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童是成年人的导师

(2005-11-11 12:15:28)
分类: 人生偶拾

儿童是成年人的导师

 

        这样一种提法大约会使得一些人悻悻不快,以为我是在向成年人的至尊地位发难。好在我也是个成年人,我可以坦诚地自供,在这个口号面前,我并没有资格例外于它。

    “儿童是成年人的导师”,我的意思不是想说,童年人的一切愿望与要求都是正当合理的,都是需要予以满足的。在儿童教育(新近的流行说法是:养成教育)这个重大课题空前困扰许许多多现代家长们之时,我还不至于糊涂到提倡一种无原则听从儿童意志的理论。我当然也不是想向“有效地”组织着人类社会的公理秩序提出挑战,因为正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儿童向成年人的学习与过渡才形成了普遍的、似乎也是天然的社会秩序。

    我们的社会所信奉与推崇的教育公理是:儿童向成年人学习。成年人是施教者,而儿童则是受教者,这几乎成为一种不言自明的“公理”。它的自明性依据就在于,从生到死这是所有人都不可能超越的生命过程,死是生的归宿,换句话也即是说,“成熟是幼稚的归宿”。这就蕴涵了儿童向成年人学习的“逻辑机理”:因为生是奔向死的。向死而生。“生—→死”,你注视着这个箭头,就可以了悟这其中的全部逻辑。

   而我想指出,这样一种逻辑并不是天然合理的,至少不是唯一合理的。

  在我们的无意识之中,大体上已经公认:成年人是睿智的、成熟的、深刻的、全面的,儿童则是浑沌的、幼稚的、肤浅的、片面的。这样一种集体无意识极其自然地导致了一种“前喻文化”模式,并以这种模式塑造和主导我们的生存秩序以及社会的组织方式。这种文化的极至,则是老年型文化的猖獗,社会对老年人无限制地顶礼膜拜,老年人的知识经验受到无节制的推崇,乃至于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以老年人的好恶为准绳。这种状况与认真地、切实地重视与解决现代社会所面临的老龄化问题是不沾边的,它只体现了某种衰朽的社会力量的肆意蔓延,尤其是当一种垂暮的力量与权力和专制体制“三结合”时,情形就更加可怕。一个过分推崇老年型文化的社会注定是不健康的。

   我想严肃地指出,成年人教育儿童的资格并不是先天的,也不是法定的,不是不言而喻的,也不是天经地义的。

我们对儿童抱着一种不值得深究的态度,我们丝毫没有意识和察觉到,由于我们对儿童世界的漠然,由于没有充分地、深切地理解儿童,我们也就没有能够真正深切地理解成年人及社会。

成年人的许多欲求其实就是他儿时梦幻的延伸,或者早年经验的转型。谁抛弃掉自己本性中的童年成分,谁抛弃得彻底,谁就将在现实生活中变得丑陋陈腐。

与生俱来的诗意地理解生活的心灵态度,心胸的质朴挚诚,对和平的本能的向往,对同类和弱者的真挚关切和忧怀……这一切原生的优秀品质,正是人类的无价至宝。这些至宝在现代社会已经愈来愈稀缺了,以至于我们只有从童心未泯的儿童那里才能重新领略。而抱守着我批判过的前喻文化观念,我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毁损掉这些稀世之珍,从而使人类彻底断送救赎的可能性。当那种历史瞬间来临时,尽管人们都成熟了,都“有理智了”,我绝对不愿把这一切理解为人类的幸福状态。因为,“童心”灭绝了。

非常不幸的是,几乎所有的成人都在集体参与着对儿童天真能力的谋杀。我总是看见那些年轻的父母当着朋友同事的面,起劲地逗弄自己的孩子,启发孩子做着各种表演,以博得周围人的捧场和喝彩。这种情形是如此之多、如此常见!每当这样的表演进行时,我都在内心深处感到悲哀:这太残忍了,对父母,对孩子,以至对于旁观的朋友同事,这都太残忍了。

那些在舞台上口中念念有词同时把脑袋歪来偏去表演的儿童,更令人痛惜。怎么搞的,我们就再也想不出别的办法,来为他们的童真世界增添乐趣了吗?家长们为了自己的虚荣心,毫不留情地虐待孩子,孩子则以自己的假成熟来换取廉价的捧场。倘若能够测量计算的话,我坚信,儿童在此种场合、状态下所受到的某些损害,是一生中最惨重的,而且是终生不可修复的。

对儿童的关注是在促使人向他的本原状态复归,是在使之接近和返回他最深刻的根源中。通过向儿童学习,成人所获得的不仅是对儿童的理解,关键之点在于,它同时将加深成人的自我理解。只有在凝视儿童的基础上取得了这种自我理解自我启悟,我们的生活才可能有更多的激情、更多的创造,也增加更多的和谐、优美和诗意。

《圣经》中有一段精彩的文字,愿我们这些昏惘的人能够记住它——

    当时,门徒进前来,问耶稣说:天国里谁是最伟大的?耶稣便叫进来个小孩子,让他站在他们当中,说,我对你们实说,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子,断不得进天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