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海南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与劣势
(2021-03-12 20:02:00)分类: 各地旅游园 |
海南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与劣势
2018-09-10
一、优势
1.得天独厚的热带气候资源
中国有1.2%的土地属于热带,海南则占有了其中的42%;最为稀缺的中热带国土全部在海南岛的南部,占了整个中国面积的千分之一。海南岛四面环海,且地处热带,纬度较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1月份平均气温17.2,7月份平均气温28.4,年均日照300天以上。冬季太阳高度全国最大,白昼全国最长,获得太阳辐射较多,因此冬季气温较高。偶遇寒潮南下,降幅有所增大,但持续时间不长,特别是有中部山地的阻挡,致使海南岛南部的气温变化不大,三亚市的月均温仍在20以上,夏季,由于太阳高度增大,白昼变长,太阳辐射增强,全岛普遍高温,最热月七月的平均气温在25~29之间,中部山区比较凉爽。海南处在约北纬20度左右,有研究表明,这个纬度是让人感觉最舒服的。独特的气候资源,使海南成为全国人民的后花园,也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最大的优势。这种气候资源的稀缺度在全世界绝无仅有,可谓是“天赐海南”。
2.良好的生态环境
海南岛属热带海洋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温度为23~25,阳光、海水、沙滩、空气世界一流,有优美的热带田园风光和丰富的山野温泉与原始森林,全岛森林覆盖率达61.5%,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绿岛”。此外,海南地貌自成一体,中间高四周低,由山地、丘陵、阶地、平原、沙滩呈不对称的环状结构,自然景观在全国独树一帜。境内有高耸的五指山,有著名的万泉河、南渡江及太阳河、昌化江、宁远河、望楼河、感恩河等大河流;总库容1亿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库有:松涛水库、大广坝水库、牛路岭水库、红岭水库等10宗,总库容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中型水库有76宗;小型水库1019宗,水系丰富。
海南生态环境优越,被称为生态岛、健康岛、长寿岛,是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全国第一个生态示范省。生态系统多种多样,生物种类丰富多彩,海南生态环境指数达92.66,居全国第一。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类标准。全省近岸海域水质状况总体保持良好,一、二类海水占82.2%。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良好生态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海南已成为人们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和居住生活的首选目的地之一[1]。
3.获得世界长寿岛称号
2014年10月第三届人口老龄化长寿化国际研讨会通过了《首尔宣言》,并授予中国海南岛、韩国济州岛“世界长寿岛”证书和匾牌。世界长寿地区的评定标准,评介区域现存活百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万分之7.5以上。这一标准中包含了9个基础指标,分别是:百岁及以上老人在总人口中的占比;65岁及以上者中90岁及以上老人占比;人口预期寿命;植被指数;空气质量指数;地表水质量指数;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恩格尔系数。根据这一标准,全世界共有6个长寿岛,目前仅有海南和济州获得认证授牌。
根据我省人口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底,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121.41万,占户籍总人口的13.36%。目前,全省现存活百岁老人1944人,每十万人中有百岁老人21.46人,远远超过世界长寿地区7.5/10万的评定标准。
4.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
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成就了海南农业的独特地位:作为全国唯一热带岛屿省份,海南岛素有“天然温室、热带果园”的美誉,热带水果、特色花卉、冬季瓜菜等享有盛名,南繁育种更是海南一张名片。热带高效特色农业已经成为海南一张“王牌”,海南要建成全国人民冬季“菜篮子”、“果盘子”,成为全国最大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海南热带特色农业景观独特,乡村房前屋后有粗壮的椰树、挺拔的槟榔,深山有奇异的花草树木,有侨乡文化和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村落风情,还有大片原始热带雨林,田洋有千亩设施农业,这些都为热带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海南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农业产业体系,其产业体系涵盖农业、渔业、药业(南药)、种植业、养殖业、晒盐业等多种行业,并呈现出许多亮点,很多方面在全国都是独树一帜,例如,屯昌县内的橡胶园、胡椒园、槟榔园、南药生产基地远近闻名;文昌市是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市,椰子产量居海南之首(有著名的东郊椰林景观和椰子大观园),养鸡业(文昌鸡为海南四大美食之一)和水产业(石斑鱼和鲍鱼)十分发达;澄迈县是海南粮食、糖、热带作物的主要产地之一,又是全国科技兴农示范县和“两高一优”农业推广示范区,还是全国主要的咖啡生产基地和商品牛基地;定安县是海南的“菜篮子”基地之一;儋州市的北部湾渔场(海南四大渔场之一)和乐东县的莺歌晒盐场都具有浓郁的热带农业特色。这为丰富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形式,加强农业与旅游业的对接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5.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海南岛上遍布着30多个少数民族,民俗各异,民风淳朴,拥有独特的民族风情、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黎族、苗族、回族是海南岛的世居民族,其民族特色也最为鲜明。例如,海南中部地区黎苗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原生性强,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垄断性,黎族的跳竹竿舞非常富有民族气息,每当逢年过节,活拨欢快的跳竹竿舞必然成为黎族文化活动的亮点之一;儋州的民间中秋歌节、山歌调声等民俗文化项目闻名遐迩;定安文笔风景区内设置的琼楼玉宇戏展演楼台、琼剧名伶馆、古代器物陈列馆、民间工艺街、特色食品行等民俗文化项目较为完备;“黎锦”与“岛服”、古典家俱、椰子工艺和贝壳工艺业已形成产业。海南的少数民族众多,因此语言种类丰富多样。独具民族特色的地方民歌、民间舞蹈艺术以及精巧的民族手工艺品也为海南农业休闲旅游带来了无限生机。
6.发展较好的海南农垦
海南农垦休闲农业资源状况十分优越。在其1127万亩的土地上,河流湖泊、山恋水洞、优质温泉、草场森林等众多天然资源点缀其中,为农垦休闲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自然基础。不仅如此,海南农垦拥有众多基层场队和农业村屯,多种文化交织融合,除军垦文化外,还存在着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红色文化、知青文化、华侨文化、黎苗文化以及独特的本地乡土文化,开发休闲农业的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如东太农场的“橡胶树王”、西联农场橡胶园的周恩来总理题词、金江农场的王震橡胶园等[2]。
此外,历经近60年的开发建设,垦区更是形成了巨大的农业生态链条,数十万亩的热带果园、反季瓜菜基地、花弁盆景园林随处可见,构成了农垦多姿多彩、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景观资源。海南农垦热作产业规模突出,科技水平较高,设施农业起步早,可以为农家乐提供科技设施和产业支撑。有热带设施花卉、芒果、荔枝、槟榔、菠萝、胡椒、马来西亚菠萝蜜、水产养殖、特种野生动物养殖、地方小吃、农产品加工、水产加工、农林产品加工、工艺品加工等生态资源。在垦区建设休闲农场,最大优势是组织优势和成片无纠纷的国有土地,为发展规模化优势产业与规模型的“休闲农场”提供组织保障和土地来源。此外,垦区具有丰富的民俗资源,为开发军垦轶事、知青情结、黎村风俗、苗族风情、华侨生活等提供了资源支撑和人才支持。
7.潜力巨大的市场需求
20多年来,海南旅游业得到长足发展,2011年突破3000万人次,主要来自日本、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和我国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湾地区以及港澳台地区,这为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中远程客源支持。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逐步推进,加上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的政策优势,进入海南的国际游客将大幅增加,这将为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更多、更广的境外客源。此外,海南本土城镇居民超过370万,随着海南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休闲时代的来临,本土需求将构成海南休闲农业的近程客源市场。不仅如此,逐年剧增的候鸟银发族,也是海南潜在的长宿休闲客源[3]。广阔的市场前景为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市场基础。
8.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
海南岛位于我国的南端,正好处于泛珠三角“9+2”与东盟自由贸易区“10+1”的结合部,区位优势明显。海南具备海、陆、空齐全的立体交通网络。航空方面,现有美兰、凤凰两大国际机场,开通航线200余条,通往国内外90多个城市和地区。铁路方面,2003年1月7日正式通车的中国第一条跨海铁路——粤海铁路结束了海南与外界不通铁路的历史。粤海铁路现已开通北京西(T201/T202)、上海南(K511/512)、广州(K407/K408)、长沙(K408/407次)、西安(K1168/1167次)至海口及三亚的空调快速列车,每天为海南运来了大量的旅客。2010年12月开通的东环铁路大大缩短了从海口至三亚的旅行时间,即由3小时缩短至100分钟,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公路方面,海南岛陆上交通以公路为主,通车里程达1.4万余公里,以“三纵四横”为骨架,有干线直通各港口、市、县,并有支线延伸到全岛318个乡镇和各旅游景点,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环岛交通网络,公路密度居全国第三。水路方面,海口有新港、秀英港两个大型客运港口,每天开往大陆沿海及香港等地区客轮达40多艘;三亚海港为客货两用港口,客运轮船直达广州、越南、香港和新加坡等地;清澜港则是游客到达西沙群岛及附近岛屿的重要港口。完善的立体交通网,基本上能满足旅游者“进得来,出得去”的需要[4]。
9.政策优势
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岛享有其他地区没有的优惠政策。2009年,《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国际旅游岛内涵总结为:“免签证、零关税、放航权”。战略定位简称为“三地两区一平台”,具体来说是: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在吸引国外游客方面,海南岛享有“落地签证权”、“异地签证权”、离岛免税等特殊政策,这些政策都为海外游客来海南岛提供便利[5]。
二、劣势
1.岛内市场需求有限,岛外市场距离较远
海口是海南最大的城市,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海口市现有人口204.6万左右,且只有一半为城市居民;三亚市常住人口68.5万,冬季人口数量会有较大增长。由于岛内缺乏大中城市支撑,导致海口休闲农业项目普遍经营状况不佳;而三亚的休闲农业项目虽逐步向度假型转型,但季节变化导致经营状况波动幅度很大,表现为对外来游客的依赖性较强。
目前海南旅游以岛外游客为主,养生度假类的休闲农业项目目标客户主要为岛外旅客。由于偏于一隅,又有海峡阻隔,岛外市场距离较远。海南客源地主要为国内市场,其次为港澳台、俄日韩市场,中亚、北欧新兴市场游客也日益增多,但距离较远是一个很大的限制因素。
2.产业支撑体系相对薄弱,产业链条残缺
首先是休闲农业必需的经营性建设用地尚未出台有关政策支持,休闲农业园区配套设施不齐全,投资规模小,固定资产投资少;其次是国家、省及各市县还没有安排休闲农业专项资金,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三是由于土地和固定资产没有产权证,融资难,且休闲农业产权无法转让、交易、变现;四是大型企业和社会投入休闲农业不够,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休闲农业产业集群。
除此之外,由于重视不够和投入不足,海南发展休闲农业步履维艰,项目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链条残缺。目前,海南业休闲农业产品单一,缺乏精品,尚未深入挖掘乡村农业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休闲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项目上,缺乏内涵体现、精神需求和氛围,未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或产业体系,很难与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和社会发展相协调[6]。
3.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海南省1988年建省,由于地理位置和政策的影响,经济水平与同区位的福建、广东等省相比较低。海南省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公路修建情况不理想,村级公路基本为单车道,用水用电等安全问题得不到解决,网络覆盖未普及。休闲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阻碍了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如亟待解决的有交通问题、休憩服务设施问题、卫生问题等。
目前,海南休闲农业发展现有基础设施难以适应迅猛增长的游客接待的需要。停车场、道路、洗手间、指示牌、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或者不足,水电供应、安全条件、卫生状况和设施条件难以达标。此外,休闲农业经营管理欠规范,专业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匮乏,相应的规章制度还不完善,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现象还很突出。由于缺乏宏观控制和协调指导,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现象较为普遍,一些休闲农业经营者急功近利,大兴土木,导致原有的宝贵自然农业资源、特色和生态环境的破坏[7]。
4.整体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
岛内休闲农业基本处于自发状态,对休闲农业缺乏科学的规划,休闲农业园区基本呈现“小、散、弱、差”的局面。服务配套设施不够齐全,服务项目单一,休闲农业产品档次不高,特色板块不够明显,粗放式、盲目性和同质化现象较严重,经营项目较为雷同,休闲农业开发深度不够,以就餐、钓鱼和采摘为主,参与性不强,缺乏创意,没有突出热带农业的特色。在信息引导和宣传、项目规划设计与管运营理、包装设计、营销推广、市场前期研究报告等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服务。海南休闲农业发展局成立后,情况得到较大的改善。
在发达国家与地区,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大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和培训,并获得相应的从业资格和执业证书。而目前,海南岛内休闲农业园区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服务意识较差,缺乏相应的知识、技巧与经验。休闲农业方面人才的不足使得休闲农业的发展缺乏创新意识和持续发展能力。
[1]
[2]
[3]
[4]
[5]
[6]
[7]
编辑于 2018-09-10
来源:海南乐活生活https://zhuanlan.zhihu.com/p/44219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