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无语人淡如菊——陶渊明的智与真

标签:
随感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情感 |
落花无语
人淡如菊
——陶渊明的智与真
屈原、陶渊明、杜甫和苏轼被清代王国维称为中国只有的四大诗人,他认为,这四位诗人如果没有文学上的天赋,他们的人格也足以千古流传。而唐人司空图的“落花无语,人淡如菊”这句名言用在陶渊明身上恰到好处,是陶渊明人格的生动写照,更是陶渊明智慧与养真的形象概括。
落花无语,是一种谢绝繁华,淡泊名利的心境,是一种回归简朴,平和执着的状态,更是一种大巧若拙,超凡脱俗的智慧。陶渊明作为中国古代最有才情和最为朴实的一位诗人,一生虽然未受到重用,但他的洒脱和从容的生活态度,以及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使他成为了一位充满智慧的人。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通过描绘自己在人世间居住而无车马喧嚣的情景,即使在繁华的世界中也能保持内心的宁静,表达了一种内心的平静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而“心远地自偏”则强调了只有心志高远,才能感受到世界的宁静。
他崇拜“商山四皓”避世隐居,除了固穷高洁,以不欺己、不欺人外,就是不堪于“咄咄俗中恶”了。
尽管他知道“行止千万端”、“是非苟相形”,也明白“达士似不尔”,然而,“雷同共毁誉”,“人言可畏”,诋毁诽谤那可是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啊!他为人刚正不阿而得罪惹恼了权势。“惹不起,躲得起!”姑且避世隐居吧——话丑理端,这是人之常情,陶渊明也难免俗,毕竟他不是神,而是有血有肉的人!陶渊明所处的复杂纷纭的晋宋政治斗争漩涡背景分析,就会明白这样的选择,与其说是人之常情,毋宁说是陶渊明的智慧。
人淡如菊,是对那些不追求物质利益,追求精神境界高洁的人的一种赞美。陶渊明一生与菊为伴,采菊、食菊、赏菊,咏菊,充满了野趣,农趣、雅趣、 闲趣, 这些情趣的深处则是陶渊明的一种“欲辨已忘言”的养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崇尚自然,追求真我,不慕名利,选择归隐田园,与官场决裂,保持个人高洁。诗人走进自己最热爱的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借写一物、一景、一机,在孤独与寂寞中,宁心静性地观照物象,在与天地、宇宙最亲密和谐接触中,享受着山野的情趣,获得了遗失的本心。
他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也体现了他率直、不假高雅的真性情。陶渊明不仅热爱田园生活,还真正地“躬耕自资”,与农民结为友邻,实践了他的生活理想。
陶渊明一生爱菊,一生嗜酒,爱酒薄名,性淡如菊。菊花总是啸傲盛开于百花凋落的秋天,孤寂而脱俗高雅。酒,可以忘忧,可以忘记尘世之忧。他好泛菊于酒上,自斟自饮,放旷不拘,当然可以使人忘掉尘世烦恼,到达高远境界。这一雅趣,是陶渊明一生的满足。他始终深信自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隐居躬耕)是符合自然的“真”,实质是他对“返璞归真”追求的满足!
东篱之下欣然采集菊花,南山遥远悠闲地展现在眼前,飞鸟回归空气清新的深山,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诗人只须在心中享受着其中的“自然意趣”而不必言说,从而营造出一种“闲趣”,这“闲趣”有些神秘,更有些“神圣”,因“神秘”而更显“神圣”,显示诗人结庐幽居、躬耕稼穑、不欺人、不欺己的高洁,是诗人返璞归真的一生追求。
李克林2024.08.02读诗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