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梅缘梦记》合肥篇(7)

(2010-06-13 19:21:00)
标签:

杂谈

《梅缘梦记》合肥篇(7

   

腊梅说:在这市区内教驽台的西南方有个“镇怀楼”,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本为金斗门之城墙。后曾作“谯楼”。明末。清代康熙四年(1665年)重建,遂名“镇淮”。俗称“古楼”或“鼓楼”。楼三层,高五丈八尺。中置有角、铜壶等物,两旁置钟、鼓各一。“镇淮角韵”列入庐阳八景。今已毁。有楹联:“江南唇齿;淮右襟喉”、“淮南重镇;皖北名区”、“百尺楼高,蜀山还北向;三分事已,淮水自南来”、“雄镇淮西,吴楚当窗平野阔;高踞淝上,云山入眼大江横”、“金斗楼芜谁启闭;铜壶漏滴警晨昏。”铜制的漏壶为古代盛水的计时量具。

 

九狮桥,在市区大东门内的教驽台南,本名“岁丰桥”,亦名“小狮桥”。因桥的石栏间刻有九只小狮,故得此通称,今已不存。石拱倒影圆如璧玉般的明月,联云:“两翼石栏小狮活;千秋璧月大圆盘。”

 

白鹤观,市区城东的教驽台北、逍遥津边。清代康熙年间重修,今已不存。楹联:“金阙重新,上接三清法界;玉音长绕,如游九府仙宫。”古代九卿官府为九府。道教认为人、天二界之外,别有三清境,为道教所列诸天之一,在大罗天下。又联:“遇缘人,不需我、望穿眼孔,得无上道,只要你、立定脚跟。”

 

腊梅向蓝天、湏子介绍说,逍遥律就在城内的东北角,就在教驽台的北面不远处。它是以三国时代的古战场而闻名,由于《三国演义》的渲染和流传,“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故事,几至家喻户晓。明末以来,津旁出现私人园林。经营培植,颇具规模。1953年始辟为公园。现为合肥三大名胜(逍遥津公园、教弩台、包公祠)之一。楹联:“今日身心全解放,此间天地足逍遥”(徐味撰)、“豆隐池环成旧迹,花香柳色换新容”(吕先忠撰)、“吊古访名津,威震雄风如宛在;游园添雅兴,心随美景快逍遥”(闻楚卿撰)。

逍遥津公园的三岛上有张辽衣冠冢,园中百草园独秀峰下设立有张辽塑像。联(周磊撰):“战地变名园,扣舷遥想张文远;津桥逢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扣舷乃敲击船舷,曹操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字仲谋。

飞骑桥,在逍遥津上,位于教驽台东,原名“西津桥”,又称“逍遥桥”。三国时,吴主孙权被魏将张辽追袭,至此桥已被拆断,遂策马飞渡而脱险,其名乃显,因称这为“飞骑桥”,今已不存。飞骑桥联:“威显曹公将勇;名传吴主骑飞。”

小辋川别墅,建于清代道光年间,是大官僚王育泉的别墅。辋川,水名,在陕西蓝田县南,唐代诗人王维晚年曾隐居于辋川,筑有别(墅),绘有《辋川图》。王育泉宗推五维,因取名“小辋川“。有楹联:“地邻飞骑桥边,问当年、一船筝笛,万队旌旗,弹指话沧桑,只安排、水国逍遥,已是昆池庄叟境;春到听莺时节,看此夕、对月歌诗,临风把酒,散怀忘泛梗,且领略,画图结构,俨然鹿柴右丞居。” 紫通砦、寨;漂泊、飘荡为泛梗,通作“泛萍浮梗”。此小辋川别墅的景致,好象真的辋川的王维故居一样。王维官至尚书右丞,故通称“王右丞”。鹿柴为辋川王维别业的一个景点,看来王育泉在此修心养性,莫非已经达到庄子的逍遥境界。庄子,名周,战国时哲学家,作有“逍遥游”大意以为天地之间,万物贵任性自然,即为逍遥至乐。撰联者方颐,清代定远县人,字子,道光进士,官至四川按察使。

蘧庄,清末龚心钊的私人园林。龚心钊,合肥人,字怀希,号豆隐。光绪进士,辛亥革命后,在上海经营工商业。光绪十八年(1892年),购占逍遥津后,刻意经营,作终老归养之计,并以春秋时归隐不仕的蘧伯玉自况,故命名曰“蘧庄”,俗则径呼为“龚家花园”。逍遥径的别称很多,明末属窦氏,称“窦家池”;清初属王氏,称“斗鸭池”;后属龚氏,又因形状如豆叶,改称“豆叶池”,龚心钊也据此意,发、取个“豆隐”的别号,意为蘧庄隐于豆叶池。别有一番小五洲(小小世界)。联云:“豆隐大千界;池环小五洲。”撰联者陆润痒,清末江苏元和县(今吴县)人。字凤石,同治状元,官至东阁大学士。辛亥革命后,留在清宫任溥仪的师傅,1915年卒。

 

蓝天说,其实在原威武门(在东门外)旧时还有一个“白衣庵”,清代顺治七年(1650年)建。可惜早已不存。据说清代乾嘉年间,白衣庵有位悟宗和尚,居庵修行五十余年,曾刺血书《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当时(清代乾隆、嘉庆时)一个合肥文士李云撰赠联:“燃指供诸佛,骨烬肋灰,隐隐造、多少众生命脉;刺血写华严,心枯舌烂,津津贯、古今菩萨精神。”燃指是佛教徒的一种苦行,作为忏罪或感恩的表示。佛教名称“菩萨”,“全称菩提萨”,言既能自觉本性,又能普渡众生,在佛教中位次于佛,而高于罗汉。又对一般崇拜的神像,也通称之为“菩萨”。

 

万寿寺,在市区大东门内,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兴建时有高僧一庵和尚,认为寺门面北,“宜为南山祝愿”,因而命名。清代时,合肥产传统手工丝织品“万寿绸”,即因机房设在此寺旁而得名。寺早废,今已不存。大殿联:“金阙启宏观,依昔云头来紫气;沙门论佛法,从今脚底绝红尘。” 沙门僧徒称桑门,佛道家均称人世为红尘,亦作凡尘或尘凡。祥瑞火光为紫气,相传春秋时期老子西游,先有紫气自东浮向函谷关,后老子果乘青牛而过,通称“紫气东来”或“东来紫气”。此寺在东门,故云。又联:“幸城市、有此灵祠,仗许多、佛力神威,保登寿域;叹凡尘、无边苦海,渡不尽、痴男怨女,平息风波。”《汉书·礼乐志》有“寿域”,比喻太平盛世。

方丈室楹联:“得此上方居,笑凡辈、积寸累铢,空吃一番辛苦;有何交代事,愿尔等、晨经夕梵,多温几句阿弥。”方丈室,为佛教长老及住持说法之处,后多指他们的住室。上方指天上仙界。汉代五行家又以北方与东方为上方。这里借用两义,指该寺及该寺的位东、面北。诵晚经为夕梵。阿弥为阿弥陀佛的略语。阿弥陀佛,佛家以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长念此号,一心不乱,临终时佛即来接引往生彼土。故佛教徒平日口头恒念“阿弥陀佛”名号。

 

腊梅介绍道,旧时合肥的东门城门名叫“时雍”。在市区东门内还有东岳庙,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祀东岳大帝,是道教所奉的泰山神。相传它掌管人间生死。民国初废,今已不存我。楹联:“永镇东方,近挹时雍迎紫气;长崇木德,恒舒春令泽苍生。”据《史记·封禅书》和《左传·昭公二九年》记载,秦汉方士以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胜,为帝王受命之符。以木胜者为“木德”。木,又是东方的属象。木正,是春宫。联:“莫与命争衡,要知后果前因,但观现在;总凭天作主,落得洗心涤虑,只任安排”、孽海茫茫,叹人世无多,一误岂容之再误;轮回辘辘,仰神灵有赫,今生要想着来生。” “孽海”,佛教语,意为灾祸罪孽的人海。轮回,为佛教名词。佛教认为世界众生,各依所作善恶业因,莫不生死辗转于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之中,如车轮之旋转。但修行成佛之人,则能免受此苦。

 

张辽祠,在市区威武门(大东门)的翁城内。祀三国时曹操的大将张辽。清末废,今已不存,楹联:“略江淮,经百战,破孙吴、而大震声威,赢得婴儿无夜哭;屯土山,约三事,劝关羽、以权宜策计,不忘乡里故交情。”《三国志·魏志·张辽传》和《三国演义·六十七回》“张辽威震逍遥津”: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张辽守合肥,在逍遥津大破东吴孙权,“这一阵杀得江南人人害怕;闻张辽大名,小儿也不敢夜啼”。《三国志·蜀志·关羽传》和《三国演义·二十五回》“屯土山关约三事”:建安五年,曹操败刘备,关羽被困于下邳(今江苏睢宁县西北)城外之小土山上,曹操命张辽去劝降,关羽提出三个条件。张辽和关羽都是山西人,且有过交往,故有下联末句云云。

 

庐阳书院,在市区今长江路东段的小东门内, 又称“小书院”(因当时合肥尚有“大书院”,址在今安徽省政府对面)。清代康熙时庐州知府张纯修建立,始名“横渠书院”,以纪念其祖先北宋哲学家横渠先生张载。清廷废科举后,1906年,李鸿章之子李经方曾在此创办庐州中学堂,现为合肥市第九中学校址。楹联:“五色易迷离,洗眼曾经秋水碧;十年同况味,回头每忆夜灯红。”模糊不清为迷离,境况情味为况味。撰联者白,清代顺天通州(今北京市通县)人,字小山,嘉庆进士,道光时官至工部尚书。

 

腊梅说,原市区有大书院,原大书院内有庐州考棚,为清代庐州所属各县生员参加府试的考场。早废,今已不存。楹联:“率五属,舒、庐、巢、合;进一位,公、侯、伯、子、男。”清代庐州府下属五个县,即合肥县、庐江县、巢县、舒城县和无为县。公、侯、伯、子、男,是封建时代的五等爵位。清代庐州府已有后四等爵位的人——合肥县的李鸿章、生封肃毅伯,死封一等侯;合肥县的刘铭传,封一等男;原籍桐城而寄居舒城县的程学启,封子爵。所以,再努力“进一位”,便可以五等爵位齐全了。

 

金陵会馆,在市区大东门内今淮河路东段的原九狮河沿。是清代金陵(今南京市)在合肥的商旅所建。当时这些商家以贩运中药材为主,在合肥开了不少药店。馆于1953年被拆除,今为合肥市政协所在地。楹联:“百药精良,寿世活人承华祖;九狮拱卫,蟠龙踞虎似钟山”、“溯江淮、淝水而来,应记六朝烟柳;临凤颍、庐州之地,常尊一代帝王。”凤颍指清代安徽的凤阳府(今凤阳县一带)和颍州府(今阜阳市一带)。帝王指明太祖朱元璋和药王华佗。朱是凤阳县人,华是亳州市人(原颍州府)。华祖为三国名医华佗,他是东汉沛国谯(今毫州市)人,故云。钟山又名紫金山,在江苏南京市东,南京素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称。建都金陵(今南京市)的吴、东、晋、宋、齐、梁、陈等六个朝代。

 

据腊梅介绍说,原市区中长江路、徽州路交汇处的四牌楼西、还有个“泾县会馆”,是清代泾县在合肥的商旅所建的行会和住所。现已改为百货大楼。楹联:“清樽共话蜀山树;浊世同怀潭水情”、“客地重汪伦,情深潭水;庐阳瞻孝肃,气正包河。”潭水指泾县的桃花潭,是唐代汪伦饯别李白处。

 

蓝天说他却过泾县桃花潭,等一会儿我将详细介绍。但我也知道城中今徽州路东侧四牌有“尚节楼”。原为申明亭,又名奖善亭。亭中南向供观音大士像。元末,城内之包拯长媳崔氏之木主犹存。清代乾隆年间,将木主移至亭中,北向而供之。“高尚其节,以风世也”,故改亭名为“尚节楼”。《合肥包氏家乘·尚节楼记》记载,包拯长子包繶早卒,崔氏誓一溜烟改嫁,为包家抚育包拯幼子包綖成立,且事奉翁姑死葬。当时朝廷封崔氏为“永嘉郡君”,旌表其节孝。19383月,日本侵略军滥炸合肥,楼被焚毁。楹联:“无以尚之,介节可风,好凭大士边龛,权借华山分半座;登斯楼民,望古遥集,试访表台遗址,漫将唐肆与千秋。”无以尚之,出自《论语·里仁》,尚为超过;介节为大节;表台为表节台;唐肆为市集,本作广肆,典出《庄子·田子方》;登斯楼也,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华山,指观音像下的莲花座,华同花。此联古处应平而仄,拗。撰者方永,清代湖南临湘县人,光绪末,曾任合肥知县。

 

腊梅向蓝天寻问泾县桃花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