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时檬随笔 |
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纵观古今中外,皆是如此。古人曾讲过,能当一人而天下取,失当一人而社稷危。用人事关到社稷的兴废,不可不察,不能不慎之又慎。曾国藩就是一位重人才、善于用人的杰出的大师。他兴幕府,纳英贤,广揽人才,李鸿章、左宗棠等皆出自他的门下,并使他们大有作为。他为何能够如此,就是因为其目光深远、深谋远虑,深知人才乃国之栋梁这一道理。他在广揽人才的基础上,更是深谙知人善任的重要性,同时还因材育人,堪称是世间绝无仅有的一代宗师。
曾国藩总结了一套独特的相人之术,由于是唯心论,这点仅供大家参考,但并非没有道理的。他认为:“心地邪正看眼鼻,诚实奸诈看嘴唇,功名大小看风度气概,富贵与否看精神兴旺与衰竭,有无主见看指爪,吉凶与否看脚筋,若要观察做事是否有条理,全根据言语判断。”这就决定着对选择人才的标准的认识。曾国藩主张德才兼备,但更强调人的德行。他对那些“心眼多”,以大言取宠,巧语媚上的浮滑之徒,深恶痛绝。在确定标准后,曾国藩把人才分为两类:一种官气较多,一种乡气较多。官气多的人好讲资格,好问样子,办事没有惊世骇俗之象,其失也奄奄无气,凡遇一事,但凭文书写出来,不能做到身到、心到、口到、眼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官僚习气和作风,不能深入到具体事务上去体察一番。乡气多的人好逞才能,好出新样,行事知己不如人,语言顾前不顾后,其失也一事未成。二者比较,曾国藩更厌恶那些爱摆官架子,应酬圆通,却从不实干的官僚。他深刻指出:“若官气增一分,则血性必减一分。”因此,他提倡选人用身体好、能吃辛苦之人,明白而朴实的人,和“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的人。他对曾国荃说,无才之人,即使是至亲密友,也不宜久留,恐贤者不愿与之共事。在当时亲朋好友、邻里乡亲来曾氏营中求职者非常多,他唯恐他的沅弟滥收滥用,告诫说,善于预见国运的人,看到贤良俊杰在位,就知道一定会兴盛;看到办事拖拉,无能之辈比比皆是,就知道它将要灭亡或被取代。因此,不仅要广纳人才,还必须要选好人才。
发现和网罗人才,只是解决人才问题的开端。重要的是如何使用人才。曾国藩生前获得“有知人之明”的赞誉,就因为他慧眼识人,又因材使用。曾国藩的原则是:“收之欲其广,用之欲其慎”,“采访宜多,委用宜慎”。“广”与“慎”是互为条件,互相影响的,广则人才多,多则有比较和选择的余地,才有可能慎用;广而不慎,必会鱼龙混杂,滥竽充数。慎则使用得当,使用得当就有利于事业,也有利于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形成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局面;慎而不广,必会人才匮乏,或窒息人才,这同样也是事业的大患。这就需要知人善任,量才使用。慎用,实质就是量才器使。要真正做到量才使用,重要的是善于认识人才,衡量人才要不拘一格,判断事情要不苛求,不能因木材腐朽就弃置不用,不频繁撒网就有失去抓到大鱼的机会。“不可因微瑕而弃有用之才”。曾国藩本人很注意考察人才,对于部下品德贤否、办事的原委,全都默识于心,他阅世愈深,观察愈微,从相貌、言语、举止到办事、待人等,也都在他的视线之内。最终,曾国藩幕僚四百余人,几乎人人都有顶戴,即使不是实缺官员,也有候补、候选、记名之类,无此资格者反倒为数极少。而获实任者,有二十六名督抚、堂官,五十名三品以上大员,以及难以数计的道、府、州、县官员。他保举幕僚的目的,一是客观实际的需要,再就是作为奖励部下、激励奋进的手段。幕僚追随幕主,出谋划策,出生入死,曾国藩自然酬以实惠,也是“集众人之私成一人之公”的意思。曾国藩保举人才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确实为他干事,不怕艰难,不讲条件的人,否则他是绝对不肯保举的。
曾国藩还特别注重社会风气对人才成长的影响。确实,社会风气影响一代人的成长;领导者的为人,也影响社会风气的优劣。他认为,只要芳草茂盛,那杂草自然没有生长的空间;凤凰存在此地,那野鸟用不着追赶就会逃跑而去。形成这种良性循环,关键是当政者,而促进这种良性循环,则决定于全社会是否都有这种责任心。为此,他把培养人才的方法归纳为四项:“曰教诲,曰甄别,曰保举,曰超擢”。他认为上司对下属,就如同师长对于学生,父母对于子女一样。教诲和甄别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用人才,为了保举和超擢人才。所以培养人才的四个方法,是一个整体,有着前后连续和循环作用的过程。曾国藩强调人才“皆由勉强磨练而出”,即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和实践出真知的过程。他不但对才能的形成强调磨练,对品德的形成更强调磨练。他常以恒守“清慎诚戒”四个字来要求幕僚,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他对李鸿章的磨练在当时就被人传颂。曾国藩的磨练说的理论依据是,天生的人才,或大或小,关键是要成器,要适用。不成器、不适用的人才,等于废材;成器、适用的人才,必然受到重视。他不承认天生的天才,而主张后天的雕琢,这也是对中国传统人才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他认为一点一点积累功夫的人,比起那些投机取巧,轻取轻进的人来说,似乎又钝又迟,甚至有点迂,但是他们的功底深厚,必然德成业就,琢成大器,可谓是厚积而薄发。这才是真正的成才之道。
曾国藩培养人才的办法约有三条:课读、历练、言传身教。他要求所有的部属、僚友按其专业方向读书学习,而对自己身边的幕僚则抓得更紧,要求更严格,既有部署,还有检查。与此同时,他利用茶余饭后的闲暇,结合自己的阅历与读书心得谈古论今,内容切合实际,形式生动活泼,使大家潜移默化,增长学问,扩大眼界。他还在《劝诫绅士四条》中《扩才识以待用》里提出了几条规定,既有幕僚应当练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也有对其必要性的说明,既是劝诫,也是命令,既有引导,也有鞭策,真是字斟句酌,费尽了苦心。总之,曾国藩在聚集与培养人才方面确是煞费苦心,不遗余力,他自己讲求才之道约有三端:“曰访察,曰教化,曰督责(又作严绳)”。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曾国藩幕府对士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他能扬人之长,让其成才,因而归顺他的人也如流水一样。不少幕僚受其感动,拜他为师,而并非一般草率的举动和阿谀行为。
曾国藩终因他的重人用人与育人而获得了人们的赞许,他的重人、用人、育人已成一体,高度地体现了他作为一代宗师的颖悟与睿智。
(由于时间较为紧张,本篇在结构上可能不太紧凑,还请大家谅解。下一篇为大家献上《曾国藩的为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