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濡湏笔谈(38)

(2022-11-03 17:26:55)
濡湏笔谈(38)

关于明末弘光藩镇黄得功

    明末弘光藩镇黄得功(?-1645年),号虎山,明末开原卫人,其祖先原籍自合肥徙。少穷,早孤丧父,与母徐居,年负奇气,胆略过人。年十二,母酿酒熟,窃饮至尽。母责之,笑曰“偿易耳”。出关走边塞辽阳,投大帅为健卒,为之执鞭。遂隶辽阳籍。为人忠勇,善骑射,帅拔之帐前亲军。时辽事急,得功持刀杂行伍中,出斩首二级,中赏率得白金五十两,归奉母,曰“儿以偿酒也”。每战辄冲锋,积功至游击。由是隶经略为亲军,累功至游击。入授山东,升参将;久之,自拔行伍中,积功至大帅。

    崇祯九年(1636年),黄得功升为副总兵官,分管京师卫戍部队。

    刘良佐(?-1667年),字明辅,山西大同镇左卫人,因常骑一匹杂色马,人称花马刘。崇祯年间统兵在宿松、庐州、六安一带同义军作战,升任总兵官。崇祯十年,同总兵牟文绶击溃罗汝才部下摇天动二十余万人。

    崇祯十一年(1638年),黄得功率禁军跟从总管熊文灿到舞阳去镇压农民军。鏖战在光山和固始之间,战功最显著。八月又随从熊文灿在浙江吴村和王家寨镇压农民军将领马光玉,获得大捷。朝廷下诏加封为太子太师,署总兵军衔。

    崇祯十二年(1638年),跟从太监卢九德在板石畈打败农民军,农民军首领革里眼等五营生投降。

    崇祯十四年(1641年),以总兵身份同王宪分别护守凤阳和泗州皇陵,黄得功驻军定远。张献忠攻占桐城,挟持营将廖应登到城下诱降。黄得功与刘良佐联合兵力在鲍家岭攻打他们,农民军失败而逃。追至潜山,抓获农民军将军闯王王马武、三鹞子王兴国,杀之。三鹞子为张献忠养子,是农民军中号称最勇猛将领。黄得功战斗时中箭伤脸,反而愈战愈勇,同贼兵转战十多天,所杀伤人数最多。黄得功每临阵奔赴战场,饮酒数斗;酒酣以后气力更加勇猛。喜欢拿着铁鞭打仗,深入敌营,不顾生死利害,每次战后鞭出的血沾在手腕上,要用水泡很长时间才能洗净,被他的队伍中人呼号为“黄闯子”。

    1644年李自成入北京,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欲立潞王朱常淓,刘良佐同凤阳总督马士英,总兵刘泽清、黄得功、高杰拥立福王朱由崧。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得功移守庐州。流贼张献忠攻陷庐江、凤阳两郡县。黄得功奉诏镇守定远县。崇祯十五年,刘良佐同凤阳总兵黄得功大败张献忠于潜山。时流贼张献忠部潜匿在英山县、太湖县之间,黄得功率五千往蹑之,遇于石牌。张献忠惧,不战而败走。黄得功追及,不尺许,欲生致之,反为逸去。乃收其所掠男女万余人,令各回乡土,以甲仗辎重归朝廷。捷闻,赐蟒服。

    崇祯十七年(1644年),黄得功寻又讨平叛将刘超,封靖南伯。甲申三月,北京之变,闯王在成攻破北京,崇祯帝朱由检上吊自尽,山海关珍引吴三桂入关。总兵高杰、刘良佐、刘泽清俱避贼,率兵南下。而总兵黄得功闻变号哭,誓师为为计贼计。

    同时,弘光元年(1645年),福王朱由崧登基初立为帝,进封侯,开设江北四藩镇:兴平伯高杰汛徐州、泗州,东平伯刘泽清汛淮安、扬州,广昌伯刘良佐汛凤阳、寿州,经理陈、杞一路。而黄得功晋为侯爵汛滁州、和州。其家属则置内地。黄德功、刘泽清、高洁争驻扬州,高杰先至,大杀掠。刘泽清大掠淮上。临淮不接纳刘良佐,也被劫掠,史可法亲自进行调解,四镇才得听命于南明朝廷。高杰欲进军河南,收复中原,调刘良佐赴徐州作为声援。后诸军缺少粮草,而清兵准备南下,授命与黄得功进行扼守。

    兴平伯高杰欲得扬州,扬州人抿不听入。起初,督师(督辅)史可法担心高杰蛮横无理,难以制服,所以令高杰寄瓜州。再令黄得功寄仪真,使其暗中牵制高杰势力。恰好登莱总兵黄蛮即将上升,会总兵黄蛮过扬州,黄得功与黄蛮同姓,以兄弟相称,素与蜚善。所以史可法给黄得功写信请为他派些兵防备意外,黄得功因率三百骑迎之。

    黄得功率三百骑兵从扬州出发至高邮迎接史可法,高杰副将胡桢飞马向杰汇报。高杰一向忌恨黄得功,又怀疑他要算计自己。于是途中埋伏精兵阻击。黄得功至土桥,方缓带蓐食,埋锅造饭。高杰猝袭之,黄得功上马持铁鞭备战,箭集如雨。黄得功马跌倒,骑他马跑开,突围而出。有一勇猛骑兵挥舞大槊向得功冲来,黄得功大呼一声回头来战,抓住大槊往怀里一拉,连人带马一起拉倒在地。又杀了几十卒,然后翻身跳进废墙里边,吼叫声音如雷鸣电闪,追赶者不敢上前来。于是骑马飞奔,回到大营。这边正在战斗时,高杰又派兵暗中攻打仪真,黄得功士兵损伤很重,而与其同往高邮三百骑俱没。高杰又袭仪真,不克而退。黄得功遂向朝廷上诉,怒欲攻之,愿与高杰决一死战。史可法派监军万元吉前往,中为调解,以其曲在高杰,劲高杰以马偿之。黄得功不同意。恰好此时黄得功有母之丧,史可法来吊丧,对黄得功说:“桥之役,无论智愚都知道高杰的行为不义,今将军因国家的缘故,放弃盛怒而让高杰承受理亏,这正是将军收大名于天下的时候。”黄得功脸色才稍微和解一些,但终因所杀无多为遗憾。史可法又令高杰偿得功马匹,以千金为吊,于是乃以听之。

    弘光元年(1645年),高杰想进兵河南。朝廷诏令黄得功同刘良佐把守邳州、徐州两地。第二年,高杰提出收复失地的计划,请求史可法调黄得功、刘泽清到邳州、宿州两地,高杰带兵到归德州、开封两地,并注视着宛、洛、荆、襄等地,以此为根基,以求发展。史可法对高杰的谋划感到很好,可是他知道黄得功决不做高杰的后续部队,所以没有调动,仍让他驻守仪真。不久,河南总兵许定国在河南睢州袁可立府第以歌姬美酒宴杀南明大将高杰。高杰死后,黄得功回到仪真,高杰的家属并将士还留在扬州。黄得功领兵来袭击扬州,欲报旧仇。这时朝廷急遣卢九德谕止。黄得功遂移驻庐州。
  《清史稿·卷二百四十八·列传三十五》:“嗟乎!君父殷忧于上,诸臣沓泄于下。是即豺狼,安问狐狸呼?左良玉曰:”贼日引月长、滋蔓不止者,岁饥政乱,奸民无以为生,故相率从贼耳!与王师战,胜则散金钱于地,名曰‘买路’。故军中纵贼者多,阃外诸人咸受贼贿。但左良玉左手受金钱,右手则断贼头目,且贼灭之亦无难也。特今日者内外主,功垂成而祸及之,故主兵者莫肯杀贼,吾恐国家之祸终必由此也。”黄得功曰:“科臣奏得功擅杀部将,久之不能昭雪。夫斥一武夫,何足轻重?然贼乘间破十三州县,生人几尽,谁之过也?天下事大抵坏于此辈,不可为矣!嗟乎!此明之所以亡也!

    左良玉破张献忠于玛瑙山,虏其妻敖氏、高氏,置襄阳狱中。黄得功调兵西上,如入无人之境。四月,左良玉举兵东下,以“清君侧”为名造反,船行至九江。左良玉病死军中,其军队拥立其子左梦庚。朝廷调苏得功到上江来抵御左梦庚。黄得功驻师荻港,破左梦庚于铜陵,解其围。此次战役中,黄得功身中三箭,弘光朝廷听闻捷报,加封其为太傅,并派遣太监王肇基慰劳。

    接着又命令黄得功移家镇太平州,一意办理剿贼事务,评定功绩,进封爵靖国公,加封左柱国。移镇无为州,以备楚帅,后徙太平州。这时清兵南下,大兵渡长江。得知福王(弘光帝朱由崧)出奔。就兵分几路袭太平。黄得功正收兵屯防芜湖,福王朱由崧潜逃入其营。黄得功见福王蓦然入,惊泣着说:“陛下死守京城,臣等还可集合兵力以图复兴,怎么能听奸人言,先离开都城匆匆来此呢?况且臣方对敌,怎么能够扈驾?”福朱由崧:“除了卿还能依仗谁呢?”黄得功泣泪曰:“愿效死。”
  得功护之甚谨。得功准备奉福王幸浙,未行而追兵至。黄得功战荻港时伤臂,几乎要脱落。这时只见黄得功穿着葛衣,以帛缠吊着臂膀,佩战刀,坐着小船督麾下八总兵整装待命,前去迎敌作战。清顺治二年(1645年),豫亲王多铎率军下江南,福王被擒,刘良佐以十万来降,随清军进攻丹阳、金坛、江阴。闰六月下旬,良佐部兵数万包围江阴县城,屡攻不利,刘良佐作《劝民歌》,希望江阴投降,守将阎应元不从。八月廿一,清军集中红衣大炮轰击城,江阴失守。陈明遇巷战而死,阎应元处尽。总兵刘良佐既降清军,即遣袭王。刘良佐乃潜结黄得功部将马得功,使为内应。清兵分兵来袭,黄得功率军在荻港与清兵大战。黄得功促兵前进,而马得功断浮桥,兵溺死无算。黄得功不知刘良佐已降,犹欲就而计事。刘良佐忽而大呼岸上,招呼黄得功投降。左右说降不为动。黄得功怒叱说:“你果真投降了吗?”时叛将张天禄从刘良佐身后用箭射得功,突然间流矢射来,贯喉部偏左处。黄得功知势已不可为,呼良佐:“花马儿,黄将军是男子汉大丈夫,怎么能学你这副模样?”说完掷刀,拾起刚才拔下来之箭,乃乘间自刎刺喉而死。其妻翁氏闻之,也自经。总兵翁之琪投江水死。田雄遂挟福王朱由崧出降。葬芜湖赭山,土人为之立庙。

    刘良佐因劝降黄得功,黄得功中箭骤逝,以功隶汉军镶黄旗。顺治十八年(1648年)封二等子爵,随征南大将军谭泰巢叛镇金声桓、王德仁于江西,平之,授散佚大臣。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授江南江安提督,加总管衔。后调任直隶,去总管衔,改左都督。康熙五年(166年)因病休致。六年卒。赐祭葬如例。其弟刘良臣早在1631年(明崇祯四年)大凌河之战时任游击,就已随总兵祖大寿投降清廷。子刘泽涵,袭子爵。

    史云:黄得功粗猛不识文义。江南弘光朝初立,福王诏书指挥多出群小。黄得功得诏纸或对钦使骂而撕裂之。然忠义出天性,闻以国事相规诫者,辄屈已改不旋踵。北来太子一案,黄得功曾抗言上书争论:“太子未必假冒,先帝儿即你儿,非点证都未能胡乱假充,吾担心朝廷大臣花言巧语奉承王者多,敢不视您脸色直言进谏的人少,他们就是明白认出太子,也不敢抗言上书,怕给自己惹祸啊!”当时太子真假没人敢断定,黄得功敢于这样忠愤直言,不阿谀奉承。《明史·黄得功传》为得功叹曰:“始为偏裨,随大帅立功,未尝一当大敌。及专镇封侯,不及一年余而南北转徙,主逃将溃,无所一用其力,束手就殪,与国俱亡而已。其军行纪律极严,下无敢犯,所至人感其德。庐州、桐城、定远皆为立生祠。得功死后,葬仪真方山母墓侧。清谥号“忠桓”。

    戴名世:弘光朝江北四镇,惟黄得功忠勇奉朝命,而余皆骄悍,不可法度使。

    倪在田:厥后靖南夫妇一死殉君,为国之殇;方山遗蜕,炳峙江。虽有他仪,吾不敢执矣。

    张廷玉:曹文诏等秉骁勇之资,所向摧败,皆所称万人敌也。大命既倾,良将颠蹶。三人者忠勇最著,死事亦最烈,故别著于篇。

    乾隆帝:黄得功材昭武劲,性懋朴忠,卫主殒身,克明大义。

    温睿临:靖南戆而忠,其神勇,当时几诧为无敌。

    徐鼒:夫黄得功与高杰之优劣,愚夫妇皆知之,岂可法反茫然莫辨哉!黄得功诚万人敌,而兵微将寡,难抗大敌。高杰拥十三总兵之众,所部皆西北人。高杰暴抗不能为人下,抑之则乱不可止;驭之以爵赏、感之以忠悃,优而柔之,使迁善悔过而为我用,此则化强暴为忠义之微权也。然则同席联贾、冠之欢,舞盾释甘、凌之忿,以黄得功之豪杰,史可法胡不能释二憾哉?夫贾冠、甘凌于仇怨处,非别有可贪之利而攘臂相争也,故可释憾怀酒间;黄得功与高杰皆有利扬州之心,高杰固眈眈虎视、黄得功亦未忘于怀,此其势如唐藩镇之不相下,非可以酒食谈笑解矣!向使宁南无晋阳之师、睢州无伏甲之享,江北诸镇协和,人人如渡河之高杰,成败未可知也。

    顾诚:四镇中高杰、黄得功兵力较强。高杰、刘泽清是望风而逃的败将,本应受到朝廷的惩罚:黄得功、刘良佐在甲申年间也无“功”可录,只是由于他们以兵力作后盾使朱由崧得以如愿以偿登上皇帝宝座,都成了定策功臣。正因为江北四镇的开成本不是在为明室收复“失地”中作出过什么贡献,而是在策位上对朱由崧个人有功。就弘光、马士英而言,需要凭借他们的兵力慑服江南士绅;江北四镇也自恃有功,“天子乃我辈所立”,从此骄悍跋扈,一味集于南直隶江北地区争夺“善地”以自肥,进而是挟制朝廷。

    明驾部朱芾煌《文嘻堂集》有《偶书》(黄得功、刘良佐二镇事):“两虎相格斗,自效于卞庄。鹬蚌互相持,渔人睨其傍。晋阳甲何兴,石头兵何防。二竖奚足恤,乃以贻民殃。舳艫列如麻,戈予明于霜。焚掠亦何惨,南北民俱伤。红波血汗盈,流尸横陂塘。军声起轰雷,逃窜遗空隍。门庭不自御,同室故相戕。淮阳一苇渡,北风尘高扬。国家啟封藩,胡自取沦亡。”黄得功(略)刘良佐(?-1667年),字明辅,山西大同镇左卫人,因常骑一匹杂色马,人称花马刘。崇祯年间统兵在宿松、庐州、六安一带同义军作战,升任总兵官。明末清初大臣,曾拥立福王朱由崧登基。崇祯十年,同总兵牟文绶击溃罗汝才部下摇天动二十余万人。崇祯十五年,同凤阳总兵黄得功大败张献忠于潜山。1644年李自成入北京,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欲立潞王朱常淓,刘良佐同凤阳总督马士英,总兵刘泽清、黄得功、高杰拥立福王朱由崧。南明时与黄得功、高杰同列江北四镇,封广昌伯,专辖凤阳、寿县,驻临淮,经理陈、杞一路。黄德功、刘泽清、高洁争驻扬州,高杰先至,大杀掠。刘泽清大掠淮上。临淮不接纳刘良佐,也被劫掠,史可法亲自进行调解,四镇才得听命于南明朝廷。高杰欲进军河南,收复中原,调刘良佐赴徐州作为声援。后诸军缺少粮草,而清兵准备南下,授命与苏得功进行扼守。清顺治二年(1645年),豫亲王多铎率军下江南,福王被擒,刘良佐以十万来降,随清军进攻丹阳、金坛、江阴。闰六月下旬,良佐部兵数万包围江阴县城,屡攻不利,刘良佐作《劝民歌》,希望江阴投降,守将阎应元不从。八月廿一,清军集中红衣大炮轰击城,江阴失守。陈明遇巷战而死,阎应元处尽。刘良佐曾劝降黄得功,黄得功中箭骤逝,以功隶汉军镶黄旗。顺治十八年(1648年)封二等子爵,随征南大将军谭泰巢叛镇金声桓、王德仁于江西,平之,授散佚大臣。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授江南江安提督,加总管衔。后调任直隶,去总管衔,改左都督。康熙五年(166年)因病休致。六年卒。赐祭葬如例。其弟刘良臣早在1631年(明崇祯四年)大凌河之战时任游击,就已随总兵祖大寿投降清廷。子刘泽涵,袭子爵。

又,《温咏》(为藩镇黄得功住无为州时作):“其一,水邨山郭酒旗收,户户烟寒沈火篝。君不见,将军较猎城西头,饿鸱简响攒云流。番马鞚如沙漠野,营兵饮似塞门秋。堂堂师律不复见,雞犬菜茹增类忧。穷檐陋巷心膽摧,扃疾走谁迟留日。墓云昏欲归屋豹,放旍还悠悠倚。鞍马欲归复不归,臂鵰载兔何优游。一夫急趋喘如牛,叠声来问兵归否。兵未归,啼啾啾。其二,日暮江邨闻野哭,自言孤嫠逢兵逐。前闻兵到不肯信,一夕豺狼踞满屋。兜鍪弧矢插在户,系马携妻妈成族。临阶下马登我牀,颠倒衣裳搜敝簏。掀须没眥谁敢问,翼虎飞来食人肉。朱门大宅尽矛戟,短巷绳枢惟觳觫。主叱为奴兵作家,不问来盐与资蓄。既倾我巢攫我物,一生辛苦空碌碌。移家避地徙荒邨,朝朝兵卒过纷纭。冲烟蹋雪仍嘶刀,打雞逐犬来敲门。一子伶仃比臃肿,执之负担驮鸡豚。日落黄错不复归,倚闾谁与为饔飱。城中饶歌宴将士,千邨哭者徒声吞。其三,吾闻段太尉,自请入分邠州。邠人暴恶生大乱,入货窗窜名为军俦。乞市椎埋不敢问,邠宁节度怀空忧。汾阳王子尚书尊,谁能与语为搜求。太尉入杀十七军,市门槊上植军头。一军尽甲无敢动,老躄牵马寢其谋。解甲散伍同醉卧,并保功名归细侯。吁嗟乎,今日安得如秀实,邠人已乱还优游,国家边事将奚无。”

又,《车马》(江北诸镇):“车马给予驰长信道,整顿军容作好。椎牛嚮士协歌钟,玉带绯鱼拖襁褓。国雠未雪且为家,营丘垦田欲请老。白发大卷横醉卧,花鍪跳舞掷颠倒。三秦父老愤陵墓,四国诸侯悬羽葆。吁蹉乎,羽林已夺张彝第,横戈将钊兴庆草。函使倾赀诚有云,刘惔之言未闻早。”

    南陵风中古僧《黄公阁》老黄头,叫黄得功/一个粗鲁的讲着江淮官话的合肥佬/死于鹊起矶江面/死的时候日头落下,月亮也落下/整条江被黑夜一点一点吞噬/我们摸黑帮老黄头建纪念碑/一层不像样,只建两层/层数可以更多,碑可以更高/却没有必要/老黄头脾气很倔本事不大/从北打到南,从北败到南/就像我们写过很多诗,一首也拿不岀手/但我们顽固地认为自己是诗人/薜荔也从土里长上来/为老黄头披上一件廉价的绿战袍/我们习惯上称他为黄公/他涉过的水叫黄公渡/他跨过的桥叫黄公桥/有时,我们也真有点怀念他/但只当他是同村的老头/倔得像头驴,倔得可笑/是的——/老黄头是我们可笑的乡亲/他打不赢战,我们写不岀诗/他打不赢战,输掉一个王朝/我们写不岀诗,浑浑噩噩过一辈子/不在乎一条江暗了三百年。

    崇祯先后对京营、地方军镇失望后才决定派遣勇卫营出京作战,在孙应元、周遇吉、黄得功统领勇卫营前,勇卫营的战绩并不出色。崇祯十五年这一年,有三位勇卫营将领在与农民军作战中阵亡,勇卫营的损失应该不小。崇祯十七年时,勇卫营的余部由黄得功统率,不在京。弘光元年(1645年)藩镇黄得功所统率的勇卫元戎有宋纪、张一龙。明驾部朱芾煌《文嘻堂集》中《东方行,赠宋、张将军。因南皮投营款留,感而成歌宋纪、张一龙,勇卫营元戎也):“东方日出野云黄,营门鼓角麾纛扬。骑马出营两骠骑,马头拱揖遥相望。问云昨夜有上客,报称日下农曹郎。殷然视笑如旧知,执手慰劳心徬徨。军容监使无足言,介胄脱略其相忘。浮云四塞不可去,北来火照南皮冈。饮我蒲萄金屈巵,坐君虎帐熊茵房。饥马在殿芻剉粮,仆僮饱饫须眉飏。烹羊热酒再倾倒,示我箭痕刀槊创。将军好客亦本色,多君急难能相将。马上红旗立待发,阵前铁甲明如霜。须臾斫营白刃接,意气慷慨犹安详。杜陵曾过严劒南,韩愈亦慕于襄阳。悲歌拔劒向人说,骠姚者宋车骑张。

又,《州,再过宋、张两戎,酒间作》:随征督催营粮,即前此南皮所掠军营也。骑出通州城入营,视事宋(纪)、张(一龙)两元戎在焉,悲喜交集,慨单骑之脱虎口,感合劒之遇龙骧,酒酣耳热,喜而放歌。“营门沙柳春风号,云中欢气春云高。勒马相视如梦寐,一军惊跃同投醪。人生会合是何意,使我大叫相号啕。前倚征南离晋阳,今从定远过临洮。依人得借将军树,庚癸应求续命膏。群言前日郎官来,转输当似闗中漕。始思狼狈投营日,乃以昔遇成今遭。悲欢之念感何极,潞河流水澌滔滔。椎牛大飨相笑乐,临风酾酒扬旌旄。下马欲草盾上檄,张灯且看昆吾刀。虎头猿臂不封侯,徒誇切玉成吹毛。汉使须饮月氐头,嫖姚肯令楼兰逃。花鍪蹋踘非所望,男儿巾帼羞吾曹。欢深悲起气填臆,明朝金粟还纷骚。

    又,词《忆王孙》:已卯督营粮,见德王与妃被掳,以黄尺组南,其臂一条竹兜引之,余忆纪宋事者,有忆王孙一词,遂作小令:“朔云漠漠影双飞,宫殿回头事已非。共坐寒兜数落晖。淚依依,香水南流恨洛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