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芒萁----清热利尿,祛瘀止血

标签:
杂谈 |
Dicrano pteris
pedata
水龙骨目里白科芒萁属真蕨类植物的1种。又名铁狼萁,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各省区;朝鲜南部及日本。根状茎细长横走,叶片疏生,叶轴一至二回或多回分叉,各回分叉的腋间有一个密被绒毛的休眠芽,并有一对叶状苞片。在第1回分叉处基部两侧有一对羽状深裂的阔披针形羽片;末回羽片披针形,蓖齿状羽裂几达羽轴。叶片下面多少呈灰白色或灰蓝色,幼时沿羽轴及叶脉有黄色绒毛。孢子囊群小,生于每组侧脉的上侧小脉的中部,有孢子囊5~7枚。
芒萁属植物生于强酸性的红壤丘陵或马尾松林下,常大片生长,有保持水土之效。生长力强,中国南方农村常割取当燃料,叶柄可编织用品。全草入药,有清热利尿,祛瘀止血之效。和本种相近的还有铁芒萁和大芒萁。
土壤是绝大多数高等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土壤的物理结构、化学性质、植物根系和微生的生长构成了一定的土壤生态条件,植物与这样的生态条件息息相关。土壤的酸碱性是重要的理化性状之一。长期自然选择与淘汰的结果,在酸性土壤上保存了一批只适应于酸性土壤生存的植物,称之为酸性土壤指示植物。该植物的出现可以作为土壤酸性的标记。
芒萁分布于长江以南,大量生长于酸性红壤的山坡上,是酸性土壤指示植物。该植物对生态条件的考察具有重要意义。
芒萁
别名:草芒、山芒、山蕨、虱槟草、乌萁、芒仔、穿路萁、路萁子柴、鸡毛蕨、筲萁子紫、反蕨叶、蜈蚣草、硬蕨萁、狼萁草、蕨叶草、芒萁、蕨萁、蓈萁、铁蓈萁、铁芒萁、铁蕨鸡、硬脚萁、狼萁蕨
拉丁植物名:Dicranopteris pedata(Houtt.)Nakai[Polypodium pedatum Houtt.;Dicranopteris dichotoma(Thunb.)Bernh.]
里白科多年生草本,高30。根状茎横走,细长,褐棕色,被棕色鳞片及根。叶远生,叶柄褐棕色,无毛;叶片重复假两歧分叉,在每一交叉处均有羽片(托叶)着生,在最后一分叉处有羽片两歧着生;羽片披针形或宽披针形,长20,宽4,先端渐尖,羽片深裂;裂片长线形,长3.5,宽4,先端渐尖,钝头,边缘干后稍反卷;叶下白色,与羽轴、裂片轴均被棕色鳞片;细脉2-3次叉分,每组3-4条。孢子囊群着生细脉中段,有孢子囊6-8个。
生态环境:生于强酸性的红壤丘陵、荒坡林缘或马列尾松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和甘肃南部。
药材基源:为里白科植物芒萁的幼叶、叶柄。其药名为:芒萁骨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功效分类:活血药;止血药
考证:出自《福建民间草药》
性味:苦;涩;性凉
归经:肝;膀胱经
主治:妇女血崩;跌打损伤;热淋涩痛;白带;小儿腹泻;痔瘘;目赤肿痛;外伤出血;烫火伤;毒虫咬伤
1.《福建民间草药》:活瘀止血,利尿解热。
2.《陆川本草》:止血,生肌,行气。治刀伤出血,伤口溃烂,疝气。
3.《湖南药物志》:叶,捣烂敷蜈蚣咬伤。
内服:煎汤,9;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敷;或鲜品捣敷。
全草含原儿茶酸(protocathechuic acid),莽草酸(shikimic acid),阿福豆甙(afzelin),槲皮甙(quercitrin),对-β-芸香糖氧基苏合香烯(p-β-rutinosyloxystyrene),1-(1-羟乙基)-4β-芸香糖氧基苯[1-(1-hydroxyethyl)-4β-rutnosyloxybenze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葡萄糖甙(β-sitosteryl-glucoside),豆甾醇(stigmasterol),豆甾醇-葡萄糖甙(stigmasteryl-glucoside)
芒萁骨根
药材基源:为里白科植物芒萁的根茎。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洗净,晒干或鲜用。
功效分类:利尿通淋药
考证:出自《福建民间草药》
性味:苦;凉
归经:膀胱经
功效:清热利湿;化瘀止血;止咳
主治:湿热膨胀;小便涩痛;阴部湿痒;白带;跌打损伤;外伤出血;血崩;鼻衄;肺热咳嗽
各家论述
1.《福建民间草药》:治跌打伤胸,酒水各半或加冰糖炖服。
2.《广西药植名录》:治狂犬病及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或研末。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出处《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