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时檬随笔 |
我们每个人都在活生生的现实中生活着,时而感受了社会的凶险,时而感到做人的艰难。而当我们苦苦思索做人之道的时候,翻开曾国藩留下的珍迹,首先是对心灵的震撼与惊诧,接着便是按捺不住的狂喜,然后便是从心底油然而生的一种敬佩之情。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困惑,其实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就有人给出了绝妙的答案!
首先,交往师友,不可没有敬畏之心。这一点以前曾在我的博文里提到过,仔细思量,对于我们会越来越受益。无论拜师或是交友,都全靠自己自行审视选择。如果容貌庄重威严,学问淳朴求实,见解高深豁达,就可以尊为老师;如果仅限于爱好博雅,善书能文,就可以引为朋友。但不论待师交友,都应该经常保持敬畏的心理,而不应该把他们看作和自己一样的人,以防渐渐怠慢,不尊重他们,也就不能再从他们那里得到教益了,也会从此失去这些良师益友。
第二,交友贵雅量。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都会经常听到对自己的某位友人这样那样的评价,但是我们却绝不能也是人云亦云的。友谊对于任何一人来讲,都是十足珍贵的。如果心胸不够宽宏,器量狭小的话,就不能吸取他人的长处,还不能以一个标准来强求他人。即使是一点长处,如果是对我们有益,都要广泛吸取培养自己的品行。而那些光明正大劝勉我们的人,即使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也要深深地感念其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
第三,不可仗势欺人,不可恃才傲人。即使依靠家族的势力而身居要职,仍要昼夜小心谨慎地修养反省自己,否则实在缺乏足以担当要职的德能。而自己的兄弟姐妹必须时常纠正自己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信已经得到的富裕平安的生活,免除很快招致颠覆的灾难。劝诫世人应该保持谦逊敬畏的品格,不要以为家里有人做官,就因此而敢于仗势欺人,也不能以为自己学到了一些学问,就敢于恃才看不起别人。
第四,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古代圣人为人的原则,没有比与人为善更为重要的了。以言语教人,是以善教人;以道德育人,是以善培养人,这些都是与人为善之事。然而如果只向别人施予,那么自己的长处有限,所以又贵于能够吸取别人的长处。别人有长处,则吸取过来以有益于自己,自己有长处,则施予别人,以有益于别人。人人互相学习,那么善就会无穷无尽,彼此相互施予,所以善的源头就永不枯竭。
第五,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人生最苦于不知足。如果经常怀着愧对万物之意,便是福气的载体,修养德行的途径。比如觉得上天待我深厚,就感到愧对上天;上司待我恩泽优厚,我便感到愧对上司;父母待我过于慈爱,就感到愧对父母;朋友对我恩深义重,就愧对朋友,这样就处处都是和善之气。如果总觉得自己对待万物无愧,只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上天对自己刻薄,那么处处都是违戾不顺之气,品德因自满而受损,福气因骄傲而折减。
第六,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曾国藩在同治五年致沅弟的信中提到,他们兄弟身处高官,名声远扬,应以钱少、产业少为好。他也是这样做的,房屋不求华美,周围种些竹林松柏,多留些地做菜园。家具不能买贵重的,不图雕花镂图,只求经久耐用。一则可以平日里避免别人抱有掠取的期望,在动荡的时候也可避免遭到抢掠。二是子弟看到家中窘迫的状况,就不会一味地讲究排场奢侈了。
曾国藩还有一种感悟,就是以人事与天争斗抗衡,没有比“忠勤”二字更重要的了。奸巧伪装,忠实之人可以革除他们的习惯,多数趋于懒惰,只有勤劳可以遏制他们的惰气。将来能有担负艰巨任务的人,应当励行忠勤二字,忠应该积累于平日,从不妄说开始,勤也应该平日积累,从不安逸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