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页(8)
(2023-09-25 10:44:14)三页(8)
三页后来喜欢读《聊斋》,也就是说,三页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志异》或者叫《志怪》这样的故事。更何况从年轻到年老时,该读的文章也读得不记其数,但一般来说,大部分都是虚头巴脑的东西,惟有离奇古怪的故事情节,以及想像力出人意外的,总是让性格木衲的三页有阿Q及唐诘诃德精神胜利法的心灵愉悦感。《封神演义》、《西游记》肯定是最先读过的。还有讲“八仙”的《东游记》在于其次。后在季羡林及弟子钱文钟整理的《大唐西域记》,据说就是《西游记》的人物志雏形。在三页眼里,所谓整理,无非就是把古人写的东西加上断句即注释。而断句就是把原文把标点符合,因为写文章都不打标点符号,标点符号可能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才有的。三页认为打标点符号是有利有弊。因为像沙士比亚这样的戏剧文句,大凡都是很少的充满 “主谓宾、定状补”这样的复杂的语法结构,如果不是逻辑正确的话,那就是乱七八糟的病句。中国古言文的魅力可能就是“言简意赅”,文言基本都是短句,极少有长句,尤其是先秦文学,语言极短,而含意极深,可能到了唐宋以来尤其明清,逐渐有一些长句,所以语意解读起来相对来说更容易,到了桐城派时,甚至更接近于白话文,像清代四大名著,除了《三国演义》与《西游记》尚保留古言文的味道,而《水浒传》与《红楼梦》,斯文字的叙述更接近白话文。
三页后来发现,我们现在看到的四大名著,已经不是原来的四大名著,因为都是删改所有“封建迷信”的神怪及异志。而几千来,真正能遗留的下来的古籍就那么多,而大部分散佚于民间,而未被编辑出来。比如《李白诗集》、《杜甫诗集》,都是后来人根据需要而删减编辑的,甚至几经删节。从孔子的《诗经》,就是编三百零五首。可谓说,孔夫子是根据儒家的仁义道德体系,而仅留下这三百零五首。只要有违于我孔子谛造的儒家教义,就阉割掉,这其实与汉武帝想要司马迁篡改他的历史而得不到应允,而阉割他一样。所谓儒家,也不是天下掉下来的,而是在鲁国季氏的图书馆内阅读《周礼》,而另起炉灶、另僻蹊径、另立山头而已。于是乎,专家学者们编辑古人的著作而研究成果、知识产权。于是大量的古籍不能与共赏。都被这些所谓的专家所垄断。而真正的高手在民间,就是刀郎一样,因为他们对于古籍及古文的热爱发自内心,而不在乎一切功利,只是内心的真正喜爱。所以说刀郎喜欢《聊斋》,三页何尝不喜欢《聊斋》、《山海经》这样的神怪志异小说。直到后来三页发现芜湖民国的龙顾山人郭则沄曾著有《洞灵小志》、《洞灵续志》、《洞灵补志》,史上所称《聊斋》第二。可惜三页一直被琐事缠身,并没有静下来阅读,就如没有时间阅读《南怀瑾全集一样。
三页为什么执迷于志异小说,是因为从小生活农村,那个时候的农村,封建迷信思想非常严重的。农村的田间、田圩之间,随处都有坟茔,就如旧社会的体育场,实际上就是钱家坡坟场所捡经而铺平的。“捡经”可能就是把坟茔棺材里死人骨头检出来,倒在大铁锅烧成碳状灰,然后再集体迁到另外一处公坟堆了。三页的村庄在后来改为建设用地而集体迁坟到红庙的将军庙老山,三页听长辈们说他们的祖先就是从红庙那边迁到城旁边的。按照封建迷信说法,祖宗老坟是不能随便迁的,迁的不好,从此家族就不再兴旺,甚至败下去。三页父亲说家里一开始比较顺的,后来邻村看他家兴旺,就趁着公家修路迁坟绕不过去而不得不迁,从此家里开始不再像原来一样凡事顺趟。从后来的发展趋势来看,一言难尽,没法与人诉说,但三页父母一生做好事,艰难辛苦了一辈子,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为下代修德,好让他们这辈人的受苦所替他们的后辈受苦,来让他们的后代顺遂。
三页一开始在农村时,几岁时还没有什么记性,只记得在我们大房的草房堂屋里,一到晚上,没有灯光,只有大堂屋中堂下的香案上点着一个香油灯,忽明忽暗,堂屋里有几条大板凳,老老少少地坐满了,大人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刮淡,不是讲鬼神,就是讲闲杂,你一言,我一语,张家长、李家短。三页后来回忆起来,感觉到那个村庄的人们似乎与外面的世界隔绝太久,仿佛生活中也只有种田耕地的“一亩三分地”的事情。外面没有灯火,村子外面一片漆黑,周围就像死一般的寂静。小不丁点儿的三页心里好害怕,好害怕,于是只能躲在堂屋的角落里听大人们尽是鬼啊鬼的故事,三页就是在听鬼的故事中长大的,因此胆子就特别小,晚上根本就不敢出去,更别提门口水塘边一路几十米的斑茅,夜风吹来,发出一种鬼叫声,能把小三页吓死。小三页怕子好小,小三页好可怜。小页从小体质差,又没人管,大人都在外面干事情,母亲在大队里一般都工作到很晚才回来,父亲在街上补习班干工友,一两个星期才回来一趟,基本都照顾不到家,小三页与连胎的老三姐就是爹爹在农村带大的,从小近乎与世隔绝,所以后来搬到街上,一开始就丢在鞍子巷幼儿园被人带,农村里小伢子太老实,与街上小伢子差距大,就显得更加孤僻。以至于后来上鼓楼小学,根本就跟不上,只能留级再到杏花泉读,才勉强一路读下来,可谓历经千难万苦,也不知道一路怎么从小学读到初中、从初中读到高中,是怎么瞎子摸水趟过来的。(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