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毛公书院雅集有感
自从3月13日毛公书院雅集后,诸君佳文迭出,友邦惊诧,叹为观止,除了收藏,予语阻塞,不知从何说起。思来想起,还是从予古文挚友丁君双说起。
去年某星期日,我沿东门外河大埂,一路徒行,是为锻炼,是为散心,是为思考,是为忧虑。实子在外游学,予为生计在发愁,何日学成心方安。正徜徉徘徊其中,手机铃急响,原来丁君双叩也。
予本孤寂,我自独行,向来独往,可茫茫瀚海之中,觅得一古文知音丁君双,是缘二十年前予初尝网络。人之初,性之本,予小学时即文字思翔,原不知文学及古文为何物?皆县原文化局长陈老克文小女儿所赐,她为小学同学,一年级即作长文,且条理分明,受其父文学影响,潜移默化而成,予闻听其范文一次次课堂宣讲,羡慕之情无以言表,从此文学摇篮之涟漪荡漾,无边无际之摇晃,摇啊摇,摇到人到卅载,是网络让予有了弥补心神之涟漪、文思之荡漾,于是巢湖日报网博客之初涉、无为网论坛之搅局。恰逢其时,我又萌生整理宗谱、研读州志之付出实施,遇两位古文出师,其一之恺兄,其二丁君双。后来得知,丁君双,乃明西山大家丁最之后裔,其古文学识之源远流长,竟然整理丁氏宗谱一百几十卷,冬历三九,三历三伏,冰冷三尺非一日之寒,丁氏古文学识之集大成者,丁氏宗谱传承发扬之集大功德者,予之人生最崇拜者。……
从徒步东门河埂涉丁君双无边思绪中回过神,虽属手机铃声响的短暂,则实之高山流水闻知音,天高云淡思绪长。丁君双发出某日西山雅集之想法。西山于予而言,有着特殊涵义,予祖祠虽在北乡,古言濡北之郊,汰水之泮,金城其中。而予西山之仰视,来源于明代吴公廷瀚、丁公最之西山游记,西山雅集之意,亦可能由此而来,向来之久。未曾想,西山丁最之后裔丁君双,又步明丁公最、吴公廷瀚诸公西山雅集之后尘,历史乃惊人之相似,是历史之偶然,亦属历史之必然。而吾辈之沈君、丁君、童君、陈君、殷君、余乐君、大木君等,予闻名不如见面,见面乃相恨见晚,惺惺相惜,始出俑者,均来自于丁君双西山毛公书院雅集盛情邀请,以及丁、童二君西九华餐厅热情款待。
西山诸峰,盛名之久。从童君有兵毛公书院二楼,遥看正对面陡立西九华峰,西九华原名猪头山,因半山腰寺庙沿半山崖倚建,悬崖陡峭,气势磅礴,似九华山香火旺盛,由来之久西九华而名出。予翻阅过州志记载,又查阅过吴廷翰集、宋王之相山集、宋杨杰无为集等西山记载,西九华之名仿佛未其录,可见西九华名来自后来。可毛公山、毛公洞,以及附近相山、林泉书院,皆有记载,诗词、游记之屡见。至于西九华对面巢湖坝镇巢父山庄,据志载原为象山,象山与银屏山历史上皆属无为州,至于划为巢湖市,可能属于建国后之事。历史难以言说,而区域划分之重迭,屡见不鲜,无以言说,无怪乎史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也。但予曾查阅庐州府志、巢湖县志、无为州志,其中端倪,大约可知。但这己非要点,重要的是3月13应丁君童君盛约,而与诸君兄弟雅集于西山毛公书院,端见诸君之渊博业学,再加雅集后诗文佳出,羡慕仰望,叹为观止,高山流水,难觅知音,此生此世再无憾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