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已不聊SNS很多年,今天捡起来说一下

(2008-07-01 08:50:33)
标签:

互联网

康盛

discuz

商业模式

谢文

it

2008年6月19日发于海内

 

三年前差不多也是这个时间,第一次出头参加SNS的聚会,那聚会聊的也是SNS,当时我开完会后,还真正地写了三篇文字:

 

SNSer的聚会记(一):门口

SNSer的聚会记(二):遇见

SNSer的聚会记(三):人物

 

昨日我应铁哥们张翔 之邀参加了“康盛2008社区调查之SNS的沙龙

 

今天翻看过去的东西,不管是否写在了点子上,但有一点是描述的沙龙中的讨论的模式相似,讨论的内容相似,甚至讨论的问题依然相似,所不相似的是大多数人已不是过去的人,好象留下的只有KESO和我,而这个原因可能是,KESO和我相对超脱一些,也可以说虽然聊SNS,但不做,这是所谓理论家的特点,不用承担压力,不用为某事而死,所以活得比较长。

 

我参加一个活动大多数情况会记录下一些东西,主要是备忘,人老了,只能靠笔头来帮助记忆了,这和助听器作用差不多。而且沙龙基本是谢文老师的答记者会,所以我有些话憋在肚子里。

 

如果你一定想在我的文中看出子丑寅卯,那我要说明,我不做SNS,所以我写的东西不会宣扬什么,我也不会为我的文字负责,但我愿意与人较真讨论,哪果这些讨论能为您的思考多一些角度,那只是副产品,你该感谢你自己。

 

一、商业模式

 

其实这叫赚钱,其实这里面也分为

 

A、短期赚钱,维生

B、中期赚钱,套现

C、长期赚钱,赢利

 

谢文在会上反复说的意思(我理解的),要有远见,只要架构合理,时间一定会换来空间。

 

这话谢文说得合理,是他真心话

 

但谢文的合理真心话,不能被认为是你的合理维生话,因为谢文早就过了维生的阶段,他可以追求生活品质,他可以追求更大的构想,他已不当网站月稳定收入2万为钱,而你?网站月稳定收入2万,那就是成功,维生的成功,创业兄弟们走出了坚实的一步,你如果是团队带头人,你应该可以摸着心口说,我做的对得起现在和我一起吃苦的兄弟们。

 

所以就你我而言,月稳定收入两万的商业模式还是要想的,还是要发疯一样想的。如果我们真如谢文老师说的WEB2.0根本不要聊商业模式,那就发疯地想想最近的赚钱模式吧。

 

二、SNS在干什么

 

由于谢文老师定论了WEB2.0根本不要聊商业模式,所以本次会上就基本没说什么如何赚钱,这让老大我很不满意!:)) 。为什么,因为我缺钱啊,呵呵。

 

回归最基础的网站模式:

 

1.利用某种免费的功能(可能是内容发布、EMAIL、IM、搜索、SNS等等你所想到的用户使用模式)

2.吸引大量并留住的用户

3.将这些用户卖给商家(也就是你的客户)

4.以提高商家的营销效率

 

如果我们做网站的人这一基础模式根本没有时时念,时时想,那么你永远可以保持做网站的兴趣,另外自己你找份工作,就别死拉着兄弟和你吃苦了。

 

我想大多人都正确深刻地理解了1、2点,而3、4不说没深刻理解,至少说没有很好地实现。

 

SNS在我看来不过是某种免费的功能,在商业总战略逻辑上他和其它内容发布、EMAIL、IM、搜索没有什么不同。

 

但SNS作为一个用户战术逻辑上,的确有优于内容发布、EMAIL、IM等许多服务的长项。利用用户间的关系来粘住用户,而FACEBOOK模式则充分完成了关系层面的短促、频繁、重复的刺激,促进用户的活力和粘性,使我们说的第2点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然而之后呢?之后有两种路:

 

1.继续吸引用户(各种推广活动)、继续调动用户(各种小游戏),最后用大量活跃用户,来映射用户未来的商业价值,通过资本游戏融资或被融入其它某个急需活跃用户的网站里;

 

2.细分用户属性,了解用户特性,了解用户需求,将这些数据得到后,卖给合适的商家,以获取收入(可能是广告模式、可能是中介模式、可能是代理模式)

 

因此我再重复我的观点,SNS在商业战略上没有什么巨大的不同,而SNS的FACEBOOK模式是一个很好的用户战术。

 

(写到这里,发现已经写了不少,字数挺多了,建议你明天看下面的字)

 

三、SNS的竞争

 

过去几年SNS是少数有一定实力的团队的游戏场,而当康盛的UCHOME(简称UCH,昵称:油菜花)出来后,使广大没有很强技术实力的团队或个人得以进入SNS游戏。

 

我们如何看这样的变化,至少我认为:

 

1.用户层面,降低了浅层SNS的技术门槛,基本破坏了过去团队的以浅层SNS技术的竞争优势;

2.将竞争转变成以下三个层次:

  A、用户细分(各种细分)
  B、服务资源竞争

  C、运营竞争(这我后面说)

 

过去以技术为导向的SNS公司,很显然在B:服务资源竞争上肯定不占势,他们会在用户细分上下大力;

 

新的以油菜花为主的SNS公司中,很显然会大大加强专业服务资源的获取

 

而运营竞争则对于新油菜花公司中来说容易度大。

 

因此我们会看到自有技术SNS会追求广度用户的KILL TIME,然后用游戏规则与技术来细分用户,而油菜花们会追求深度用户的SAVE TIME。

 

其实这两种都在细分用户,只是在细分的层级战略不一样。

 

对于那些追求细分用户、追求性价比的商家来说,油菜花们是一个非常实惠的营销点。

 

四、关于油菜花

 

毫无疑问,康盛开源油菜花在中国范围内是大手笔,他的企业现状正好使他也有这个实力和时机大手笔。

 

我会上问康盛的唯一一个问题是:康盛如何定位DISCUZ和UCH在站长运营中的位置,老李说了他们的逻辑,简单的意思是DISCUZ和UCH都是UCENTER的一个组件。

 

其实我此时是想引出另外一个问题:在油菜花的强力用户作用下,对于过去以DISCUZ为核心小站长们的运营与收入带来的影响。

 

我的一个疑问就是:以DISCUZ为运营与收入平台,之后由于油菜花强力的用户拉动,使原有DISCUZ运营、用户行为发生了相当大的改变,造成网站管理的变化,直接可能是造成广告为主的收入锐减。

 

这一定会有这样的现象,如果这个现象是广泛的,那么小站长将要有一个门槛,TO BE,OR NOT TO BE。

 

如果油菜花是大势所趋,那么我建议康盛要为小站长们的营收创造新的模式,适合油菜花的模式。其实这也是康盛为自己创造模式。

 

五、插件

 

现在人们叫WIDGET,这是基于“开源、开放API”基础上的,由于“开源、开放API”这一主题有很强的商业隐私性,我将不写这一主题,而后面的讨论也不会涉及。

 

我单聊插件

 

的确如谢文所说,一些有技术的小团队会以插件模式切入这一产业生态链,甚至一些SNS团队也会转化为这样的团队;

 

我的逻辑是如果插件没有服务资源、技术保障,那么所有的先发优势会化为零,因为插件是基于开放环境,也就面临开放竞争、猛烈的开放竞争。

 

六、运营

 

我们以第二点为基础,SNS是商家们获取潜在用户注意力、获取潜在用户接触的管道,而商家需要的是:

 

1.潜在的用户

2.潜伏有活力的用户

3.潜在需求明确的用户

4.潜在需求明确且有活力的用户

5.潜在需求明确且有活力“听话”的用户

 

校内这个大学生为主的SNS,的确对于商家来说有潜在的用户,但校内我想还没做到后三点。

 

而3、4点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活动以及技术来进行细分和调动

 

第5点是最难的,比如校内、海内都存在着相当数量的,比例很高的不听话用户。

 

如果我们真在意提高我们的客户--商家的营销效率,那么我们可以通过:

 

1.明确的需求引导让不听话用户听从他内心中的需求招唤;

2.不仅仅加强用户之间的互动,也一定要加强运营者与你的创建的社会互动。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你创建了一个社会,你要

 

1、要对这个社会有引导能力,包括游戏规则制定、游戏方向引导;

2、你要与这个社会有沟通

 

还是从社会学的某个角度来说:

 

你创建一个社会,这个社会的资本与社会外的匹配度、可交换度成为你这个社会生存根本;

 

你创建一个社会,这个社会的资本来自于社会节点间的充分互动、来自于社会节点间充分特质的差异性、来自于社会节点与社会管理者的基础思想统一。

 

我说“听话”的用户,其实这在放低了用户,换句话说:SNS经营者,应力图保持自己利益和用户利益的可对话性。

 

你的运营就是加强社会资本,而不能浅层次地在让用户玩得好,因为竞争已不仅仅是浅层次的了。

 

我看到我三年前写的聚会的三篇东西,取名或着眼点分别是:门口、遇见、人物,挺好,这也是这几年SNS发展的写照,有门口了、让用户见到了、让用户知道人物了,但后面呢,用户干什么呢?你干什么呢?我当时没写,也不知道咋写,今天希望大家写吧,写在你创业的路上。

 

好了,杂七杂八说了六点,收着说,没写十点,也没能力象谢文老师那样能写六谈,大家凑和着看。

 

最后说一下,昨日开会,最开心的是遇到炳叔,很乐,跟炳叔一起,我总能学到很多,炳叔你也不是谦虚的人,我也不是客气的人。他对我说的一句话我觉得挺好:你是用推论呼悠人、我是用瞎扯呼悠人、而有的人用观点呼悠人,都是呼悠人。

 

我觉得他说得极是!致敬!

 

补充:

 

今天早上扯了6点,我这会想起来,漏了一点,补一下。

 

先得感谢海内,在我写那些字到第6点时,机器死了,我原来记得海内有自动保存,果然草稿里保存了,这可能就是北城的服务:润物细无声

 

7、众所周知,SNS是以节点关系为主线的,与过去基于话题内容为主线的模式有所不同。在这种模式下原来的广告规则在效用上过打折很多。

 

  有人只想:让朋友推荐商品会增加说服力度!

 

  这没错,但关系为主线下,信息的通透性影响更强,以信息不对等来实现的广告模式会被打破。

 

  商家也会担心在信息的通透性影响更强下,负面的传播大于正面传播。

 

  所以游戏规则变化了,你就不能顺着原来的逻辑想。

 

 

这里放一些文字做参考吧:

 

  早先时候畅榕给大家普及过第三人效果,意思是说:

 

  1.人们倾向高估媒介对他人在行为和态度上的影响力,低估媒体对自己的影响

  2.负面的讯息较容易产生第三人效果。。。。。多数的美国人认为色情媒介对自己的影响较小,对他人的影响较大。

 

  这个效果是具有普遍性的。

 

  当时我给她补充过:Atwood(1994)年在GUNTTHER等的基础上,提出“第一人效果”,即:即如果认为传播信息若自己有利,并能有正面影响,第一人效果就可能出来,受者认为该信息对自己的影响大于他人。

 

  如果以上效果是正确的,那么:

 

  在人人都说SNS或WIDGET时,你不要简单地出现“第一人效果”。

 

  投机形市场常会有“第一人效果”心态

 

另,昨天第一次见到了谭晨辉,他老跟我要烟抽,我很高兴,至少和这个陌生人有属性相同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