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语文山东卷解析(文学鉴赏题)
(2010-08-09 13:22:16)
标签:
杂谈 |
分类: 高考试卷评析 |
2010年高考语文山东卷解析(文学鉴赏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1)
【答案】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给2分(答远离尘世给1分)。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给1分。
【解析】
这首诗的诗眼在首句的“奇”字,凤凰“奇”在什么地方呢?诗人通过描写她“饮”“栖”“鸣”“望”四个动作,生动地表现了她的奇特之处。她饮清甜的泉水,不食人间烟火,圣雅高洁。她栖息野外山冈,不居凡世之屋,远离尘世,超凡脱俗。她鸣叫的声音宏亮得响彻九州,表明她极有才能。她举目远眺,雄视八荒,表明她志向高远。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这首诗远用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给2分。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自己)(给1分),抒发了诗人孤独苦闷的无奈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感。给2分,(只答怀才不遇或失意给)
【解析】
此题前一问是对诗体特征的把握,后一问是对诗的内容的理解。从诗体看,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的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言在此而意在彼。诗字面写凤凰,实际上是写人。写什么人?一说写诗人自己,一说写诗人的好友嵇康。两说均可。从诗的内容看,前一部分写凤凰之奇,歌颂她的高洁品格、杰出才能和远大志向。后一部分则写她的悲惨遭遇,“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商风”,暗喻司马氏王朝,此句是说饱受司马氏王朝专制统治的摧残。“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意出屈原《离骚》:“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暗喻不愿与司马氏王朝同流合污。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感叹生不逢时,内心悲伤痛楚。非位,指岁运不当其位,即“背时”之意。《素问•六微旨大论》:“非位,岁不与会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问题。
于是,祥子找到了包月,就去住宅门;掉了事而又去拉散座,便住在人和厂。
不拉刘四爷的车,而能住在人和厂,据别的车夫看,是件少有的事。因此,甚至有人猜测,祥子必和刘老头子是亲戚;更有人说,刘老头子大概是看上了祥子,而想给虎妞弄个招门纳婿的“小人”。这种猜想里虽然怀着点妒羡,可是万一要真是这么回事呢,将来刘四爷一死,人和厂就一定归了祥子。
这个,教他们只敢胡猜,而不敢在祥子面前说什么不受听的。其实呢,刘老头子的优待祥子是另有笔帐儿。祥子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新的环境里还能保持着旧的习惯。假若他去当了兵,他决不会一穿上那套虎皮,马上就不傻装傻地去欺辱人。在车厂子里,他不闲着,把汗一落下去,他就找点事儿做。他去擦车,打气,晒雨布,抹油……用不着谁支使,他自己愿意干,干得高高兴兴,仿佛是一种极好的娱乐。厂子里平常总住着二十来个车夫;收了车,大家不是坐着闲谈,便是蒙头大睡;祥子,只有祥子的手不闲着。初上来,大家以为他是向刘四爷献殷勤,狗事巴结人;过了几天,他们看出来他一点没有卖好讨俏的意思,他是那么真诚自然,也就无话可说了。刘老头子没有夸奖他一句,没有格外多看他一眼;老头子心里有数儿。他晓得祥子是把好手,即使不拉他的车,他也还愿意祥子在厂子里。有祥子在这儿,先不提别的,院子与门口永远扫得干干静静。虎妞更喜欢这个傻大个儿,她说什么,祥子老是用心听着,不和她争辩;别的车夫,因为受尽苦楚,说话总是横着来;她一点也不怕他们,可是也不愿多搭理他们;她的话,所以,都留给祥子听。当祥子去拉包月的时候,刘家妇女都仿佛失去一个朋友。赶到他一回来,连老头子骂人也似乎更痛快儿慈善一些。
1.第一段中划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4分)
【答案】运用了口语方言(北京方言,或有点京味儿,有浓郁的地方色彩)(2分),例如:土混混,耍骨头,紧一把儿,松一步儿,迷迷糊糊。质朴(自然、通俗)(1分);形象(活泼、生动),(1分)。
【解析】
分析作品的语言特色,要从作品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角度,或者从遣词造句入手,或者从修辞手法入手,或者从作者风格入手。这是老舍的作品,老舍作品最显著的语言风格是京味儿十足,也就是多用北京方言,例如这段文字中的“土混混”“耍骨头”“一步儿”“一把儿”“摆弄”等。其次,这段文字还用了夸张的方法,例如“他一瞪眼,和他哈哈一笑,能把人弄得迷迷糊糊的,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只好听他摆弄”,这种夸张的语言,活灵活现地描写了刘四爷的诡谲和霸道,真个儿未见虎貌,先睹虎威。
2.第二段开头对刘四爷的肖像描写,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一段对刘四爷的概括叙述,引出虎妞这一人物形象。
②内容上,突出刘四爷的“虎气”(性格),使这一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具体可感)
也可以半上述两方面结合起来回答,比如:在上一段对刘四爷概括叙述的基础上,用这一段的肖像描写使刘四爷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具体可感),(1分)(同时突出他的虎气(性格),(1分)引出虎妞这一形象。(1分)
【解析】
一段文字在结构上的作用,主要有:或结上,或启下,或照应,或伏笔,或过渡等,要结合前后文字具体分析。在内容上的作用,因为这是一段肖像描写,所以主要应从刻画人物性格入手。
3.简要概括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4分)
【答案】勤劳、朴实(憨厚老实善良)、上进(有生活上进心,有追求,有目标)、真诚自然(不卖好讨俏)。
【解析】
从祥子与刘四爷的对话看出,祥子不满足租用刘四爷的车,而用积攒的钱自己买车,说明他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不愿寄人篱下,而要独自谋生。从刘四爷“优待”祥子的那笔“账儿”看出,祥子勤劳能干,“是把好手”。从“别的车夫”的眼里看出,祥子正直,不会“卖好讨俏”。从虎妞的眼里看出,祥子性格温和,逆来顺受。上述分析告诉我们,分析人物性格,一定要结合文本,防止简单地往人物身上贴标签。
4.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6分)
【答案】
答案一、祥子。祥子是作者从正面和侧面着力刻画的一个形象。从正面运用动作语言描写等手法,从侧面,用刘氏父女来陪衬祥子,用“别的车夫”来和祥子形成对比(或用“别的车夫”来衬托祥子)。
或答:首先,小说从正面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等手法塑造了祥子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其次,用刘氏父女来陪衬祥子;再次,还用“别的车夫”和祥子形成对比(用“别的车夫”来陪衬祥子)。
(仅答“祥子是作者从正面侧面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给3分)
答案二、刘四爷。首先刘四爷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一个人物,小说从出身阅历肖像动作语言等多方面刻画了这个人物形象。其次,刘四爷是贯穿全文始终的角色,有了刘四爷才引出了人和车厂,虎妞、祥子等。再次,写祥子和其他车夫都是为了突出刘四爷的性格特点。
答案三、虎妞。虎妞尽管是作者着墨不多的一个人物,但是性格鲜明,且她是连接刘四爷和祥子的关键人物。
【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题,让考生不拘泥某一种说法,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命题者的动机不可谓不用心良苦。但是,为什么这样命题呢?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这个问题还要争议吗?小说题名《骆驼祥子》,祥子是小说的主人公,难道就不是这篇文字的主人公吗?从内容看,写祥子占的篇幅最多;从人物之间的关系来看,祥子显然处于中心地位,写刘四爷、虎妞和“别的车夫”,或者是为了引出祥子,或者是为了陪衬祥子。我相信绝大多数考生都会作如是思考,也应当如是思考,命题者想要“百花齐放”只能一厢情愿。而且,命题者提供的答案也缺乏逻辑。例如对人物用了“正面”“侧面”的描写方法,就能证明祥子是主要人物吗?“性格鲜明”,“且是连接刘四爷和祥子的关键人物”,就证明虎妞是主要人物吗?答案一会说,小说用刘氏父女“别的车夫”来陪衬祥子,一会又说“写祥子和其他车夫都是为了突出刘四爷的性格特点”,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判断是不是主要人物,首先应当从人物在作品中所处的地位来看,他是不是作者描写的中心。其次应当从人物之间的关系来看,他是不是处在中心的地位。答案背离这些基本的方法,随心所欲,任意发挥,当然无法自圆其说。
如果把这道题改动一下,效果也许会完全不同:
这段文字描写了三个人物:刘四爷、祥子、虎妞,个个都写得生动活泼,性格鲜明。但是,比较起来,你认为哪个人物写得最鲜活最生动?为什么?请说说你的看法。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问题。
“她只能活七小时”[注]
本市新闻编辑台上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3点40分。
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医生说她只能活7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他每一种药。
我必须找到某个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你能帮我吗?”
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34大道第83号。濒临死忙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立夏,两岁,现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第144街和康文特大道交汇处。
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的稀少,以致几乎不能找到它。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
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之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救援工作。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只能活7小时,除非……”
电话打到路德医院,证实了那个小孩几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即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一种血液中毒。磺胺制剂已用过了,输了两次血,都无济于事。有人提出青霉素是唯一的希望。
通过电话向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请示,并详细调查了纽约的药品公司后得知,施贵宝公司生产青霉素。
打给帕伦博士的电话被A.N.理查兹博士听到了,他在华盛顿负责科学发展局的研究工
作。“新泽西州新布伦瑞克的施宝贵实验室能提供青霉素。”查理兹博士说,“我将打电报,请他们立即定量发放。”
此后,记者们踮着脚尖走进四楼那个失去知觉的孩子房间,他费力地呼吸着,但在蓬松的丝一般的棕发下面的小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她是个可爱的病孩子。”一个护士低声说。
【注】这篇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8月,获1944年普利策新闻奖。
1.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时间,有什么好处?(4分)
【答案】①以顺叙的方式写作,条理清晰,突出了新闻事件的连贯性。
②突出时间,渲染了紧张的氛围,强调了救援效率之高,现场感强。
【解析】
新闻作为一种文体,一般分三部分:标题,导语和主体。标题概括、揭示新闻内容。导语,是新闻的开头,包含着新闻事实中最重要与最精彩的内容。主体,对所报道的内容作具体的叙述和进一步的说明,也是发挥与表现新闻主题的关键部分,可以对导语中的事实通过具体叙述来补充,也可以加进新的材料,使文章更加完备丰满。
这篇新闻一反常例,用新闻中人物的一句话作标题,她是什么人?为什么只能活七个小时?在这七个小时里发生了什么事?后来她怎么样?让读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于是产生种种悬念。这样的标题其实不是新闻标题,而与散文类似。文章的写法也与散文类似,开头没有导语,而是径奔事件的叙述。这样的写法独具心机,别出心裁,第一个作用是新颖奇特而引人入胜。文章用的是顺叙的方法,叙述中突出时间,使线索更加清楚,又能增强紧张气氛,吸引读者对人物命运的关切,也强调了救援速度之快,效率之高。
2.柯利蒂大夫为什么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4分)
【答案】在当时的情况下,青霉素非常稀少,能得到它绝非易事,新闻记者和社会各界同心协力找到了青霉素,并及时把青霉素送到了小女孩的病床前。
【解析】
这是文章的中心句,它是对整个事件的一个总结,也揭示了这个事件的深远意义,表达了对所有救援人员的高度赞美。解读时,应当首先弄明白句中的“你们”指是哪些人,然后分析事件的难度和意义。“你们”指帮助获得青霉素的博士、记者和警察们,这个事件涉及的人物和部门很多,时间紧,手续繁,距离远,寻药、运药、送药,难度都很大,但是这一切困难由于所有参与人员的同心协力都克服了。它的意义不只是救活了一个小生命,而是体现了一种精神,一种团结协作互助友受的精神,一种把生命看得至高无上的人道主义精神。所有这些,都不是任何医生可以做到的。
3.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画线部分做简要分析。(4分)
【答案】划线部分运用“慈祥”、“奄奄一息”、“焦急”等词语,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使报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明显的倾向性(或体现了对小女孩的爱心和人道主义精神)。
【解析】
传统新闻强调“客观报道”、“零度写作”,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由事实本身说话。但不是说,新闻就没有情感和立场的倾向性,它的立场可以通过对新闻事件的选择来表现,可以通过对事件详略的取舍来表现。这篇新闻基本采用传统的写法,但也有明显的倾向性。首先在材料的详略上突出病势之危,时间之紧,找药之难,手续之繁,人员之广,以此暗示这个事件非同寻常的意义,其次是穿插一些评论性的语句,例如“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只能活7小时,除非……’”,“医生们对在红头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来源并被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再次是通过对新闻人物的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例如柯得蒂大夫说的那句话,还有帕特丽夏•马隆的父母在女儿得救后神态和语言等。题目指定的这段文字主要是通过词语的选用来表达情感。
4.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①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弘扬了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人道主义精神。②歌颂了人与人之间友好互助,团结一致的精神。③增强了当时(二战期间)美国人民终将赢得战争的信心。
【解析】
从文本来看,这篇新闻写的是美国人民团结协作,抢救一个小生命的事件,它让我们看到了美国人民对生命的关怀和珍爱。从背景来看,这篇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8月,正是法西斯发动以毁灭人类,摧残生命为目的的罪恶战争。那末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表这样一篇新闻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效果呢?首先它是对法西斯的最强烈的抗议,表达了人类珍爱生命,团结友好,反对屠杀的真诚愿望。其次表现了以美国为首的,以铲除罪恶、拯救生命为宗旨的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再次,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里,透出这一丝友爱、团结、互助的阳光,让人看到了人类的未来和希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