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9年市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课例(4)——《吻火》

(2019-07-12 09:18:33)
标签:

党红英

高中

优秀课例

语文

Kissing the fire( )》教学设计

修武县第一中学  崔楚楚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手法

    2理解热烈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热烈而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31年11月21这样一篇报道诗人徐志摩因飞机失事遇难,享年35岁,他就这么如一朵云般轻轻的走了,只留给世人一个飘然的的背影。消息传来,震动了整个文学界,多少文人颤抖着双手写下对他的怀念。在众多悼文中,有一篇却显的十分与众不同且让人记忆犹新,这便是《Kissing  the  Fire(吻火)》。(板书)今天,我们就走进这篇文章,一起去感受它独特的魅力与意义。

首先,齐读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景)

二、学习新课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思考自己理解和不理解的地方在哪里。

预设:学生相对理解徐志摩的人生态度,而不理解的地方集中在对徐志摩眼睛的理解

2.并结合文本,分析徐志摩的人生态度

预设:徐志摩的人生态度十分积极,他热爱生命,追求光明和温暖,对生活永远充满好奇和探索,对待生命中可能出现的不幸和灾祸也坦然处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品析语言来感知徐志摩的人生态度)

3.文中如何形容徐志摩的眼睛?

预设:“…他那双银灰色的眸子…”

“…可是我每次看见他那种惊奇的眼神…”

“…他的眼睛又有点像希腊雕像那两片光滑的,仿佛含有无穷情调的眼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重读本文,根植于文章品析对徐志摩眼睛的描写)

4.再读课文,如何理解梁遇春对于徐志摩眼睛的形容?

预设:深邃、神秘 、沉静

简单、优美 、灵动

拥有无限可能、包含着对人生的无限热爱与惊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深入理解徐志摩的内心世界,并分析其眼睛的特点)

5.梁遇春与徐志摩并无过多交集,却能对其灵魂进行深刻刻画,是因为梁遇春本身留给世人的就是一个蹈火者形象。

结合梁遇春的《观火》与课文,谈谈你对徐志摩和梁遇春共有的人生态度的看法。

6.听读课文,感受梁遇春和徐志摩共有的如火的人生态度。

7.本文是一篇悼文,却没有记叙徐志摩的生平,只是写了吻火的言行和银灰色的眸子这些细节,但他的音容笑貌却已跃然纸上,形神兼备。作者这是用了怎样的手法呢?

预设:以小见大。

举例:散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通过一场精彩的演讲,展现梁启超卓越不凡的大家风范;

   诗词《定风波》通过一次遇雨的经历,表现苏东坡超然洒脱的人生境界;

   小说《最后一课》通过一个最后的课堂,体现都德悲愤沉郁的爱国情怀。 

这也是各类文体中常用的手法,小处着墨、大处着眼,用细小的选材折射博大的意义,见微知著,达到“一叶落而知秋至”的效果。

(板书:以小见大)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讲解研究自然引出手法,使学生对其感受更为深刻,并能学以致用)

三、拓展思考

作者眼中的徐志摩是真正的徐志摩吗?

四、小结

梁遇春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选取了吻火的言行和惊奇的眼神,这二者互为表里,共同凸显了徐志摩的人生态度,文章虽寥寥数语,却已展示了一个诗人浪漫而炽热的灵魂。这确实是一篇精彩而独特的怀人散文。

五、作业

请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个你身边的人,通过描写其眼睛来展现其内在精神世界,字数不限。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加深对“以小见大”手法的理解,并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六、板书设计

Kissing the Fire

                     梁遇春

 

2019年市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课例(4)——《吻火》2019年市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课例(4)——《吻火》热爱探索           光明温暖

2019年市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课例(4)——《吻火》2019年市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课例(4)——《吻火》                                   

坦然面对           不幸灾祸

 

以小见大

 附教学反思

 虽千万难,吾往矣

我没有想到,第一年进入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我,竟然能顺利的完成了语文优质课这个大任务。两个多月的反复打磨和准备,让我迅速成长。但是,我的比赛虽然顺利的结束了,但是我的思考却没有因此停止。我的课堂还显稚嫩,我的教学还显单薄,我还有很长的路还走。

关于优质课的准备,我算是比较完整的呈现了,但是不管是对于课堂的掌控还是对教学的设计,我都还存在着巨大的不足,主要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与学生真正融为一体,教和学没有紧密结合。作为年轻教师,对于课堂的掌控还不熟练,在面对优质课这样的现场展示课时更会因为紧张而失去对课堂的掌控力,只急于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缺失了对学生的接受与感受的关注。这节课从表面上看比较热闹,但是上完课之后我一直在思考,学生真正读懂文章了吗?真正理解文章的精神内涵了吗?真正听到文章背后作者的呼喊了吗?显然是没有的。从表面上看,学生配合的很好,但这仅仅是学生出于善良而对我的配合,而不是真正以他们为中心的互动,很大程度上,学生在被我牵着鼻子走,我急于向他们传递答案,而非陪伴他们真正深入进去去思考去领悟,没有注重课堂的生成,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有些为了评价而评价,只有赞美而没有指出缺失,不够中肯。加之一些问题设置过于浅显,几乎就是让学生在做“证明题”,即给出学生结论而让学生找答案,这其中就失去了学生个性化的思考和解读。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敢于把课堂交给学生,不要仅仅只注重传递,而更要注重生成。

二、对教学的设计缺乏高度。新课标理念已经逐渐渗透入语文教学,尤其是四个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习任务群,高考语文试题也越来越显露出这些倾向。那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也应该逐渐渗透这些理念。这次参与是优质课比赛,听其他几位老师的课,让我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新课标学习、理解和应用上的缺失。这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焦作一中李晓老师的课,李晓老师的课实质上就是一个学习任务群,将三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解读,无论是开篇任务的设置还是最后对文章精神世界的总结,都将语文核心素养贯穿了进去,不疾不徐,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感受领悟,而不是纠结在固定的答案上。注重了知识的迁移,也注重了学生思辨力的发展,创设情境让学生投入其中。李晓老师看似是无为而治,实则是对课堂有着高度的理解与把握,这是特别值得我学习的,只有老师站在了一定的高度上,有着对课文深度的理解和解读,才敢于运用这样的课堂,也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全身心投入其中,在课文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而且,李老师的一节课将三篇文章放在一起,也没有缺失对任何一篇文章精神内核的探寻,有舍才有得。反观我自己的课堂,对于一篇选修的课文有一节课的时间也只是让学生学习了皮毛,这就是因为对语文学科精神的理解不够透彻,也是因为我的语文课没有高度,才会束手束脚,不敢向前。

三、自身的业务素质不过硬。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高中语文教师,我总是对高中语文课程充满了敬畏,很多时候,我就是在一边学一边教,不管是对于语文知识还是教学方法,我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进入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之后我才明白,什么叫厚积薄发,想要学生在如此紧张的学习生活中静下心来学语文,需要老师拥有足够震慑住学生的知识量,而我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大量的翻阅资料并不断向老教师请教,才能在课堂上勉强让学生提起兴趣。大量的文言知识,深厚的诗词典籍,这些几乎都需要我一直不断的学习。不仅仅是如此,对于各类作品内在精神的理解还需要有更多的人生体验,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语文课是温润的。同时,对于教学方法的把握也不可或缺。让学生感知语文的美是重要的,但无论是学生、家长、学校还是社会,对于语文更关注的还是成绩,仅有知识,而没有教学方法的老师,也是很难站住脚的,所以在教学中也必须有方法指导,让学生知道语文考什么,怎么考,以及怎么应考。不能陷入文本演习的圈子,而要通过文本,掌握方法,感悟精神。只有让学生不仅获得快乐也获得成绩,语文课才能走得更远。

两个月,一节课,我的第一次优质课之旅算是圆满结束了,是挑战,更是成长。我很庆幸我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让我在刚刚进入高中语文教学世界就能有如此令人进步的体验,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让我坚定了自己要努力走下去的决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