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梅缘梦记》涡阳篇(48)
腊梅和湏子从亳州市来到涡阳县,先看城内的山西会馆和挹爽楼。
山西会馆,在雉河集(今县城)西侧老街(今曹子街)东南的界沟(今涡楚河)东岸的大石桥(后名“普济桥”)畔。始建于清代康熙初,是当时旅居皖北一带的山西商人集资兴建的。(山西的简称又叫晋)清代咸丰初,张乐行倡导捻军起义。这里是淮北捻军多次会盟之所。捻军史上著名的“雉河集会议”,也是在这里进行的。会馆坐北朝南,前后三排,两进院落,后进五间大厅,上盖琉璃瓦,明柱雕饰,宏伟壮观。抗日战争爆发,一九三八年被日寇飞机炸毁。一九六二年,在遗址上兴建了五间房屋,辟为捻军史料陈列馆,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门联:“云山如晋;风雨同舟。”大殿联:“馆内故乡亲,好漫谈、三晋云山,两淮风雨;人间知己在,应忘却、半生坎坷,一饭艰难。”腊梅解道:“这联中‘坎坷’,典出于汉代扬雄《河东赋》,原生义为道路不平,后用以比喻遭遇不顺利,不得志。亦作“坎轲”。
挹爽楼,在城内。一九三四年秋,王大球在故宅内兴建东楼三楹,自取“朝挹西山爽气”之义,颜楼额曰“挹爽”。皖北各地名流以诗文楹联贺者百余件。王大球依类编次,纂成《挹爽楼祝词汇钞》,并亲撰跋文以梓之。王大球,一九O
四年生,一九六四年卒。涡阳县城人。家世业儒,幼承家教,擅诗能文,英年驰誉淮右。毕生从事教职,在皖北、安庆各地任教。晚年有“活辞源”之誉,曾参与撰写《涡阳县志》。楼犹残存。
王大球联:“挹彼云霞饰画栋;爽人以目倚朱楼。”
清末民国涡阳文士转鸿洞联:“挹上北斗酣春酒;爽自西方上小楼。”
清末民国间文士李仲植联:“挹史拥经,四壁图书标甲乙;爽心豁目,一楼岁月记春秋。”
清末民国内文士韩锡华(字挹丹)联:“挹穿穿云,浓生诗兴;爽心涤虑,调剂尘嚣。”(尘嚣:指尘世间的纷扰、喧嚣)
清末秀才、濉溪县城关人周朗渠(原名象贤,又名昶,字朗渠,1878年生,1961年卒)联:“西山爽气,我舒襟袖;北牖凉风,自谓羲皇”、“挹彼清芬,兰言惠我;更诸爽垲,花样宜人。”腊梅解道:“晋代陶渊明《与子俨等疏》中有‘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太古之人)’句。这羲皇,乃太古也。而兰言,即心意相合的言论,典出《周易·系辞上》。爽垲,即明亮干燥,句出《左传·昭公三年》,晏子之宅近市湫隘,景公欲“请更诸爽垲者”。
清末民间文士杨澄湛联:“挹彼清风,仰承槐荫;爽兹高阁,美继兰亭。”腊梅言道:“槐荫,从字面上解释就为槐树的荫凉。就如长号,顾名其义就是与小号区别开来的很长的号。《宋史·王旦传》记载,宋代王旦之父王祐,在庭院中手植槐树三棵,谓‘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时称‘三槐王氏’,这里用典以切王大球之姓氏。至于兰亭,在会稽山阴(北),因晋代王羲之作《兰亭序》而著名。明代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后移植于兰渚山下,在今浙江绍兴市西南十四公里处。犹存。这是用典以切王大球之姓氏,并称颂其楼之不朽。
清末民国间文士王行五联:“挹浆共酌,剪烛畅谈;多士庆落成,何异、高可齐云,朗先得月。爽垲堪居,嚣尘自远;一层欣更上,最宜、夜来听雨,晓起摘星。”(落,此处应平而仄,拗)腊梅道:“古时点烛昭明,久则须剪烛心。此谓彻夜长谈也。据说在涡阳县城东南八里许之马寨菉竹园中,旧时还有马朴仙的书斋,即‘菉竹斋’,只是早已不存。斋内有马朴斋自写联‘ 莫谈荣辱书三箧;不问炎凉酒两鸱。’这联上的箧、鸱分别为小箱和盛酒器。《汉书·张安世传》载,汉武帝幸河东,亡书三箧。而宋代苏东坡‘不持两鸱酒,肯借一车书’句。另外,此菉竹斋还有王大球写的联‘割据书城甘小隐;疏芜世事乐高吟。’书籍环列如城,极言其多。小隐即隐居于山林,典出《文选(晋代王康琚)反招隐》诗。疏芜即零落荒芜,此有疏狂荒废之意。马朴仙墓亦在菉竹园中。
马朴仙墓,在县城东南八里许之马砦(寨)菉竹园内。马朴仙,清末涡阳县关路口人,光绪拔贡。卒于抗日战争初期。名敦仁,以字行。一生不慕荣利,远官场,喜漫游,足迹几遍天下。与当地名士王大球(故居为“挹爽楼”)为忘年交,隐居马砦菉竹园,结诗文社于内。性旷达,在园中构生矿,立石像,并撰联以自挽,镌刻于石。著有《菉竹斋诗文集》、《游记四种》等。马朴仙生前预造墓穴,并自题三联刻置生圹。现墓存联毁。联:“蕴藏天下仕;启迪后人知。”(仕:事,出自《诗经·小雅》)“凿壁藏书,收集文光留地里;开炉煮食,安排烟火异人间。”(文光:指述作的文采)“生而无用,死又奚悲;怅月落梅边,从此少、林逋吟诗,江淹作赋。笑固不清,哭将何益;看云封泉下,也全当、葛洪得道,苏晋逃禅。”此第三幅马仆仙自挽联,刻石立于圹前。腊梅认真阅读后深思而解道:“这泉下,顾名思义九泉之下之常用死后埋葬的地方。那林逋,为宋代钱塘县(今浙江杭州市)人,字君复。隐居西湖孤山,二十年不入城市。工行书,喜吟诗。卒谥“和靖先生”。江淹,是南朝济阳考城县(今河南兰考县)人,字文通。出身孤寒,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梁时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善为文,以《恨赋》、《别赋》最著名。有《江文通集》行世。据《晋书·葛洪传》记载,葛洪,为东晋丹阳句容县(今江苏句容县)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是道家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据《新唐书》本传记载,苏晋,为唐代蓝田县(今陕西蓝田县)人。少即能文,举进士,玄帝监国,制造多出其手。屡进谠言,累官至吏部侍郎。有时誉,终太子左庶子。另外,涡阳过去还有两位很著名的名人故居——马玉崑故居和张乐行故居。”
马玉崑故居,在老城东关。是清末将领马玉崑(蒙城县有“马公祠”景点)的故居。马系蒙城县人。但雉河集原系蒙城和亳州交界处,集东属蒙城,集西属亳州。清末咸丰初至同治初,这里系捻军起义中心。同治三年(1864年),始割阜阳县、蒙城县、亳州、宿州地,设涡阳县。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马玉崑回乡祭祖修坟,曾住此。马朴仙因迎贺撰联“上苑新颂凤诏,金貂锡宠,铁马铭勋,三十年、奔走驰驱,庥扬天子。故园小住霓旌,雉水腾辉,龙山焕彩,亿万姓、吹呼罗拜,喜见将军。”被裱挂于故居中。故居房屋大部分已拆除改建,现为涡阳中学所在地。”(凤诏:诏书。庇扬:庥,庇荫;又通“休”,美善。扬,称颂,使之彰显)腊梅说:“此处故居周围有雉水,雉河,原名武家河,俗称小河子,涡河的支流之一,在县城外流入涡河。此处龙山,位于县东北二十余里,山势不高,长四里许,由西北向东南蜿蜒若游,因名龙山也。当年将军奉上林苑(秦注时皇家园林叫“上林苑”,借指朝廷)诏书,荣归故里,金珰饰首、前插貂尾之冠饰,矗立朝廷霓(蜺,旌旗的一种)彩军旗,坐下披申战马,彰显皇家庇佑之荣光,光宗耀祖,光彩照人,何等威严,何等珍贵。据说马将军经过此城西原亳州、蒙城县分界时,那经过分界之界沟(今涡楚河)上的桥就是‘普济桥’此桥东距捻军会盟处山西会馆不远。桥为单孔拱形石构,两边青石栏杆,十分坚牢。有联云‘普济观瞻波底月;济人来往镜中梯。’(普地:大地,典届《墨子·尚贤中》)可见当时情境。只可惜本世纪五十年代初,拆桥建闸,毁。”
张乐行故居,在县城西北十二里的张老村。是捻军最高领袖张乐行的祖居和诞生处。涡阳,是捻军农民起义的发源地。张乐行,又名洛行,乳名香儿。清代亳州张老村(今属涡阳县)人。一八O一年生。在“雉河会议”上,被推各路捻军盟主。建立大汉国,尊他为“大汉永王”(又称“大汉明命王”)。他曾指挥捻军,主动配合太平军作战,先后三次受太平天国封号。咸丰十一年(1861年),被封为“渥王”(清史省笔作“沃王”)。同治二年(1863年),雉河集战败,突围至蒙城、宿州交界处的西阳集(今属涡阳县),由于叛徒出卖被俘,不久壮烈牺牲。此故居原为四合院一座,三进两院,共有土木结构的房屋十六间。现故居仅存前大门和遗址。这里不仅是张乐行的祖宅旧居,而且是早期各路捻军首领聚会议事的地方。在捻军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一九六一年,已被告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说当时故居前进堂屋之中悬挂对联:“祯命养飞龙,试自思、南国之屏藩,谁称杰士;中原争逐鹿,果能掌、北门之锁钥,方算英雄。”(祯命:吉祥之命。飞龙指帝王,典出《周易·乾卦》。屏藩:屏蔽藩篱。亦作“藩屏”。喻藩国。典出《诗经·大雅》。北方之锁钥,比喻北方之重镇,出《国老谈苑·卷二》)此联系天王洪秀全(1814年生,1864年卒。清代广东花县人。原名仁坤。太平天国领袖,称天王。详见《清史稿·洪秀全》)亲自撰书赐予张乐行的,时在咸丰六年(1856年)四月三十日。”联赞张生来为吉祥、飞龙之命象,为英杰突出之良材,中原逐鹿之屏蔽藩篱,掌管北方重镇之门户钥匙、
梅腊说:“在此张老家东南,今犹有张慰祖墓碑。张慰祖,就是张乐行的父亲。墓为夫妻合葬,系其曾孙张本行(张乐行二哥张敏行之孙)重修。碑正面楷书石刻:‘皇清故耆英张公讳慰祖暨德配燕孺人之墓’、‘光绪三十四年曾孙张本立率子羹才孙修文奉祀’。碑两边刻有联‘金石刻画,犹将睦友铭先德;宅兆祯祥,永以福禄启后人。’此联与濉溪县捻军将领‘李大喜墓碑’景点之联,完全相同。实际上,在这张老家东南约十里半处还有‘张禹爵夫妇墓碑’,距张慰祖墓约十里。墓葬张禹爵衣冠及其妻蔡氏。碑为辛亥革命后,其曾孙张大勇所立。正面正楷石刻:‘民国前烈张五公讳琢字玉振暨蔡老太君墓’。上面横书‘功先缔造’四字。碑之两旁刻联‘志扫胡虏,一生豪气塞天地;迹迈后缗,百年淑德冠闺闱。’(此联与濉溪县捻军将领‘夏白夫妇墓碑’景点之联完全相同)。碑今犹存,张禹爵,又名琢、玉振、五孩、五黑。是张敏行第五子,自幼儿过继给张乐行。乐行殉难后,他承袭受封为太平天国幼渥王。是捻军中最年轻的勇将,原为尖子黄旗旗主。后是西捻军仅次于小阎王张宗禹的将领。一八六八年三月,在山东陵县与清军作战时中弹牺牲。其妻蔡氏,勤劳贤惠,与其爱情忠贞不渝。相传未嫁时娘家闻禹爵入失捻,要求退婚。蔡氏竟单身径奔张老家与禹爵结婚。禹爵战死后,她矢志不改嫁。终因思念,不久即抑郁而死。”
实际上,在涡阳县,还有两个很著名的墓——范蠡墓和嵇康墓。
范蠡墓,在县城东南三十余里的西阳集边,旧有范蠡村。墓如如土山,建有庙宇,内塑范蠡、西施像。墓周湖水环绕,并有松柏覆盖,幽雅壮观。范蠡,春秋时楚人,越国大夫,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功成身退。相传偕西施游齐、鲁间,经商致富。号朱公,卒于定陶(今山东济阳县)。有成仙之说。其墓在鄂、鲁、皖三省传有六处之多。清代乾隆年间蒙城县令淡若水曾为题“范蠡冢”三字,刻石立于墓前。(西阳集当时属蒙城县地)。今松柏和庙宇均已毁,墓地犹存。辽宁昌图县人、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于海洲联(字适源,1946年生)联:“兔死狗烹、越王、真如虎也;功成身退,范子、岂不贤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兔死狗烹”,意思为野兔猎尽,猎狗就会被烹食。比喻事成见弃,多指旧时君主杀戮功臣。
潜山县棋盘乡曾任中、小学教师的徐家鼎(1926年生)联:“辅越不矜功竣日,收帆好在顺风时。”
湖南临湘县人、曾在长沙市建设银行工作、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刘福祥(名辉,字光军,1918年生)联:“忍辱沼吴曾报国,浮槎遁迹竟埋名。”(浮槎:乘船浮水。槎,竹、木筏。埋名:隐没姓名,不让人知)
蓝佐国联:“鸟尽弓藏,淮阴言晚;功成身退,少伯谋深。”范蠡的表字为少伯。《史记·淮阴侯传》记载有“鸟尽弓藏”。汉高祖用陈平计,伪游云游(泽),缚韩信(淮阴侯)于后车。韩信曰“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故下文有“言晚”之意。
嵇康墓,在县城东北六十里石弓山(相传赠兵书与汉代张良之黄石公曾栖隐于此,因又名“石公山”)南的嵇山上。嵇康,竹林七贤之一。原籍上虞县(今属浙江),其先姓奚,因避怨,迁居铚县(原宿州西乡,今涡阳一带)嵇山下,其改姓嵇。著名文学家、音乐家、思想家。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有集行世。因拥曹魏,反对司马篡权,被司马昭所杀,终年仅四十,葬于此。遗址犹存。
于海洲联:“竹林已绝广陵散;上蔡犹闻黄犬吟。”竹林,乃竹林七贤。上邑,乃古邑名,在今河南上蔡县西南。广陵散,为琴曲名。散,曲类名称。史载嵇康临刑前,索琴弹《广陵散》,吾每固之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向秀《思旧赋》中有“昔李斯这受罪兮,叹黄犬而长鸣”句。《史记·李斯传》载,李斯,上蔡人,被秦二世斩于咸阳。斯临刑前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白启寰联:“向秀不逢,邻笛追思,展墓犹闻思旧赋;山涛若在,广陵散绝,何人能作绝交书。”展墓,乃省视坟墓,语出《礼记·檀弓》。《晋书·向秀传》载,向秀,与嵇康友善,为竹林七贤之一。入晋时为吏部尚书十余年。联中用典“邻笛追思”,向秀经过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东),凭吊嵇康、吕安旧居,又闻邻人吹笛,因作《思旧赋》以怀念之。赋很短,抒情感慨颇浓。原文收在《文选》中。向秀《思旧赋·序》中有“余逝将西迈,经其(指嵇康和吕安,他俩同时被杀,又都是向秀的好友)旧庐……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嘹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等语。《晋书·山涛传》载“山涛,字巨源,竹林七贤之一。”后投靠司马氏,继续为官十余年,想举嵇康以自代。当时司马氏篡魏之势已明,嵇康在政治上反对司马氏,故作书与拒绝。并因此与山涛绝交,此即《与山巨源绝交书》也。信中对当时的社会和封建礼法进行了尖锐的抨击,因此遭到司马昭的忌恨,是嵇康被杀的原因之一。联中的“广陵散”令湏子想起了《孤城诗集》中的《广陵散》:
戈矛沉曲
十年后,长袖在花丛蝶舞的旋律中,自如地
按住杀机
琴声乱处,适宜冲冠一怒,韩王近在咫尺
多少人毕生铸剑
终究没有赶上君王的野心——时逢迎战国
慈父死于他杀
有人怀揣一腔炉火,改行作了笑面抚琴的刺客
牵挂当年,赴九泉,先自毁容颜
腊梅说,在涡阳县城内旧还有转丁氏尽节坊、龙王庙和大神秘阁,但今都已不存。
转丁氏尽节坊,在县城内。清代建。系为当地文士转洪略之妻丁氏自缢尽节而立,今已不存。联“皦日誓投缳,歌匪石、心难回转;清风留劲草,对贞松、影岂零丁。”(皦日:白日,出自《诗经·王风》。投缳:上吊自杀,出自《后汉书·吴祐传》。匪石:比喻意志坚定。出自《诗经·邶风》)心难回转之心志不移,转氏难以回生;影岂零丁之形影孤单,丁氏永垂不朽。
龙王庙,在县城内官路坑北,北靠涡河南岸。现已不存。庙联:“龙行雉水源流多;神在涡河福佑多。”(涡河,淮河支流之一,流过县城北)其实在县西边境之义门集镇上旧还有个“白龙王庙”。此庙规模不小,影响亦大,以致该集也因此而得“庙集”之俗称。现亦已废毁。庙联:“青土波澜看远去;白龙法力颂无边。”(青土:东方之地)“雨顺风调,恩膏广被;河清海晏,恺泽长流。”(恺泽:安乐,恩泽)
大神阁,在县城南京巷(今北环文明巷)口,始建于清代康熙四年(1665年)。今已不存。阁联:“火德育人恩泽大;炎方化食庶民尊。”(炎方:南方。庶民:平民、众民。语出《诗经·大雅》)“嘉火德之为贵介;协离象而得休征。”(贵介:尊贵。休征:吉利的征兆)
涡阳县境内旧还有观音寺、曲水寺和太清宫。
观音寺,在县城老街(今曹子街)西北约半里许,紧靠涡河南岸。始建于清代雍正年间,今已废毁。寺联:“妙道无穷,但能色相皆空,何必别求去南海;迷津广渡,倘使善心常在,自然即上到西天。”(色相、空、南海、迷津、西天:均佛教语)“欲见化身千万亿;常如童子五三参。”观音身边有善财童子。据《华严经·入法界品》载,佛教相传善财童子曾受文殊菩萨教化,南行五十三位名师,最后遇到普贤菩萨,实现成佛“行愿”。
曲水寺,在县城东南边境,今属西阳乡。寺已不存。寺联:“僧居僻寺原无酒;客到荒山只有茶”、“曲水流觞,传古今佳话;荒山礼佛,结欢喜因缘。”古代风俗于农历三月上旬巳日是,在水滨宴乐,以祓除不祥,称为曲水。晋代王羲之《临河叙》中有“引以为流觞曲水”句。欢喜佛,亦称欢喜天,为古印度传说中的神。佛教语之因缘,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及促成这种结果的条件。后来亦用于泛指原因、缘故。
大清宫,在县城西北的雉河东岸,南临涡河。原名天静宫。始建于汉末,为道教之宫观。现遗址犹存。宫中原有问礼堂三间,祀老子。因孔子曾向老子问冖,故名问礼堂。清末涡阳县文士张际昌作宫联:“炼丹灶古余荒草;问礼堂空剩石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