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的陆河,有一种树叫“红椎”

(一)前言
在汕尾的陆河南万镇,有个小山村叫“横坑村”。这个村因为一种树出名了,它就是“红椎”。我已经是第二次来这里看红椎了。
据说,“红椎”有很强的“萌发力”。观察接地处的板状根,竟然能生长出枝条,即“根出条”。我们知道,许多树种在被伐后,会在伐桩上长出新的枝条,即“荫芽条”,“红椎”也不例外;有趣的是,“红椎”的“根出条”特性,使它能长成独立根系的个体,完全不同于“荫芽条”;按生物上的说法,它是一种“无性繁殖方式”,让其在这个世界拥有多维空间的“生态位”。另外,“红椎”还是一种土壤酸性指示植物,喜欢疏松、肥湿和深厚的土层;满足这些条件,它的生长就良好,能快速生长。
红椎,木质坚硬,耐腐抗虫,算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木匠特别喜欢红椎,因为干燥后开裂小,握钉力强,切削容易,刨削光滑,胶粘与油漆性能好,是打造家具、造船、车辆、建筑和农具、工具等良材。红椎树,俗称红梨木,是制作高档家具的优选木材,经济价值较高;老百姓说,就连它的果实也是宝,富含淀粉,可供食用。
(二)南万红椎
陆河县南万镇的“红椎”,年代久远。许多红椎,古木参天,至少也有上百年的树龄;横坑的这片山地上,水源充足,空气清新,负离子含量高,“红椎”是“多代同堂”,形成了难得的红椎古树群。
“红椎”的群落,几十甚至成百地在一起,错落有致地生长,一棵棵枝繁叶茂,苍翠挺拔。横坑的山谷,有小溪蜿蜒而下,不但带给这寂静的山谷“潺潺流水声”,还滋润着这里的红椎古树。难怪南万人沿着山谷,沿上山坡修筑了台阶路、凉亭、洗手间,这分明是要打造“横坑红椎古树公园”。现在,这个“公园”大体已建好,作为陆河的八大景之一,取名“南万椎涛”。
来陆河,欣赏这样一个原生态的“森林小镇”,你一定会被她的魅力迷晕。这“南万椎涛”,本身就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还能康体养生。走在这红椎林的林间观光小道,一路有峡谷中的溪流、瀑布相伴,而“红椎树”就在身旁。感谢横坑人世代的保护,才让我们有机会体验这原生态下的“原始森林”。
(三)青梅、红菇都是“宝”
横坑村,除了满山遍野的“红椎林”,还有那泡酒的“青梅”。沿途发现有青梅树,这个时候,正好青梅开始收获的季节,这里的青梅个头大,惹人喜爱,一定是泡酒的良材。广东人喜欢“梅干”,就是取自“青梅”。因此,作为一个贫困村,要利用好、发展好陆河作为“青梅之乡”这块好牌。
据说,广东的其它地方也有“红椎林”,人家利用红椎林地来大力繁殖野生红菇,很快脱贫致富。据查,野生红菇产量低,主要原因是农户缺乏科学管理技术;如果能请“能人”来南万进行指导,必然加快横坑脱贫致富步伐。通常,红椎树多的地方长出的红菇就多;如果杂树杂草丛生,就会制约野生红菇的生长;如果山地光照不合理,有的过强,有的太弱,也会影响红菇的生长;另外,气候干旱或气温过高时,红菇要么无法生长,要么长出来的菇体很小等。一句话,发展“野生红菇”需要专家,需要技术,需要培训,需要指导。那些杂草杂树及时清除,营造有利红菇生长的环境;将直升枝压弯,将过密的枝条剪掉,让椎树根周边达到强弱适中的光照度;将红椎树叶均匀地撒在地面上,让地面覆盖上有5~6张树叶厚的红椎树叶层,防止天气干旱或过热时晒死菇孢;砌多个贮水池,引来山泉水,安装水管,天气过于干旱和气温过高时对林地喷水以保持潮湿和降温,促进菌丝繁殖;生长野生红菇的林地用木桩或水泥柱拉起遮阳网并圈起来,防止牲畜践踏;对采菇道或用火砖铺垫,或用竹木铺成栈道,方便采菇同时避免行人踩断菌丝。只有这样,红椎树才能变得有“造 血”功能,真正成为横坑村,甚至南万的“摇钱树”,变昔日的“贫困村”成为陆河的“富裕村”。
这次我们来横坑,从县道123进入横坑村,旅游大吧在接近目的地时,有一个急弯,让车差一点过不去。还好,司机经验丰富,加上导游在下面指引,顺利地通过了这个危险地段;不过司机和乘客还是吓出了一身冷汗。从开始在横坑观光,到去陆河用餐,司机心里很不高兴。我想,打死他也不想再来第二次冒险。来这里的每个人,不但是“观光客”,也是“宣传员”;在当今这个旅游世界,“口碑”是重要的宣传方式。因此,那个转弯处一定要加宽,让人家过得放心,来得舒心。另外,进入景区的路比较窄,只容一辆车通过,无法会车。还有,从“入口处”的指示牌“南万椎涛”到上山处还是土路,下雨后变得泥泞不堪,大大破坏了赏美景的心情。一定要替游客想想,多方筹措资金,尽快打造好陆河八景之一“南万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