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读书一得 |
透视时代变迁的个人“切片”
——《点评:二十八个半风云人物成与败》漫议
每一个年代逝去之后,人们都可以通过多种路径“返回”它。借助于人类的回忆机制,我们可以“复活”过去的情景,往日的繁华胜景或者黯淡时光,那些令人欢乐的、温暖的、忧郁的或者冰冷的记忆,都可以通过人的主观情志再度降临。由于回忆者是各各相异的,因此对同一个年代追溯复原出的情状常常是千差万别的,而众多回忆者的“总和”正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往昔。然而,这个“完整的总和”并不就等于通常所谓正史。因为“正史”这种形态经常是以摈除个人记忆和经验,“过滤”掉事物或人物本来丰盈鲜活的血色为代价的。它的“制成品”更像是置于真空中抽干了水分的花。正史当然自有其价值,但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这种形态的总结只能够在很窄的范围和很有限的空间中产生它的效应。而意欲了解真正符合事物本相的历史真实,常常必须借助个人性经历的介入。这样,每一个个体回忆者的个人经历,就显示出了它的不可替代性。
我们似乎正需要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待面前的这本书——《点评:二十八个半风云人物成与败》(李树喜著,作家出版社2001年4月版,以下简称《点评》)。它正是一本关于很多人和事的饶有趣味的个人性记录。对于中国人刚刚经历过的这二十余年历程,我们每个亲历者都怀有百感交集的情绪。其间我们所经历和感受的意味万千的心理冲突,确实是值得浓墨重彩进行回顾和总结的。这些年来,我们当然并不缺乏那种一本正经的回顾和总结,然而,这样一本经由“在场者”以一个个具体人物作为“载体”,进而透视时代变迁的书,无疑有着独特的价值。
《点评》是一本有着独特设计的书。它不是那种正面展开的传记,作者的本意也不在于为谁立传;作者设计了两条叙述线索,其一以每个人物的主要事迹作为主干,而与这一叙述线索平行推进、相互呼应又各自独立的,则是作者对于其中涉及的人和事的感慨、评述。这样一种设计就使得全书的容量和含量“增值”了。由于各种各样特殊的因缘和机缘,作者与他所点评的大部分人物都有过不同程度的交往,这就使得他笔下对于所评述的人物,比仅凭媒体的报道而加以评论,内容要沉实可靠得多,由此生发的点评也因之具有了更加扎实的针对性。其中尤具价值的地方在于,作者介绍了几位在八十年代前后思想解放的潮流中,曾经勇敢无畏叱咤风云的弄潮人物——敢峰、铁流、李冬民等人,这些人今天也许不那么名声显赫,但是他们当年曾与中国社会变革的进程发生过“特殊的纠结”,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走向进步,都曾经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这几个人物在全书的篇什中,写得也是最具风采的。
这本书的“形式创新”是有着别一番意味的,它接通了在中国批评传统中颇为兴旺的一脉。但是倘若说这本书“创造出一种崭新的文体”,则恐怕是夸大了,因为评点正是中国传统批评文化最为丰沛发达的一脉,而且,近年来也有作家运用这种形式进行过尝试(例如王蒙评点《红楼梦》,一批文评人士对金庸的作品亦曾进行了评点),这些尝试的成就高下可以另当别论,但是至少表明,这种接续中国古典批评文化的尝试和努力,始终是持续着的。
当然,本书也还有不少值得斟酌的地方。例如,某些入选人物是不是足以称之为“风云人物”,就颇须商榷,像程前、姜伟、吴士宏等人,在我看来,他们所具备的典型性无论如何是并不充分的。所谓“风云人物”,当然并不是扑腾得动静越大、鼓噪得名声越高,就越够格;判断是否足堪称之为“风云人物”,据以考量的“标准”是他是否浓缩和涵蕴了尽可能充分的时代因素。此外,也许是作者过分在意“从人才学的角度观察、从人才素质测评的方法考量,以记取人才成败的经验教训”了,使得一些完全能够展示更大的开阖度的人选,被归入一个仄迫的表现框架中。在资源的安排和配置上,有一些地方没有实现最佳配置;一些本来可以进行相当酣畅的点评的地方,恰恰被疏漏了;而另外一些并不足以铺陈感慨的地方,又勉强地安置了一些评点。所有这些,我以为都由于作者对自己意欲处理的素材,还缺乏有机整合所致。假如,作者今后还有兴致继续进行这种点评形式的尝试,我以为需要作好更加周密的筹划。
前一篇:茶文化沃土中的一株新芭
后一篇:生死之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