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典篇目名师备教策略——《窦娥冤》

(2010-05-05 20:22:14)
标签:

高中

语文

杂谈

分类: 语文教学

 

 

河南省焦作市第一中学  党红英

 

学情分析策略

    所教班级为河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高二理科。其中城市学生占90%,男生占70%,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烈,自身知识杂而无序,特别是对中国古代戏曲知识,无论是兴趣还是相关知识点,都不成体系。况且,由于时空的距离、观念的差异,在高二是他们第一次接触中国古代戏曲,虽然有一部分同学在口语表达中对《窦娥冤》不是一无所知,但也仅限于“我比窦娥还冤”的口头禅上,在阅读和欣赏上会有较大程度的障碍,存在相关知识背景、文化背景的缺失,因此,整合必要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乐意走入文本、解读文本的一把钥匙。

    更为严重的是作为理科生,对语文的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近几年高考中,戏曲成为高考试题中的盲区,因此本部分内容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但可喜的是,理科学生毕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再加上他们对作为语文老师的我的认可,所以,从激趣入手,带领他们走入文本,最终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务应该不是难题。

文本定位策略

    本文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单元是学习中国古代戏曲,单元教学重点是学习古代戏曲的语言和艺术手法。语言方面包括反复诵读,增强语感;仔细揣摩,注意戏曲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艺术手法方面包括古代戏曲常见的浪漫主义和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文本安排侧重于对形象性较强的文学作品进行品味和鉴赏,意在全面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围绕单元重点,《窦娥冤》一剧作为单元的开篇之作,应使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理解剧作者是如何通过“性格与冲突”来揭示作者的人生观念和理想的,同时使学生通过体味、鉴赏这部戏剧名作的语言特点、艺术表现手法,品味其带来的审美感受,为下面的学习奠基引趣。

    现代西班牙戏剧家洛尔伽说:“戏剧是提高国家水平最富有表现力,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是衡量一个国家的伟大和衰落的温度计。”很显然,教材的编者是想把中国古代戏曲中的经典之作展示给学生,理解所选戏剧片段的思想内涵,把握戏中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了解戏剧文学的基本特点,让学生把戏剧当成美的对象来欣赏,让学生在戏剧文学的鉴赏中张扬生命。从而提高对戏剧作品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目标确立策略

    作为单元中第一篇,必要的基本戏剧知识是学生解读文本的敲门砖,所以对文本的基本解读所需的基本知识,应成为知识与能力目标的任务。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把握全剧的故事情节并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掌握戏剧的主题,鉴赏性格与冲突;理解剧中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戏剧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它来源于生活,尽情地展现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做到心、口、肢体全动员。因此,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确定,应为学生在参与的活动中,感受艺术熏陶的同时,也感悟生活的真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角色饰演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品味鉴赏戏剧语言的独特个性魅力。

    《窦娥冤》正是反映了中国元代黑暗的社会现实,而作者是以戏剧方式代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而鸣不平,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挣扎,通过价值观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认识到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从而引导学生努力做到知人论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窦娥的反抗精神及社会意义。

教法选择策略

讲读结合:引导学生收集有关戏曲的基本知识,教师点拨式的解疑为文本的解读奠定基础。

读背结合:抓住重点曲词,引导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深入领会其思想内涵。

精析启迪:交给学生必要的审美底线。

角色还原:在理解剧情的基础上,通过角色饰演,利用课本剧等形式实现情感体验。

多媒体辅助:直观欣赏戏曲片段,在比较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鉴赏审美能力。

关于戏剧,学生一般在进入学习前,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更多停留在经验层面,比如把悲剧仅仅理解为悲惨、悲伤等,缺少理性的深刻和全面系统,教学中可从学生的“前理解”入手,主要利用以上五种教法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对本剧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并有兴趣进一步研讨下去。

文本解读策略

《窦娥冤》全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著名戏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元代杂剧的扛鼎之作。全剧共四折,教材节选的是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全文字字关情,句句含泪,作者把满腹哀婉的血泪深情充溢在字里行间,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主人公的善良品格和不幸遭遇,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科白曲词相得益彰,人物形象立体可感

元代杂剧的语言历来有“文采派”和“本色派”之分,而关汉卿既熟悉舞台艺术,又具有很高的语言天分,他的戏曲语言既本色又当行,“入耳消融”,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也正是《窦娥冤》的语言特色。

科白极尽氛围之妙,人不语而情已出。比如,开头的一段科白,渲染了森严肃杀、淫威逼人的气氛,使人对含冤受戮的窦娥产生了无限同情,为整折戏定下了基调。“煞尾”曲文前的一段科白,以浮云凄凄,悲风惨惨的自然气候昭示了窦娥的冤屈,渲染了压抑、沉重和凄凉、萧条的悲剧气氛,为窦娥三发誓愿作一收束。

说白对话恰当凝练,细节之处展现人性光辉。课文中的说白,如窦娥向刽子手请求走后街的对白: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家正是通过这样的细节刻画她的善良,也显出其冤屈,同时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再如窦娥与婆婆诀别时的对白:向婆婆嘱托后事央求婆婆顾怜自己冤屈而死和孤苦无依,遇时节能给自己一点微薄的祭奠,并劝婆婆不要烦恼哭啼,这样的说白,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不但突出了这位弱女子的悲惨遭遇,更彰显了她美好的心灵、善良的人格。试想一个如此心地善良的百姓竟被昏官断为杀人的凶手,可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一个素来性格温顺的女子最终也作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因此,这些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也正是这些平凡不过的话语,鲜血淋漓地揭示了这个从小就给人做童养媳的小媳妇的屈辱的地位与悲惨的命运,丰富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曲词激荡如潮,场面情感似火。剧本中“滚绣球”指斥天地的曲词高亢激越,怨气冲天,紧张急促;诀别婆婆的曲词如泣如诉,哀婉凄惨,徐缓低回;三桩誓愿的曲词言之凿凿,慷慨激昂,激荡如潮。三段以质朴无华而富于韵味的曲词,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逐层深入地刻画了人物性格。与婆婆诀别时连用了四个“念窦娥”,写出了无辜获罪、身首异处、身世孤苦、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令人凄怆。同时曲白配合相得益彰。如三桩誓愿的场面,三次用白提出誓愿,三次用曲强化感情,依次以相应的四个典故来直抒胸臆。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屈而抗争的精神表达得深切感人。

2 情节节奏张弛有致,匠心彰显艺术跌宕

本折戏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窦娥谴责天地鬼神,第二部分是窦娥与婆婆诀别,第三部分是窦娥发下三大奇愿。这三部分以一个悲字贯穿:第一部分节奏强烈,情绪是悲愤的;第二部分节奏是沉郁的,情绪是悲戚的;第三部分节奏又是层递加强的,情绪是悲壮的。从整体上看,这折戏围绕着“悲”这个主旋律,以“冤”为主线,起伏跌宕,具有一种节奏上的美感,而在情节发展上张弛有度,疏密相间,跌宕多姿。比如,一开幕刽子手摇旗提刀,监斩官厉声吆喝,再配上缓慢沉闷的锣鼓声,舞台一片阴森紧张的氛围。窦娥披枷戴锁登场,呼天抢地的悲诉怒斥,更加重了悲剧气氛。眼看窦娥就要成为刀下之鬼,观众的心绷得紧紧的。然后作者却宕开一笔,转入第二部分婆媳诀别。窦娥哀怨低回的身世之叹与第一部分高亢激昂的斗争精神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她内心世界的另一面,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剧情发展明显有一顿,形成一张一弛的戏剧波澜。这一“弛”为下一“张”蓄势,从而转入全剧的高潮。而窦娥的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她发下三愿,为的是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感动苍天,让人们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愦、吏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呼告无门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女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样安排情节也是关汉卿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学理想的形象体现。他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想象,让天地震惊,人神共怒,虽然违背常理,却又合乎人情,有力地表现了广大人民要求伸张正义、洗雪天下冤屈的心愿。真是跌宕多姿,匠心独运,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3 现实与理想的冲突,练达别样人生况味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戏剧让我们在感受艺术的同时,也感悟生活的真谛。窦娥是一个善良的女子,她三岁丧母,七岁被当作抵押品一样地卖掉。当窦娥长大成亲、还未来得及享受婚姻的喜悦时就成了寡妇。尽管窦家和蔡家之间有矛盾,窦娥来到窦家是受害者,但是窦娥接二连三的打击后,还是决意要“今世早将来世修”,好生侍奉婆母,做个孝妇和节妇,并不计前嫌,善待婆母。可是不公正的世道却要把这样一位善良的、不幸而又弱小无助的窦娥毁掉,把窦娥在毫无精神准备的情况下,推进社会矛盾的激流漩涡里去,使之再次遭受悲惨的不幸:被人诬陷药死公公,屈打成招,被判死刑,为婆婆而独担死罪。不该遭殃的遭殃,应得善报的遭厄运,似乎是窦娥越善良,她的命运越悲惨,这一步一步的逼迫也反使她的性格越来越坚强。    

在窦娥的时代里,人民深受君权的迫害和神权的束缚,因为在封建道德中,皇帝(天子)是上天意志在人间的体现,人民是相信“天地鬼神明察人世是非,主持人间正道”的,而封建官吏也往往以“青天”自居。窦娥生在窦天章这个落魄书生之家,深受政权与神权的影响,当张驴儿把谋害人命的罪名强加给窦娥时,她依然相信官府能主持正义,而受的迫害越多,她才对封建社会的罪恶认识越清楚,反抗就越强烈。临上刑场时,她最终清醒过来,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社会真面目。所以窦娥并非是一开始就对官府有着清醒认识的,而是在整个封建制度和封建秩序对她撒开一面大网,使她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走上反抗的道路。即使是本折一开始,窦娥在指天斥地的怒骂后,也只能无奈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哎,只落得个两泪涟涟”。直到“三桩誓愿”,她即将悲惨地离开人世的一刹那,她的感情才喷涌而出,把斗争的矛头指向腐败、黑暗的封建吏治。可以说,窦娥的反抗也是被迫——被整个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逼出来的,越是善良的人被逼反抗,越能体现对整个社会制度的揭露和否定。

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均是无法实现的。作者所引用的典故,也基本上是传说,但这三桩誓愿却在作者的笔下一一应验,真个是“连皇天也肯从人愿”,证明了窦娥“委实得冤情不浅”。这正是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出超现实的情节,并且发生得那样合情合理,使人看不出一点牵强的痕迹,确信它就是生活的真实。这正是作者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的一种成功的表现。正是作者浪漫主义的描写,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也正是本剧最成功的一处,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人们把《窦娥冤》又称作是《六月雪》,就是有力的证明。可以说,在本折中,作者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

但有人认为窦娥是善良的野蛮人,她的誓愿——“六月飞雪,楚州亢旱”是一种复仇,一种盲目的野蛮的报复,将一己私仇扩大至整个楚州之人。但是如果不这样处理,寄希望于天地鬼神惩治贪官,恐怕会陷入常规的因果报应的结局,就不会让读者体会窦娥惊天地、泣鬼神的冤仇。文学欣赏是以情感人,当观众沉浸在戏剧的氛围中,完全忘记了其他利害关系,为她而悲,为她而恨,已达到文学作品的教育目的。如果欣赏文学时用纯现实的观点来赏析,那么文学作品便没有它独特的价值了。而审美价值,则是以情感为核心的。窦娥的誓愿从实用角度来说,的确不应当,因为它可能导致众多的人遭受灾难。但从审美的角度说,它是美的,从情感上深深打动了读者。即便是最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也只不过是作者思想与情感的载体而已。从这个角度解读窦娥的三桩誓愿,我们就会发现其“不合理”中的“合理性”。这是浪漫主义的写法,它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既然是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誓愿,我们就没必要“当真”,只要符合“艺术真实”,就是成功的作品。

有人曾对《窦娥冤》式的“中国”悲剧下过这样的评价:中国传统悲剧是给下层老百姓看的。老百姓干活累了一天,好不容易看场戏,你还跟他玩什么西方悲剧式的“崇高”、“正义”的概念,他看得下去吗?所以中国戏要热闹,要让看戏的人不用分析就觉得像在说自己的事情,就跟着它哭,哭完了找个清官平反冤案,让他觉得生活还是充满希望的,擦干眼泪回家睡觉去了,明天再接着做牛做马,心里残存着光明的幻想。这话说得不全面,但很实在。三桩誓愿使美与善被毁灭时,表现出来的不是恐惧,而是更具感染力的悲壮美。许多悲剧都是以矛盾得到圆满解决为结局。哪怕是悲剧主人公最后被毁灭了,也要用象征物来寄托他们的美好理想和愿望。窦娥虽然被杀了,但给人们的正是一种昂扬的、积极的,充满自信的基调,实现了人物性格的完美塑造,深化了主题。此外,它融进了东海孝妇周青的传说、邹衍下狱六月飞雪的传说和长弘化碧、杜宇魂化杜鹃的传说,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思接千载,神游八极,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使整个作品达到了“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发挥其特有的社会功能。

教学流程策略:

语文教学就是发现美、欣赏美、描绘美的过程。中国古代戏曲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板块,但因其艺术样式和表现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之遥,再加上高二的学生新奇而浮躁,所以接触中国古代戏剧的第一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做足铺垫。

同时,对于戏曲这样情节凸现的样式,学生在一般的阅读过程中会不费力气地找到戏曲的矛盾冲突;但怎样准确理解其语意,认识戏曲的魅力,真正领略到戏曲大舞台的广阔,生旦净末丑的丰富,手眼身法步的精湛,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必须通过教师的巧妙的点拨与引导。为此,我这样设计我的教学流程:

搜——读——思——赏——演——看——评

一、课前知识采撷——搜

1、按照我的教学惯例,每单元的第一课是本单元的总纲课,为此在授课之前,会组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由组合,自己动手,查找搜集有关本单元的基本知识,时间为新授课的前一周。因此,本次查找搜集的重点知识为元杂剧,包括:①元杂剧的特点,②发展历史,③基本形式,④著名的代表作品、代表作家,⑤代表作家的基本情况,⑥代表作品的剧情梗概。

2、利用自习课检查学生的搜集成果,并引导学生梳理成体系,由课代表将学生必须了解的部分负责整理成文字,最后由教师交由文印室统一印刷,发给学生,人手一份。

学生查找搜集的过程其实是主动接触知识的过程,同时在一步步的明晰细化中对元杂剧的兴趣也不断地加深,为下一步的深入研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堂知识探究——读-思-赏-演-看

教师设计简洁而有吸引力的导语,激趣导入。导语的设计中既有学生未知的内容,也应有学生未知的知识,让学生在知与未知中走入新的教学领域。

1、阅读文本,感知冲突——读

阅读一直是语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特别是对于借助口头表达的戏曲文本,朗读应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第一环节,学生只有通过目视口诵,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体味文本的形象设计的匠心。为此,在接下来的阅读环节,一般按这样几个步骤:

①精读文本(不放过一个阅读符号,尤其是注释内容)

②泛读文本(整体感知文本的情节安排、矛盾冲突、人物形象)

③选读文本(找出自己情感的共鸣点,并选出兴趣点的曲词熟读成诵)

2、疑点研讨,撞击火花——思

课堂需要生成的空间,而对文本的解读和欣赏,更需要学生以自己的经验从大千文化和世事沧桑中品味人类的喜怒哀乐,把文本作为探讨对象,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体现不同的人生、丰富的生活与思想。为此,在前面充分读的基础之上,问题引领,放开手脚,让问题在课堂中弥漫,在学生个性的研讨中,撞击出思维的火花。

教师的问题引领:

①窦娥冤在哪里?

②在“端正好”中,哪几个词语可以看出窦娥的冤情?这支曲子集中表现了窦娥的什么感情?

③在“滚绣球”中,窦娥质问了什么?痛陈了什么?否定了什么?

④三桩誓愿的目的何在?

⑤窦娥指斥天地的不公,为什么在临刑前又把自己的昭雪寄希望于上天?

当然学生可以尽情地问,但问的顺序和范围可由教师调节整理:

①学生在自己的研读中积累问题,然后集体研讨。

②教师点拨式问题,先行罗列,学生顺序解疑,质疑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但主线由教师掌控。

3、美点赏析,感受审美情趣——赏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部文学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但对文本的赏析再怎样的不同,审美的底线应该是一致的,况且高二的学生其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成熟,存在一定的审美偏差和审美误区。本环节教师必须把审美底线交给学生,这也是他们今后破解此类文本的基本钥匙。同时,也要肩负起传承经典名著的责任,不能轻易地否定它以出新。因此,本环节由教师总结升华,强调三方面的审美基点:

①语言——本色

②情节——跌宕

③手法——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此部分内容参看前文的文本解读部分)

4演点尝试,看点拓展,品味经典传奇——演、看

学生的学习是学生经验重构的过程,在文本的阅读欣赏中不可避免地会在他们的头脑中产生众多的画面,而剧本正给了他们很好的演绎资源,学生自身的经验与文本经验冲突、融合,从而凸显其个性解读。优秀的创意、别具一格的想法会喷涌而出,最具表现欲望的高二学生会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来展现自己对文本丰富多彩的解读,品味经典传奇,升华人生况味,具体安排为:

①开设课本剧,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组合,自己截取课本中的片段,按照自己的理解演绎作品中人物的悲喜人生。(时间为5分钟)

②教师设定片段,学生同台竞技。教室是舞台,同学是观众和评论家,现演现评。

③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窦娥冤》的相关视频,在比较中品味艺术家演绎传奇经典的魅力。

这样在“演”中研读文本,在“研”中思考人生,在“看”中升华思考和感悟,同时不同的解读方式却达到了解读作品的共同效果,在众多人的不同解读、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达到了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真正实现了审美体验。

三、课外拓展沉淀——评

①读本链接

阅读读本中田汉的剧作《关汉卿》

②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学评论,可针对《窦娥冤》的科白、曲词、语言艺术、艺术手法等,成果装订成册,在班中传阅。

古代戏曲非常注重艺术技巧的运用,本剧更是体现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运用了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这些艺术技巧都是我们在写作中应该运用的。学了本剧后,鼓励学生进行改写或者戏曲创作、戏剧评论,并将优秀的作品装订成册或办成报纸形式,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使学生在相互的学习中提高写作水平。通过这样的拓展,沉淀人生智慧沧桑。

本文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八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母亲节的温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