皱纹
(2022-06-15 11:42:32)
标签:
情感教育历史 |
分类: 情感 |
四十多年前,一篇关于父亲《皱纹》的习作让我在老师和同学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这篇习作被老师推荐到校广播里朗诵,可惜我没有听见,更可惜的是这篇文稿后来怎么也找不着了。但是,父亲的“皱纹”就像刻在我的心里一样,越来越清晰,又时时隐隐作痛,重写《皱纹》的念头常常都在脑海里翻腾。
今天,我试着开个头,用心重新去抚摸父亲的皱纹,尽管父亲离开这个世界已二十年了。
我最早发现父亲那触目伤怀的皱纹,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我刚跨出中学校门迈进师范校园。其实,上师范校根本不是我的所愿,就因父亲一句话:“想靠父母找工作办不到。师范毕业后国家包分配,有什么不好?”父亲双眉紧锁,两眼虚视望着我……突然,父亲额上的抬头纹,尤其是眼角的鱼尾纹,仿佛比往日增加了不少,也加深了许多。我欲言又止,沉默了几天后,终于放弃了许多同龄人“走门路就业”的路子,来到了离家大约几十公里师范学校。
那时的校园生活很单调,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周而复始,一到周末就归心似箭。好在家里给我配备了车——一辆父亲骑了多年的永久牌自行车。这车还好,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我心里这么想,嘴上可不敢说。其实,父亲早看出我心思,每个礼拜天都要抽出一点时间,给这“永久”的老伙计检查检查“身体”,上点儿油、打点儿气,想办法不叫这老伙计在我面前“呻吟”。
每次看见父亲衔着纸烟、眯着双眼以及他那似乎被香烟越薰越深的皱纹,在那儿有滋有味地给“老伙计”检查“身体”时,我都装着没看见,心里却不是滋味。这修修补补有意思吗?为什么不再买一辆新车,是舍不得兜里的铜板,还是丢不下多年的旧车?是没事儿可干,还是真的那么有意思?
后来,师范毕了业,我被分配到教育局工作。回到家里,我突然发现一辆崭新的“凤凰牌”自行车摆在眼前,还是当时非常时尚的“18型”!父亲说:“给你的!”看见父亲那有点儿神秘的微笑,那满脸的皱纹,我似乎明白了什么。
父亲爱好厨艺。什么红案、白案,都能来几手。尤其是刀功非常地道。厨房有几把菜刀,其中有一把是父亲利用“职权”用不锈钢特制的,加上他特有的技艺,菜板上各种原料都能被切得又快又好,此时此刻,作为一厂之长,为自己能“牟取”一己私利,显得好不惬意。谁能知道,这把刀是父亲在其工厂利用边角余料自己打磨制成,还特向财务处交了费用的。见父亲心情特好,我直接发问:“不就是一把菜刀嘛,让厂里的师傅做一把就是了,您还亲自动手,更无须付钱了!”没想到父亲的脸此刻立即“晴转阴”,脸上的皱纹好像也被吓跑了,大事不好,我迅速转移话题道:“刀在菜板上喀喀地一上一下,频率之高,您就不怕把手伤了?”这一问效果奇好,父亲的脸此刻“阴转晴”了,皱纹又爬上了眼角,他藐视地一边示范一边回答道:“握菜的手指要弯曲,跟着刀的节奏往后移动,就这样……”呵……呵……一场“风波”终于有惊无险地过去了。
菜做好了,父亲总是要在饭前喝二两。呷一口酒,品一道菜,那滋味比父亲自己脸上的皱纹还要长还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