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座学习型的城市(旅港游记二)
(2010-08-10 22:04:23)
标签:
学习型城市游记香港学习旅游 |
分类: 书生意气 |
香港:一座学习型的城市(旅港游记二)
我前面一篇也是第一篇中提到我对香港的印象是非常棒的,批评大香港主义也说了,该说说好话了,说实话好话那是澎湃的无比。
我天真的相信人是懒惰的,如果非形势所逼是不学习的。也因为人要不断的偷懒,于是发明了许多减轻人力的工具和机器,也因为有它们,我们生活就变得多姿多彩。
回来一查原来学习型城市这种称呼中国居然有很多,又看到很多城市提出要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口号,一看内容实在昏倒,又来科学发展观等等,闪,看着我好烦。没有提出实质性的内容或者执行方式,我怎么知道你要搞学习型城市啊。
在香港我看到港人同胞居然那样认真学习,那学习干劲超乎我的想象。首先第一感官上,每次我做地铁或者火车之类交通工具时,都会看到不同年龄段的人拿着报纸或书在聚精会神看;香港的秩序很好,无论在哪里都是满满的人群在排队,等待时也是那么多人在看报纸等。这种小事满街都是,港人也已经习惯。可在我看来,全民皆学,这是一股多少强大的学习氛围。香港能够在世界经济上占有一席之地,与港人的努力学习是完全分不开的。我想我去过的城市没有一个有这样的感觉,他们无论在哪里有空闲时间就利用起来,而且不论年龄层,老人带着老花镜看,年轻人也看,这样的民众,这个城市不发展,上帝都会下来逛街的。
其次,我说不上什么大理论,我讨厌那些空洞的理论。说香港是学习型城市,从书局的发达可以反映出。亲爱的弟兄们,姐妹们,福州是一个省会城市,你了解有几家信仰类的书店?尼西?伯大尼?应该还有几家吧。漳州原先有两三家,可尼西被赶搬走不知何方;活水书房改成了活水饮料吧,老板我非常熟悉,她很无语对我说:都没人看书啊,一月营业额才一两千,那可想而知利润有多少?都不计成本连店租都不够啊,凭着信心坚持了两年,最终还是生存不下来,最后改成了饮料吧,卖百香果之类的。以后她告诉我说,现在一天的营业额比原来卖书一个月还多。汗!
而香港的书局(我们说书店)总共有多少我不知道。那天我到油麻地的天主教机构“信仰生活互动坊及塔冷通心灵书舍”那,和老板杨兄聊天,一个非常开放的天主教徒。他送了我很多书,有他自己写的三本以及其它神学书籍。在他的一本书提到香港单基督教(备注下单指新教)书局有70多家,分布香港、九龙、新界各地。70多家?而且许多书局都在一些很好的商场里面,说明什么?它能在商场中生存下来,必须有生意。而我们一个城市几家就常常关门。一个学习型城市,有许多民众热爱学习,热爱看书,才能维持这些书局。我们么?还有多少人有心境抱着一本书看呢?一个急躁的社会,一个一切向钱看的社会注定是短命的,而只有学习,懂得学习才是一个城市城市发展根本途径。
某天见了一个香港灵粮堂的传道,她今天四度读神学院,我听完后吓了一跳。为什么?原来原因很简单,她说我服侍几年,感觉不够用了,于是到神学院进修。进修后回来继续有力服侍。我明白了,为什么香港那么多带着博士帽在服侍,有这样人一堆啊,难怪基督教在港人眼中是那样的正面和积极。
学习,唯有不断的学习,你,我才有在未来的社会占个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