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系统性写报告不如写点"杂谈"易读,今天正好有一个机会写点杂谈吧
难得去回复别人,今天看了"漫谈社交网络",由感而发写以下文字:
北京电视台在几年前还有一个节目叫"今晚我们相识",是一个婚介的节目,还有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挺在国内挺有名气的;而我更喜欢前几年英国BBC的一个节目叫"BLIND DATE",这个过程是这样的:
1、BBC在全国进行节目参与人的征集,必需是未婚者
2、节目一般由四个人进行,由一个人做主选,三个人被选;主选和被选者之间用一个大的隔断分开,看不到对方的形象(因此叫BLIND);
3、主选人说明自己的情况、喜欢什么样的伙伴(被选人听不到,观众能听);
4、被选人分别说明自己情况,喜欢什么样的伙伴
5、主选分别出三个问题,分别由被选回答
6、主选选定一个,之后打开隔断,两人成为伙伴;
7、由BBC按排两个人到某风景秀丽之处渡假一周(这就是DATE),并录象
8、第二周在节目中播放两人的的渡假中的种种情景;
9、录象中还有两人分别对对方的评价;
10、最后问两个还会继续嘛?是恋人,还是朋友。
由于这样的过程设计、以及主持人的能力、还有渡假的吸引性、以及主题的大众性,深受观众的喜欢,至少长达15年。
但在这十五年的节目后,BLIND DATE最终只撮合成两对成为夫妻。
我们通过这个过程得到什么:
1、建立某种关系容易,只要进行一些简单的撮合就可以了;
2、但难的是维系这样的关系,不说金钱成本,时间成本也非常大。
我们的SNS们现在还处于BLIND的阶段,也处于"今晚我们相识"阶段。
当然SNS不可能在"今生我们相伴"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可以为"今天我们相伴"作一些环境准备,比如做一些"DATE"环境,DATE工具。
我比较认同150理论,但对六度这东西在实际中的作用并不特别看重,六度这东西最多是一个BLIND,虽然说这个BLIND有点意思,有点打动人心,但还是一个BLIND。
BLOG这东西属于DATE,但这个DATE与对象之间还是有一隔断;论坛可能更好地打破这个隔断。
但对该文作者所说的"最后还有一点,成功的社交网络,是基于"兴趣"而非"利益",如果为了工作而去扩展人际圈子,这样的社交多半很难成功。问问自己,更愿意和朋友还是同事出去唱卡拉ok呢? ",这一句,我表示不同意
实际上这句话有几个概念不清:
1、社交的定义
2、社交成功的定义
3、朋友和同事是否是严格区分的
在说我的理解前,先给一个公式:
生活=家庭+朋友+事业+健康+兴趣
我们生活在社会里,因此这五个方面都存在着社交--社会交往,也有着不同层面的社交成功的要求 。
一管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