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叁頁(壹佰壹拾肆)

(2024-08-26 17:23:55)

頁(壹佰壹拾肆

    三頁人到中年時有一段喜歡以文會友,後來回顧了這段經歷。覺得如今的文人自詡與古代的文人自詡,是有本質的區別。古代文人熟讀四書五經,精通詩詞格律,文人雅集,自然中吟詩作對,評論遊記。而如今的文人,幾乎沒幾個精通古文與詩詞。如此說來,一幫文人到紫朱閣這樣的聊吧或茶吧,喝茶聊天,飯點時喝酒聊天。真的沒什麼聊的,聊來聊去就是俗聊。為什麼這麼說呢?不懂古文,又怎麼能曉典故,不懂得詩詞格律,又怎麼能聊得出文理。所以聊來聊去,無非就是庸俗的生活常理。晚飯中七嘴八舌地子生話後,就到唱吧一展歌喉,如果有女中豪傑,摟樓抱抱,暈來轉去,“路上的野花不要啋,不踩白不啋。”一般來說,如果沒有物質基礎或上層建築而造之的巨大差距時,方有逢場作戲的基礎,否則君子之交淡如水。試想一下這樣的一種古代情境:

    如果三頁夢回明朝於崇禎年間,來到江南的錢塘江畔。這錢塘江就是本名“浙江”的由來,因潮經浙山下曲折而東入海,故又名曲江。春日錢塘江的江水曲折處,歌舞亭榭,鶯歌燕舞。叢樹歌坊間江南歌舞小妓們,如同層層紅豔花色,兼夾著柳樹綠意之中,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何意一個個載歌載舞的江南小妓,如同海棠花兒開得如此濃豔惹眼,一下子攪亂了江南清意郎君們的內心。江南小妓一雙柳葉眉下,睜開一雙明媚的眼眸。正月裡江南歌坊十三歌舞小妓,細嫩的腰姿如娉婷嫋娜的楊柳細枝。仿佛昔日南朝齊時容色俊麗、頗工詩詞的錢塘名妓蘇小小。仍舊在今日的江南歌坊重現。

    難道宋朝的柳永、民國的李叔同,不都流連這樣的樂坊歌榭裡。李叔同隨著年紀的增老,漸漸厭倦於紅塵世界,而在佛教憚宗的原理尋求心理的安靜。崇禎年間,三頁十四世祖“崇禎八大家”的秀才孟蓮,遊學江南于蘇州虎丘山,蘇州古城西北角的虎丘山劍池中水,清澈透明,秋雲在碧水中倒映。居住在劍池上虎丘寺中,每日心情安定,幾度感受落日的餘暉。此時到桂花飄香的金秋季節,與之素交的印空法師卻不在此幽靜場所隱居?但印空法師投寄來的詩箋上的簷蔔香,又豈能不讓孟蓮聞到?印空法師寄詩偈意中充滿著禪思覺悟。晨鐘敲響,在客居劍池的夢中醒來,從昔日與印空法師塵緣夢境中分開。據說東晉釋慧遠于廬山東林寺,同慧永、慧持和劉遺民、雷次宗等結社精修念佛三昧,誓願往生西方淨土,又掘池植白蓮,稱白蓮社。後唐白居易仿慧遠故事,隱居在河南洛陽龍門香山白社修淨土,因以自號香山居士。假如白居易在香山修淨土的場所白社如能成為宗教主宰?那麼孟蓮應當後悔沒與隱居香山白社修淨土的白公同群,以及與印空法師同修淨土。

    在古代的高山遠寺裡,往往歸隱著禪修佛道的高僧,大凡出自于看破紅塵的文人士子。因為在紅塵世界找不到心理的安定,從而從佛教的禪理中尋找答案。可這生活過得好好的,為什麼厭倦了紅塵,而尋找心理的逃避?三頁認為,是因人而異,是因人的性格而定,是因為人所處的環境而造成什麼的心理焦慮而定。這人一從娘胎裡出生,染色體基因就決定他是什麼的性格。再回之後天環境的變化,人的欲望或膨脹,人的心理或消沉。總之人類社會的複雜性與多樣性,推動了文明的發展,文化的豐富。比如說,人一出生,有吃有喝,有大人的呵護,沒有學習及生存的壓力,自然是自由並快樂的。但是一旦升學階段,小學、中學,高中、高考、讀研、找工作等就會面臨著競爭的壓力,有點達爾文進化論的優勝劣汰的味道,或者就是太史公《史記》中所說“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味道。如今,全世界都會面臨著失業難題。如何解決這個辦法,只有購買勞保等五險一金而保障退休金生活。問題是,有的人生活奢侈,有的人失業無生活保障。貧窮所帶著人的心理消沉與焦慮,又談何幸福可言?為了尋求心理的安寧,只能寄望於宗教信仰。很顯然,在古代落迫貧窮的文人及秀才,往往從佛教或道教的憚理中修練心理境界。那些高僧老道一般都是從滾滾紅塵裡脫繭逃離出來的,而不是從娘胎裡起就得道高僧的,沒有紅塵世界的鳳凰焚火,又怎能佛道世界裡涅槃重生。一句話,就是心理的逃避。今天接近晚年的三頁,又何嘗不如何呢?

    其實,我國古代的清貧的讀書人,一般與其居所的附近的寺院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因為清靜的書院是他們讀書的最佳場所,這裡可提供免費的燈火,為他們徹夜苦讀昭明。如果幸運的話,他們或許還能得到佛門施捨的飯羹,以解饑腸轆轆之急。三頁的十三世祖懶蠶公在《延福寺讀書》裡說,早晨,花的香氣侵窗而入,日光的影子漸漸在窗上移動。長年幽居在延福寺裡,經常讀書研經到很晚才睡,所以早晨起床時,已經陽光溫暖、日影婆娑。山中之鳥開始在窗戶上飛來飛去,任隨其意,不受約束。似乎在窺探剛剛起床的主人,向主人問聲早安。寺院四周的野草,經過一夜露水滋潤,開始在和熙陽光的照耀下,開始復蘇醒來,伸伸懶腰。我看到野草露出矯飾的情態,情不自禁地來了詩興,想吟詠出他們自然流露的舒逸情態。在這春風送暖、陽光明媚的最好季節,每天行走在南門郊外延福寺周圍,尋找志趣相投的山村野老,詩酒行吟,詠詩作伴。時光荏苒,歲月流逝。幾年之後,再相逢老友詩酒作伴時,可能再也不是今天這種境況,可能面對我的是憔悴的容顏、羸弱的老態。長時間關在寺廟裡參禪打坐,虔誠地在齋舍的座位上修佛。春去秋來,插在瓶中的花朵逐漸枯萎凋謝,落滿了擺在桌子上凹形的硯臺中。

    還有,三頁的十四世祖,“崇禎八大家”孟蓮在《夏日讀書北汰寺》說,鹿豬之類的山野無知之物可以作為我的伴侶,我已經隱居山外之人,就如四方為家的游方僧人,可以讓北汰寺院當作我的歸宿了。屋簷下的蜘蛛網絲幾乎能夠黏上燕子, 蟬兒的鳴響振落下片片槐花。倚靠在幾案上憩息,任憑清風吹翻著經書的紙頁。收集天空的雨水,盛入鐺中,煎茶品茗。羲皇年代的先民方才知道我們是何其相似?清靜寡欲的我們都拒絕塵世喧囂的騷擾。另外,在《題北汰寺舊日讀書處》裡說,三年之前在北汰寺中居住讀書,用親手所植的一株株芭蕉樹的肥碩綠葉代替紙張抒發情懷。現在歷歷往事,幾乎就象這芭蕉葉的上的文字,而它們卻隨著一番番風吹雨過後,墨蹟就會漸漸地被洗去。

    或許有三頁有一天太老了,為何不做一個游方僧人,走遍所有的寺廟,與那些僧人同吃同住,體驗他們的生活,感受佛教的真諦。真的,對城市的喧囂已經厭倦。相當然,三頁也曾經做為一個地方文人而被廣泛知曉。附庸風雅、出頭露面的事情已然做了不少。可是如今一切歸零,已然沒有什麼牽掛。三頁還是想通過個人的憚修而尋找人生的真諦。做一個游遍青山的徐霞客的遊記人生。至此而不遺餘力地追逐著。快了,二零二七年八月,才是三頁夢想的開始。也許有一天,在一個攀山越嶺的節點,會不期而遇那可遇不可求的大長腿,憚修之心還會凋謝嗎?真是天大的諷刺與笑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