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0年高考语文安徽卷解析(文学鉴赏题)

(2010-10-28 14:45:32)
标签:

杂谈

分类: 高考试卷评析

2010年高考语文安徽卷解析(文学鉴赏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

     【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解析】这是诗中精警之句。解读时先要明白“壮心”指的诗人自己,也可泛指英雄豪杰。为什么会“惊”呢?就是因为“寂寞”。“寂寞”在诗中的含义指什么?这是理解诗句的关键。诗人前面写道:叛逆横行天下,人民血流成河。国难当头的时刻,朝廷文武百官,有谁请命?一个反问句告诉我们:没有!诗人禁不住大声向他们喝问:“济时敢爱死?”原来这些饱食终日的庸碌之辈,一个个贪生怕死。诗人(壮士)对此怎不“心惊”?这是第一层意思,还有一层意思是,朝中无人为国分忧,那末天下壮士呢?他们“有怀投笔”,却“无路请缨”,只能如诗人一样远离朝廷,孓然独处于穷乡僻壤。“济时敢受死?”这也是诗人惊天动地的一声疾呼,为了挽狂澜于既倒,救百姓于倒悬,他们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但是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忍看黎民百姓受苦受难,眼观江山大厦轰然倒塌,诗人(壮士)对此怎不“心惊”?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

     【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解析】部队行军打仗烟尘滚滚,用“烟尘”代战争,这是用特征代本体。锣鼓、号角是指挥作战的工具,用“号角”代战争,这是用工具代本体。“请缨”借用典故,指将士自告奋勇请命杀敌,语本《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除此之外,还有“反问”。“朝廷谁请缨?”实际指朝廷无人“请缨”。“济时敢受死?”这是指斥朝中大臣,在国难当头之际,你们能贪生怕死吗?当然,这句话也可理解是诗人的自勉之词:在国难当头之际,自当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怎能贪生怕死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

      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村那里去。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罗永才兀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他白跑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什么。

    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脚下也就到了。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呜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的。惟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的石头旁边,一锤一錾。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

    罗永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脸:你找俺?”罗永才递了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想麻烦王师傅,给洗块碑。匠人道:洗块什么样的?”“要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什么时候能成?”“打今儿个算,要十日。罗永才交了押金,匠人接了,放在地上,随手拾块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他。那纸片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罗永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然后折叠成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十日后你来拉呗。就不再理罗永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的那块石碑去了。

    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

      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茎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草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撂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下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去。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

      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坟前栽了。

      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天气很晴朗,空气却有凉意。罗永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

 (原作发表于《芒种》,作者许辉,有删改)

 []洗碑:刻碑。

    11.根据小说第至第段内容,概括王石匠的形象特点。(5)

    【答案】技艺高超,讲究信誉,为人朴实,心地善良,从容淡定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最重要的是从文本实际出发,不给人物乱贴标签。文章第②段介绍,王石匠靠刻碑为生,“手艺很好”。第④段描写他刻碑的场景:“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显示了他的高超手艺。第④段写罗永才对王石匠的感慨:在这纷繁的世界里,“惟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的石头旁边,一锤一錾。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表现了他的无欲无求,超凡脱俗,像一个敲钟念佛,入定修道,心如止水之人。第⑤段描写王石匠罗永才的对话及动作神态,除了必不可少的与洗碑有关的言行外,没有一丝的多余,可以看出王石匠为人率真质朴,不善言谈。第⑥段再次描写王石匠与罗永才说话:“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这与上文恰成对照,从上文的对话看,王石匠待人仿佛冷若冰霜;从这里看,原来他内心有一团火,他是那么善解人意,体贴入微。

12.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6)

   【答案】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解析】文中有多处景物描写,它们的作用各不相同。开头描写:“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这是以动写静,用春夜的静反衬罗永才内心的不宁静。第③段描写:“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这是罗永才去给亡妻刻碑路中所见的景物,这段景物描写与生命的“死”形成对照,突出生命的力量。第④段“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呜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这也是景物描写,是罗永才心中想象的景物,它用以象征人世间的喧嚣热闹、纷繁杂扰,与王石匠单调枯燥的生活形成对照。第⑦段的景物描写:“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茎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永才给亡妻刻碑,心中悲楚,但眼前却是一片生机蓬勃,春意盎然的景观,这与他的心境极不谐和。正是这种不谐和,使“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景物描写恰到好处地衬托了人物内心的彷徨。这段景物描写与第③段的景物描写都暗含了一个哲理:死亡孕育着新生,人要达观的看待世事,要乐观地看待生活。

13.请为这篇小说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6)

     【答案】

示例:(1)碑        理由:是贯穿情节始终的线索;”“洗碑暗示了罗永才的心理及其转化(洗悲)过程。

2)王石匠    理由:小说主要人物之一;王石匠形象的塑造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3)转变      理由: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是故事的主要内容;以罗永才转变来表现小说的主旨。

【解析】本文可以以物命题:“碑”。罗永才为亡妻立碑,王石匠为此刻碑,“碑”是联系小说两个主要人物的纽带。也可以以事件命题:“洗碑”。本文的情节包括罗永才订碑-王石匠刻碑-罗有才看碑,这几个过程可以用“洗碑”概括,而且这样命题也暗示了小说主题,“洗”和“碑”连在一起,就使“碑”有了谐音双关的意义,既指具体实物“碑”,也指表示情感的“悲”,洗碑,既可理解是刻碑,也可以理解为用立碑的方式来稀释对逝去的亲人的悲哀。也可以用人物命题,如“王石匠洗碑”、“罗永才求碑”等。也可以时间命题:清明。故事发生在清明时节,叙述了一个罗永才在清明节里为亡妻立碑、扫墓的故事,以此命题,还可揭示小说内蕴的中国文化传统。

1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8)

    【答案】

示例一:这篇小说从题材来看,叙述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但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考和人文关怀。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显示了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注;用暖笔、亮笔来写人生的痛苦,看似沉重,实则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导人们直面生活的挫折和艰难。

示例二: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罗永才最终摆脱丧妻之悲,主要是受到王石匠和老山民的影响以及大自然的启迪。王石匠的淡定,老山民的坚忍,分别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他们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了罗永才,从而使得他发现了春回大地的可爱,人间生活的温暖。

示例三:这是一篇艺术上颇为精致的小说。结构上,以碑贯穿全文,讲述了罗永才四次前往山王庄的故事;同时,洗碑的故事又嵌在春夜的回忆之中,收尾圆合,别致精巧。语言看似平实,实则富有表现力,如用一连串的断句描述王石匠的动作,表现出王石匠的淡定从容,极富神韵。

【解析】答案示例一,根据题目“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但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考和人文关怀”,分析了小说取材的特征,用平凡人的平凡题材,写出了含意深刻的文字。示例二,根据题目“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分析了这篇小说蕴含的儒、道传统文化。示例三,算是自由发挥吧,因为题目有“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之语,分析了小说在结构上的特点。需要注意的是,这篇小说蕴含的文化传统极其丰富,远不止答案所说。小说写的是清明扫墓一事,而这事件的本身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表现,扫墓是悲痛的,但时间却选在初阳,正是万物复苏之时,小说对此有多处的描写,这里暗含了古人对于生死关系的辩证认识。再看小说所描写的人物,小说实际上写了三对夫妻,一是罗永才与他的亡妻,小说着力写出了罗永才的亡妻之痛;二是王石匠与他的亡妻,小说采用的是暗写的方法,罗永才第一次为什么没有见到王石匠,很明显,他是给亡妻扫墓去了;王石匠为什么特别能理解罗永才的悲痛,因为他是过来人;三是那个七十七岁的老汉与他瞎眼的妻子,小说正面描写了他们相依为命,老来厮守,读来动人心魄。小说通过这样的描写,讴歌了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种最可宝贵的精神,那便是夫妻之间至真至纯,而且至死不渝的爱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