为五节:首、茎、格、鞘、珌分别各为一节,各节用金属物连接,不能折卷。...璏位于格的一面,作勾形,与格同属一节,并用同一块玉料雕出。剑首透雕成双龙形,两面阴刻出龙的细部(眼、鳞甲、爪等)。格透雕,并单面(无璏的一面)雕刻云纹。除首、格外,其余(包括有璏的一面)皆素面。...通长33.6、宽5.1、中厚0.5厘米。剑为不实用的装饰品...战国虽已出现装在铜剑上的玉质剑饰,而剑上(铜、铁剑)的玉首、格、璏、珌俱全被称为玉具剑者,过去认为是始于汉代。然此剑已通体用玉。”(图13)

“玉首铜刀,一件。出土时位于东室墓主内棺骨架腰腹部当中,刀尖斜向左上方。刀身、茎为青铜,首为青玉。刀身两面刃,截面棱形,前锋如剑形。...刀身下刃长于上刃,长出2.1厘米。...玉环柄呈圆角长方环形...玉质青中带蓝点有光泽。玉首四角原有缺损并夹有酱黄色杂质,刀茎表面有金黄色块斑,茎首交接处的龙头颈部残存红漆,刀身黑色闪亮。此件保存完整。通长22.3、刀身宽1.8、茎宽0.7、茎长7、身长13.5、首长4.2、宽3.4、厚0.3厘米。”(图14)

---观察分布图,98号玉首铜刀斜置叠压在略似横置的99号玉剑上。虽然报告说:“墓主为仰身直肢葬”,但图上显示墓主头部侧倾偏向其右侧,故图上只见其左眼眶,怀疑因为下葬时棺椁遭到振动倾斜导致尸体偏向右侧,如确实,按叠压关系,上部的98号“玉首铜刀”应该是佩在墓主身体的左侧,而99号“玉剑”则是佩在墓主身体右侧,肉体腐去,两器形成叠压。再观察这“刀”和报告叙述,更像是一柄曾经带鞘的玉首铜剑;而那青白玉质的“剑”,前面说过就是符合“唯玉及瑶,珌琫容刀”文献记载的“佩刀”。这样的服佩位置,也恰好符合“剑左青龙、刀右白虎”的“盛饰”,只是“刀、剑”之名也恰好要和考古报告的命名反过来,即,报告中的“玉首铜刀”应该才是“玉具剑”,而报告中的“玉剑”(也有径称之为“玉具剑”)就是古代文献多处记载的“佩刀(容刀)”。


显然,这样模仿实际刀剑形象而成的“佩刀(容刀)”纯粹是礼仪等级的装饰,没有任何刀剑应有的实用价值。而同时兼顾礼玉装饰性和刀剑实用性的“玉具”刀剑,成为“礼崩乐坏”、“战兵不息”时代的更兴盛的选择,也是可以想见的自然。也许,“佩刀(容刀)”的名实因此而发生变化,实用型的玉具剑、玉具刀渐渐潜替纯玉的“佩刀(容刀)”的名实,进而造成名实之间在历史进程中的扑朔迷离,致以古名冠于今实,恰如刻舟求剑,愈远本源。名实之间的乖离,或许说明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以上,待更证。

 

三,刀剑的佩系


“璏式佩剑(刀)法”(图15)、“穿带扣佩刀(剑)法”、“附耳式佩刀(剑)法”,分别对应着刀、剑鞘上固着的不同形制的剑扣(剑鼻)而言的,是今天考古学界的分类。也许还有其他的实际的佩系法,我没有读到或者还没有定名(图16),比如不那么讲究的最简便的径直往腰带里插别或扛在肩上的“汉代伍伯式”的(图17)。这些初识看似简单,实则其源起和流变也挺复杂。即便如“璏式佩剑法”一种,也有剑璏安装位置究竟是重心在上还是在下的问题。


多数观点依据部分考古现象认为:剑璏应该是重心在上,这样穿系剑带后,剑柄不至于倾斜甚至垂落。不用说,这便于刀剑的快速抽拔的临战应用。


但是,在《古玉概说》中的那一幅图例,却显示了剑璏重心偏下、看似不正常的装具位置,以至于作者觉得奇怪:“...其底部的方孔和鞘固着在一起,而以贯在这部分的组带为支撑点时总觉得部位过于向下,是怎样佩带的呢?这还可考。吴氏名此器为‘璲’...”


璏即剑扣位置靠下,重心在下,会使剑柄在佩系后又别无扶持的状态下倾倒,在刀剑本身和鞘口之间如果没有紧密或闭锁的装置时,还会自然使刀剑出脱坠落。从临战实用角度,这是不应该发生、也是应该可以轻易避免的,就是要重心在上,即璏接近鞘口装置固着。


但,这种如今看似不正常的、重心在下的装璏法并不是上述孤例存在的,而是还有更多文物现象可以证实,这样,这种重心向下装璏、使剑首倾倒的“璏式佩剑法”可能是一种有意为之的历史现象。


汉画像石上可以看见这样形象的例子:当佩剑者不扶持佩剑时,剑首不是保持向上,而是呈现垂首如揖甚至剑首将要触地的姿态。这只能是剑璏或剑扣装置重心偏下的结果。(图18a-o)


为什么?
想起《释兵》关于“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又敛也,以其在身拱时(‘时’又有作‘持’)敛在臂内也。”以及,《尔雅今注》:“秉、拱,执也。(注2:拱,两手在胸前相合。引申为两手合围,两手共持一物。)”


再观看这些汉画像,还有人尽皆知的孔子深衣剑履拱揖的形象,以为:这样敛在臂内的重心在下的装璏法,会使剑首在行礼揖拜时一并前倾垂首,应该是一种更多顾及礼仪的佩剑法,而不是从临战实用角度的服佩。


这样的礼仪佩剑法,可能不是贯穿于紧束的革制剑带的璏式佩剑法方便表现的,分辨秦俑和汉画,可以感觉佩系方式有所不同。究竟是否如此,具体如何佩系,有待更多观察。


此外,“解去韍佩,留其系璲...秦乃以采组连结于璲,光明章表,转相结受,故谓之绶(又名之繸);汉承秦制,用而弗改,故加之以双印、佩刀之饰...”中的“璲”,究竟是何种(样式)玉饰,具何等系佩功用,与之连结或结受的,包括“佩刀”,又是如何系佩的?仍然存问待解。


有待更多学习和知识。


此记。


图下。

 

图1

http://s15/mw690/001nAWEIty6FD4WI3x40e&690

图2

http://s14/mw690/001nAWEIty6FD4ZqijHcd&690

图3

http://s3/mw690/001nAWEIty6FD542Moy82&690

http://s8/mw690/001nAWEIty6FD550gdh67&690

http://s12/mw690/001nAWEIty6FD55QlF99b&690

图4

http://s8/mw690/001nAWEIty6FD58pyxpf7&690

http://s14/mw690/001nAWEIty6FD59o9jL5d&690

图5

http://s10/mw690/001nAWEIty6FD5bLVpfd9&690

http://s1/mw690/001nAWEIty6FD5cyfQI50&690

http://s14/mw690/001nAWEIty6FD5dnChf7d&690

图6

http://s4/mw690/001nAWEIty6FD5fxBQvd3&690

图7

http://s3/mw690/001nAWEIty6FD5hLtNoa2&690

http://s10/mw690/001nAWEIty6FD5iIIqt79&690

图8

http://s6/mw690/001nAWEIty6FD5l5Rt3a5&690

http://s10/mw690/001nAWEIty6FD5llJah79&690

图9

http://s2/mw690/001nAWEIty6FD5o3vAR71&690

http://s6/mw690/001nAWEIty6FD5oUIZvf5&690

图10

http://s14/mw690/001nAWEIty6FD5FWF1X7d&690

http://s7/mw690/001nAWEIty6FD5GPMqOe6&690

http://s7/mw690/001nAWEIty6FD5HIdiCa6&690

 

图11

http://s6/mw690/001nAWEIty6FD5K5Eqx65&690

http://s13/mw690/001nAWEIty6FD5KavQE6c&690

http://s11/mw690/001nAWEIty6FD5Kqptg2a&690

图12

http://s14/mw690/001nAWEIty6FD5NgsG1cd&690

http://s12/mw690/001nAWEIty6FD5Oc7mbdb&690

http://s14/mw690/001nAWEIty6FD5PdZiRed&690

图13

http://s7/mw690/001nAWEIty6FD5RgBEic6&690

图14

http://s5/mw690/001nAWEIty6FD5SIPXud4&690

图15

http://s6/mw690/001nAWEIty6FD5Vcpz7b5&690

http://s16/mw690/001nAWEIty6FD5Weubdff&690

图16

http://s13/mw690/001nAWEIty6FD5XLcZKfc&690

图17

http://s7/mw690/001nAWEIty6FD60CxFkd6&690

http://s16/mw690/001nAWEIty6FD61Gcmbcf&690

http://s5/mw690/001nAWEIty6FD61LTgwf4&690

图18a-o

http://s16/mw690/001nAWEIty6FD67bQOr9f&690

http://s4/mw690/001nAWEIty6FD69ofkf73&690

http://s2/mw690/001nAWEIty6FD69urRv81&690

http://s4/mw690/001nAWEIty6FD6azTlV33&690

http://s11/mw690/001nAWEIty6FD6bs68O8a&690

http://s10/mw690/001nAWEIty6FD6ckgKR39&690

http://s9/mw690/001nAWEIty6FD6darvaf8&690

http://s1/mw690/001nAWEIty6FD6e22sw40&690

http://s16/mw690/001nAWEIty6FD6eQLaD0f&690

http://s3/mw690/001nAWEIty6FD6fHlPIf2&690

http://s3/mw690/001nAWEIty6FD6gCNma72&690

http://s15/mw690/001nAWEIty6FD6hw8wu8e&690

http://s3/mw690/001nAWEIty6FD6ipeeu92&690

http://s14/mw690/001nAWEIty6FD6l4NOtad&690

http://s4/mw690/001nAWEIty6FD6lZ1SP33&690

图19a-h
一件仿汉玉剑璏标本,其工艺有点特别:璏孔没有玉匠砣磨或线切痕迹,却有类似石匠刬剔的凿痕。

http://s13/mw690/001nAWEIty6FD6pp6Ak2c&690

http://s7/mw690/001nAWEIty6FD6qi4uy06&690

http://s11/mw690/001nAWEIty6FD6rbdsmea&690

http://s9/mw690/001nAWEIty6FD6rZydy18&690

http://s16/mw690/001nAWEIty6FD6tXqdp1f&690

http://s3/mw690/001nAWEIty6FD6uOogO42&690

http://s16/mw690/001nAWEIty6FD6vHOnt8f&690

http://s13/mw690/001nAWEIty6FD6wvQXGcc&690

图20
一柄现代仿汉玉具剑,四件玉具完备。

http://s7/mw690/001nAWEIty6FD6zzrQqb6&690

http://s16/mw690/001nAWEIty6FD6zIXF52f&690

http://s3/mw690/001nAWEIty6FD6ALWXo92&690


(资料多得自网络图文检索,谨此说明并致敬礼和感谢!)
(20131225-20140108)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